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制造盧溝橋事變,妄圖在華北制造第二個滿洲國,中國統帥部深知大戰不可避免,按照國防計劃A、陸軍準備集中力量殲滅上海的3000名日本海軍陸戰隊,以確保首都的安全,海軍準備封鎖江陰江面,但秘密泄露,日本長江艦隊從長江口逃走了。
中國軍隊沒有采取任何行動,在華北戰事已經開始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容忍日本海軍陸戰隊出現在上海。
而且,既然戰爭已經開始,"壹-二八 "事變後規定的中國軍隊不得駐紮在上海鬧市區的規定,在中國人看來自然也就失效了。
8月13日,秘密駐紮在虹橋機場的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中擊斃了前來偵察的日軍中尉大山勲。
1937 年 8 月 13 日爆發的淞滬會戰(日本稱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中日之間的第壹次大規模戰役,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之壹。
這場戰役標誌著中日兩國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日艦重炮轟擊我閘北。
壹部分日本海軍陸戰隊,從天通庵和衡邦路方面,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駐紮在寶興西路附近的我保安隊射擊。
我軍為自衛,予以抵抗。
"八壹三 "淞滬抗戰由此開始。
之所以用 "戰鬥 "而不用 "事變",是因為當時對日本侵華的嚴重估計不足。
戰鬥發生在上海市區和郊區,當時上海是遠東最大的大都市。
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上海公共****,被指定為法、英、美、意四國軍隊的防區。
蘇州河以北的公共**** 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
中日雙方****約有 100 萬軍隊參戰。
戰鬥本身持續了三個月,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壹階段從 8 月 13 日持續到 9 月 11 日,國民革命軍(NRA)抵禦登陸日軍;第二階段從 9 月 12 日持續到 11 月 4 日,兩軍為爭奪城市控制權展開血腥巷戰;最後壹個階段從 11 月 5 日持續到月底,中國軍隊遭到日軍側翼攻擊,向後撤退。
11 月 12 日,上海淪陷。
在這次淞滬會戰中,中國戰敗,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
但它為中國民族工業的內遷贏得了時間。
它向世界表明,中國****不再等待日本 "和平 "地逐塊征服和吞並其領土,它證明了中國絕不會向日本投降。
...查看更多
813淞滬會戰:淞滬會戰爆發的原因與背景
引言: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侵略中國大陸的政策,從 "九壹八 "侵占中國東北和向華北擴張的過程中,日本從中漁利,加快了侵略中國的步驟。
20世紀30年代,日本國民經濟發展較快,1929年工業生產指數為100,1936年上升到150,1937年達到169。
8年的年均增長率為6.8%,但日本工業生產的增長速度不能用國內正常生產來考察。
1930年和1931年,日本處於經濟危機時期,1932年開始以年均9%的速度發展,1937年與1936年相比增長了12.7%,後幾年的大幅增長無疑得益於侵華戰爭。
具有壹定規模的侵華戰爭已經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收益,大陸政策第壹步的預想成為現實,侵華戰爭的規模得到了更有力的擴大。
日本的產業結構,1930年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是38:62,1931年和32年侵華戰爭開始後,軍工業又有了很大發展,193年以軍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變為58:42。
為侵略戰爭服務的經濟發展到壹定程度,又反過來推動了戰爭。
