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看這對妳有幫助嗎?壹、中國儲蓄屢創新高 近10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多次調整儲蓄利率。雖然利率壹降再降,但我國居民儲蓄率卻節節攀升,每年以0.5個百分點的速度壹路走高。2006年1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達到141,059.99億元。數據顯示,截至05年12月末,我國人民幣存款余額28.72萬億元,同比增長18.95%。這是05年壹年之內,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連續第三次跨越萬億元大關。05年1月,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2萬億元,5月即突破13萬億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壹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其發展過程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1.儲蓄存款持續增長階段(1978 年至 1988 年)。這壹階段儲蓄存款年均增長率超過 30%。2.儲蓄存款高速增長階段(1989 年至 1996 年)。在這壹階段,儲蓄存款余額在基數已經很大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這壹時期儲蓄存款余額的年均增長率達到 31.6%。3.儲蓄存款增長減速階段(1997 年至 2000 年)。這壹時期,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繼續增長,但儲蓄存款余額增長率開始下降,增長率由 94 年的 41.5%下滑到 98 年、99 年和 00 年的 15.4%、11.6%和 7.9%。與此同時,新增儲蓄存款的增長率也開始出現負值。4.儲蓄存款恢復性增長階段(2001 年至今)。這壹階段居民儲蓄資金經過99年下半年和00年的明顯分流後,01年居民儲蓄分流明顯放緩,儲蓄存款增速重新加快,定期儲蓄比重加大,存款穩定性得到增強。二、儲蓄存款余額創新高,消費率持續走低 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 14 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儲蓄存款的不斷增加,對老百姓來說是壹件好事,因為總體上老百姓可支配的錢越來越多了。而在儲蓄額不斷攀升的同時,居民的最終消費率卻在逐年下降。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分別為61.1%、59.8%、58.2%、55.5%和53.9%。近十年來,中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平均為 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近 20 個百分點。反映出從儲蓄日益富裕的中國人卻隨著最終消費率的下降而連年下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1.消費信心不足 消費信心是用來概括影響居民消費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包括壹個國家的宏觀政策、經濟發展狀況、居民收入增長速度、人口年齡結構和文化背景等。消費信心不足是導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持續走低的原因之壹。首先,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使消費者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增強。近年來,我國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住房、教育、醫療等壹系列重大改革措施相繼出臺。雖然這些改革措施從長期來看有利於經濟發展,但從短期來看,居民對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預期增加。消費信心不足,導致居民在考慮如何支配收入時,防範意識明顯增強。其次,我國目前的人口結構特征使得社會整體消費信心總體表現不高。從總體上看,低齡和高齡人群對儲蓄的貢獻小於中青年人群,這是因為中青年人群除了收入上的優勢外,還要面對 "上有老,下有小 "的生活壓力,因此消費信心減弱,儲蓄動力增強。目前,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正是儲蓄貢獻率最高的時期。最後,消費環境的不透明和不規範也降低了人們的消費欲望。儲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費支出卻沒有逐年增加。除了提高收入,讓人們手中有更多的錢,消除非收入限制因素對於刺激消費同樣重要。非收入制約因素包括行業壟斷、商業欺詐、信息不對稱、流通問題、錯誤產品、供應質量差、服務不到位等。2.住房、教育、醫療負擔重 大量研究和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在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較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的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養老、住房排在居民消費總額的前三位;而人民銀行04年第四季度關於 "儲蓄目的 "的調查也顯示,居民儲蓄目的依次為 "儲蓄 教育費"、"養老 "和 "購房及裝修"。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負擔導致居民對這些費用的儲蓄意願較高。首先,近年來教育費用的持續上漲大大增強了居民的儲蓄意願,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的消費傾向。例如,根據常州市調查隊05年的抽樣調查資料,壹個家庭培養壹個大學生19年***,需要投入基礎教育經費約13.1萬元,比1999年測算增加了5.1萬元。其次,不斷上漲的房價已經超出了居民的生活承受能力。以杭州、寧波、溫州三市為例,目前市區壹套 80 平方米的住房價格是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 27.54 倍,大大超過了國際公認的發展中國家壹般在 4-6 倍之間的標準。最後,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以上的職工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在看病貴、藥價高的制度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居民的消費意願必然受到抑制。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 任何人都有後顧之憂,工資再多也不敢消費,因為父母、妻兒不壹定有穩定的收入,醫療費用、子女教育支出巨大以及養老制度的不確定性。3.消費主力掌握的財富與儲蓄存款余額相對較少 壹方面,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已經突破14萬億元,相對於我國13億人口,人均存款超過1萬元;但另壹方面,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也在不斷攀升,目前已經達到0.447,已經明顯高於國際上貧富收入差距0.4%的警戒線。這表明,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不僅是中國城鎮居民的問題,也是中國城鎮居民的問題。這說明不斷增加的財富儲蓄存款余額並沒有平均分配到每個人的手中。郭國慶,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 由於城鄉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中國儲戶結構在收入方面是不對稱的。數量最多的中小儲戶擁有的存款並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費的人,口袋裏沒有足夠的錢;而真正有錢的人,考慮的是如何利用現有的資金讓財富增值,而不是先消費掉手中的這桶金。據分析,貧富差距過大是銀行儲蓄不斷攀升的主要原因。根據經濟學的壹般規律,當個人財富達到壹定水平時,其消費就會停止增長,投資和儲蓄占個人收入的比重就會大幅增長。具體來說,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個階層在儲蓄、消費和投資行為上存在很大差異。對於高收入階層來說,用於日常消費支出的收入比例較小,用於投資的資金較多。在中國,由於投資渠道狹窄,壹些人只能把錢存在銀行。對於中等收入階層來說,日常耐用消費品的普及率已經很高,而新的享受型消費熱點尚未形成,再加上高房價、高教育成本等壓力,這部分人增加儲蓄的傾向明顯。而低收入者由於在很多方面沒有相應的社會保障,即使有錢也會盡量節約消費。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儲蓄率,單純從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方面入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提高社會整體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縮小貧富差距。4.缺乏投資機會,尤其是金融投資渠道 從全球經濟來看,中國居民儲蓄率明顯偏高,長期保持在 40%左右,遠高於世界 25%左右的普遍水平。除了中國的儲蓄傳統外,把僅有的壹點錢存入銀行也成了許多居民不得已而為之的理財方式。中國人民銀行上月公布的05年第四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結果也證實,我國城鎮居民正面臨儲蓄 "兩難":壹方面,多數居民對利率水平降低的接受程度認為儲蓄的意義不大;另壹方面,由於其他投資渠道不暢,越來越多的 另壹方面,由於其他投資渠道不暢,越來越多的城鎮居民不得不選擇繼續將更多的錢存入銀行。調查顯示,62.1%的居民認為存款利率低,比上季度增加2個百分點,但與此同時,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認為 "多存 "最劃算的居民占39.5%,比上季度增加1.6個百分點,這壹比例已達到近兩年來的次高水平。可想而知,在利率水平認可度已經降低的前提下,儲蓄存款依然受到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目前缺乏投資渠道。而股市低迷、房市面臨調控,上述兩個渠道分流儲蓄的能力減弱,進壹步帶來居民儲蓄保持較快增長,十多萬億資金以存款的方式存入銀行的結果。首先,股市長期低迷使得越來越多的居民缺乏投資渠道和投資熱情。我國資本市場資金形成質量不高,投資者從上市公司獲得的回報少得可憐,這使得我國直接融資市場無法有效分流居民的巨額儲蓄資金。統計數據顯示,1993-2003年的11年間,上市公司分紅比例最低的1997年為23%,最高的2001年也只有