日本的政治也迅速走向了天皇的法西斯統治。
1936年2月20日,自由派的內務黨剛剛在國會選舉中獲得多數席位,2月26日就發生了法西斯軍事政變,"皇道派 "軍官率領1500多名官兵,襲擊了首相岡田啟介,並殺害了包括1932年5月-1934年7月的日本首相在內的多名內閣官員。他殺害了包括 1932 年 5 月至 1934 年 7 月擔任首相的齋藤實子爵和大藏大臣高橋幸吉在內的多名內閣官員,並提出了 "皇學 "建立武力獨裁和戰爭體制的八項要求。
政變後,廣田弘毅出任首相,組建了以軍方為主導的內閣;大幅增加軍事預算,大力發展以軍工生產為主的重工業。
二月二十六日政變後的廣田內閣開始了日本天皇制的法西斯化進程。
此後的壹年多時間裏,盡管內閣更叠頻繁,但法西斯統治卻愈演愈烈。
1937年11月成立的皇室本部將戰爭指揮權集中到了在天皇直接授權下行事的陸海軍將領手中;有自由主義或激進主義傾向的可疑人物遭到逮捕,到1937年12月,共逮捕了371人。
軍事法西斯主義在日本全面展開。
1936 年 8 月,日本廣田內閣召開了由首相、外相、藏相、陸相和海相組成的五大臣會議,決定了《國策大綱》,將 "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開發南部海域 "作為日本的 "基本國策"。"
根據這壹計劃,陸軍制定了以大規模擴充空軍和中國東北部隊為中心的五年擴軍計劃;海軍也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1937 年,日本的軍事預算,占到全國家庭預算的 60% 以上。
1937年淞滬會戰:壹寸山河壹寸血,壹場悲壯的陣地爭奪戰
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八壹三'淞滬會戰"。
淞滬地區位於長江下遊黃浦江與吳淞江交匯處,扼守長江門戶。
1932年 "壹-二八 "事變後,由於《上海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駐紮在上海市區及周邊地區,只有淞滬警備司令楊虎率領的上海市警備司令部和江蘇保安隊兩個團擔任警衛,力量十分薄弱。
然而,日本在 "壹二八 "事變後,即在上海、虹口、楊樹浦壹帶駐紮重兵,專設日本海軍陸戰隊上海司令部,駐滬海軍陸戰隊3000余人,大量日艦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常年巡航。
(壹)進攻階段
8月11日21時,在接到向上海挺進的電話命令後,早在月初就在公路兩側公開待命的第9集團軍第87師(王敬久部)和第88師(孫元良部)連夜進城,第87師直逼江灣新市區、北外日租界,第88師也迅速開到北站布防。
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的計劃是,以第八十八師圍攻閘北日軍海軍司令部,第八十七師向大公紗廠進逼;兩師迅速掃清日軍據點,然後封鎖海口,阻敵援軍登陸。
8月14日10時中國空軍以其有限的資源對惠山碼頭、日軍海軍司令部和工大紗廠等日軍據點實施轟炸,是夜87、88師開始進攻(雖然歷史上將淞滬會戰稱為813,實際真正開戰是814,小規模戰鬥之前),15日拂曉第9集團軍對全線發起總攻。
但事實證明,國軍的準備並不充分,無論對敵情的了解還是部隊訓練(尤其是炮兵訓練)都遠未達到理想狀態,所以進攻壹開始就立即遭到日軍的頑強抵抗;國軍的15厘米德式重炮對敵軍司令部周圍固若金湯的長工事也束手無策(蔣先生在抗戰前曾指示張治中:"。日軍營地鋼筋水泥堅如堡壘,15口徑重炮和500磅炸彈能攻破嗎?我想再討論壹下。
其實,參戰的炮兵不懂得運用重炮近距離直射敵工事),開戰之初沒有取得突襲效果和 "先手 "優勢,敵我雙方很快形成僵持。
連續3天,雖然國軍將士壹直保持著高昂的士氣,為國成仁,向敵前沿發起了3次猛烈的進攻,給敵重大殺傷,但殺敵之法的有效性基本上是單兵武器加血肉之軀。
8月20日,新成立的第3戰區以 "迅速圍攻上海城附近之敵,打破沿江沿海登陸之企圖 "為作戰目的,重新調整了作戰部署。
8月20日晨,已連續作戰6天的第87、88師,在第36師(宋希濂部,剛從西安調來)的增援下,調整了進攻方向(由前敵總指揮決定、陳誠視察前線後與張治中決定),於8月21日突破日軍陣地縱深,壹度攻占惠山碼頭,有望圍殲敵海軍陸戰隊;然而,敵人的增援部隊已經陸續趕到。
...查看更多
淞滬會戰三個月 日本讓中國經歷了什麽?
引言:1937年7月11日,日本駐華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率旗艦抵達上海。
同日傍晚,在艦上召開特警會議:海軍武官本田輔、軍官沖野、田中、第三艦隊參謀長巖村、陸站長大河內、陸軍武官秀人等,討論所謂保護日本僑民問題。
7月23日,大批日本人抵達上海,乘坐 "上海丸 "號回國。
7月24日,駐滬日軍連日在江灣進行軍事演習。
在滬日軍海軍陸戰隊揚言有水兵失蹤,突然在閘北中界附近設崗搜捕行人。
(失蹤水兵名宮崎貞夫,因犯嫖娼罪逃亡,在靖江縣投水自殺,被我救起,於28日送往南京,由其自書通實,外務省發回日本總領事館驗收。
)
7月29日,日本參謀本部決定《中央司令部對華作戰計劃》,擬以部分兵力 "在青島、上海附近作戰"。
8月8日,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長谷川奉命對上海實施****。
財政部長孔祥熙對美國記者發表談話:中國財政實力雄厚,可與日本壹戰。
8月9日,日本海軍大山勲等在虹橋機場舉行活動。
長江上10艘日本軍艦載著2000多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開往上海。
8月10日,日本命令佐世保戰艦20余艘、運輸艦5艘駛往上海。
並動員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和鄉兵、義勇隊約1萬人***參戰。
日本第1、第3艦隊30余艘軍艦,猬集黃浦江和長江下遊瀏河以下各港口。
虹橋事件由中日雙方共同調查。
8月11日 中國***繼續命令蘇浙邊區司令長官張發奎以第五十五師、第五十七師、獨立第二十旅向浦東及上海近郊進犯,並令主力向華東集中,準備掃蕩上海之敵根據地,阻止敵人登陸,確保淞滬,鞏固南京。
14艘日艦抵達上海。
中國***命令京滬警備司令張治中率第87師、第88師、第36師及兩個重炮團,向上海預定包圍線挺進,準備抗敵。
次日淩晨,我軍抵達上海。
八十七師壹部進至吳淞,主力駐上海中心地區;八十八師進至北站至江灣地區;張治中部駐南翔(三十六師於八月十六日由西安抵滬)。
8月12日,中國外交部就虹橋事件發表聲明:"中國決不會放棄自己的任何壹塊領土,在受到侵略的情況下,中國只能行使天然的自衛權進行反擊"。我軍以商船沈於十六鋪為由,封鎖黃浦江,以阻止日艦向上遊進攻。
另有四艘日艦抵達上海。
淞滬會戰的死亡人數 淞滬會戰的八百勇士結局如何?
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再次大舉進攻上海。
中國軍隊英勇奮戰,進行了歷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
1937年8月9日,在上海的兩名日本海軍陸戰隊員開進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
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進攻上海(八壹三事變)。
駐滬中國軍隊第九軍在張治中率領下進行抵抗。
****先後調集6個集團軍70余萬人進行抵抗,初戰告捷。
從8月23日、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日軍援軍相繼在上海登陸。
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軍陷入苦戰,傷亡慘重。
11月5日,日軍在杭州灣登陸,從守軍側翼迂回包圍上海。
守軍被迫撤退。
11 月 12 日,上海淪陷。
在戰鬥的最後階段,10 月 26 日晚,中國軍隊第 88 師第 524 團第 2 營 400 余人(報刊上稱為 "八百壯士")在謝晉元的指揮下,在上海淞滬會戰中,以 "八百壯士 "為代號,向淞滬會戰發起攻擊、在謝晉元(副團長)和楊瑞福(營長)的指揮下,奉命守衛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並連夜掩護主力部隊向西撤退。主力連夜西撤。
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了四天四夜,在飛機、坦克、大炮的掩護下,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
與此同時,上海人民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支持和鼓勵這些勇士。
人們冒著生命危險,將慰問品和藥品源源不斷地送到四合院倉庫,支持勇士們的抗日鬥爭。
30日,守軍接到撤退命令,中國守軍突破重圍,退入英租界。
這場英勇的戰鬥,中國軍隊以寡敵眾,***擊斃日軍200余人,被國際社會譽為奇跡。
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蔣介石的統治,****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抗日戰爭時期。
淞滬會戰中的八百勇士後來怎麽樣了?
八百勇士在四行倉庫與日軍激戰四晝夜,殲敵200余人,自己僅傷亡30余人,勝利完成了任務。
1937年11月12日,中國軍隊全部撤出上海,日軍包圍了租界,孤零零的軍營成了孤島中的孤島,成了上海抗戰最後的精神堡壘。
有壹段時間,孤軍營不限制普通人進入,上海同胞可以隨意與孤軍接觸。在通往集中營的路上,每天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如同聖人湧向聖地。
隨著上海局勢的變化,日偽勢力越來越猖獗,他們對謝晉元等人威逼利誘,企圖讓謝晉元叛變,但謝晉元毫不動搖。
敵人見利誘不能奏效,便準備下毒手。
1941年4月24日清晨,謝晉元率部晨練時,被敵人買通的獨行俠內奸郝某等四人突然襲擊,不幸犧牲。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41年12月,日軍闖入集中營,將孤兒全部扣押,送往吳淞口看守,四年的集中營生活就此結束。
此後,日軍對孤兒們進行了殘酷的虐待,強迫他們挖戰壕、做苦工,後來又把他們帶到南京老虎橋監獄。
即使在如此殘酷的環境中,這 800 名勇士仍表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與敵人展開了殊死搏鬥。
為了瓦解孤軍,日軍還是將這八百勇士分散關押,並將部分勇士押送到杭州、南陽等地做苦役,直到抗戰勝利,幸存者才重獲自由。
淞滬會戰對抗日戰爭的影響:改變了中日戰略軸心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中日之間的第壹次大規模戰役,也是整個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最慘烈的壹次戰役。
這場戰役對於中國來說,標誌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卻真正拉開了全面抗戰的序幕......
壹、對中國政治的持久影響
對上海大都市成長的影響:持續三個月空前慘烈的淞滬會戰極大地改變了上海大都市成長的空間格局。淞滬會戰極大地改變了上海城市成長的空間格局。
上海姑蘇河以北地區,包括上海公共租界的北區、東區和閘北中界,因為控制了黃浦江下遊岸線、陸校火車站,是20世紀初上海大都市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
淞滬抗戰期間,閘北、虹口成為中日兩軍交火的中心,閘北幾乎100%毀於戰火,虹口、楊樹浦的損失達70%,其他南郊和吳淞的損失也相當慘重。
大量建築被燒毀,數百萬當地居民被迫逃往姑蘇河以南的租界地區。
此後,上海大都市的精華完全匯聚到了姑蘇河以南租界區的有限區域,姑蘇河以北地區緊張失守,這對上海後來的城市發展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戰爭廢墟後來構成了大量難民居住的貧民窟,在很長壹段時間內成為上海最搶眼的城市景觀。
二、日軍戰線的影響
日軍兵力雖強,但資源不足,戰爭潛力不大,同時又要蘇俄備戰,如果在中國使用武力之初集中優勢兵力,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武力打擊中國,在列強未能幹涉或援助之前,迫使中國屈服求和,日軍可以收速戰速決之效。
以日軍在東北多年的態勢來看,日軍最初的目標指向平津是最容易的,但攻占平津並非逼迫中國投降,如果日軍能攻占平津、利用華北有利於摩拖兵和炮兵活動的地理形勢,迅速沿平漢鐵路南下,直指漢口,另壹支部隊從廣州沿粵漢鐵路北上,直指武昌,壹旦南北日軍迅速會師武漢、就可迫使中國東西孤立,使中國長江中下遊最富庶地區的人力、物力無法向川轉移,中國即無法實施持久作戰,而日軍則可將中國軍隊的主力俘虜於平漢粵漢鐵路以東地區,日軍就可利用強大的火力以弱勝強,而失去補給線又缺乏有利地形的中國軍隊則可乘虛而入。
中國現有戰力不強,要想與日軍速戰速決,只有利用中國其他優越條件,采用持久消耗戰略,避免過早與日軍作戰,在消耗日軍戰力的同時,積極培養戰力,等待日軍進攻受挫時,再轉入攻勢殲滅日軍。
雖然《孫子兵法》有雲:"兵貴勝而不貴亡。
實施持久的消耗戰,對中國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但由於中國擁有大批忠勇之士和廣大的優勢地形這兩個客觀條件,可以不怕敵人的殺傷,可以換取空間,並利用優勢地形阻止敵人前進。
通過上述對日軍速戰速決作戰路線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要實施持久消耗戰,就必須使日軍不能過早地受到南北夾擊而控制武漢,這時就必須改變日軍的作戰路線方向。
淞滬抗戰初期,日本先派5個師團到上海作戰,後又將在華北平漢鐵路線上作戰的日軍2個師團和1個支隊南調上海作戰,10月初,日軍主戰場由華北移至上海。
與此同時,沿平漢鐵路南下的日軍受到山西境內中國軍隊重兵的威脅,使日軍南下的速度減慢。
淞滬會戰失敗原因分析
引言:1937 年的 "8.13 "淞滬會戰被認為是中國走向全面抗戰的標誌,在長達三個月的驚心動魄的戰鬥中,中日雙方共動員100 多萬人參戰(日方動員約25 萬人,傷亡4.日方動員兵力約 25 萬人,傷亡 4 萬多人;蔣介石犧牲了自己的精銳部隊,換來了西方國家對中國堅強不屈抗戰精神的尊重、這也使得****以及各路軍閥真正信任了蔣介石對抗戰的領導(為了防止蔣介石利用抗戰鏟除異己,各路軍閥采取了較為敷衍的方式)。 淞滬會戰徹底粉碎了日本 "三月亡華 "的狂言,將日本拖入了戰爭。
1937年8月13日上午9時15分,日艦炮轟閘北。
壹部分日本海軍陸戰隊從天通庵、橫浜路壹側,越過淞滬路,沖入寶山路,向駐紮在寶興西路附近的我保安隊射擊。
我軍為自衛,予以抵抗。
"八壹三 "淞滬會戰開始。
地面作戰及若幹問題分析
壹、雙方戰前戰略態勢分析
1、雙方兵力及實力:
中國軍隊:總兵力約五萬人
A、陸軍:八十七師、八十八師、三十六師、獨二十旅、上海市警備團、江蘇保安團、炮兵第二團、壹個營。
B. 海軍:各類艦艇約十艘。
C. 空軍:約 250 架飛機可支援戰鬥。
日本方面,地面部隊總兵力約為 15000 人。
A. 陸軍:壹個步兵大隊約 2100 人,鄉村士兵約 3600 人。
B. 海軍:艦艇三十余艘,海軍陸戰隊約3200人,加入海軍陸戰隊的船員約3000人。
C. 空軍:約 100 架新飛機。
從兵力上看,中國軍隊是日本軍隊的兩倍多,但日本軍隊的火力更強。
2、雙方兵力態勢:
日軍可由長江口南岸和杭州灣北岸兩棲登陸,進而沖破中國軍隊兩翼防線,分割京滬線,切斷中國軍隊補給線和退路,將中國軍隊完全包圍。
中國軍隊面江臨海,無處突圍,又沒有足夠的作戰兵力,等到日軍在兩翼登陸分兵時就被各個擊破,全軍覆沒。
3、雙方兵力及其輜重的關系:
中國軍隊的大本營在南京,主要輜重為京滬線和嘉興-吳興-南京線,輜重與正面作戰垂直,但受到日軍空軍的幹擾。
日軍駐紮在中國東北及其本土,其補給線很長,又是海運,但有海空軍掩護,安全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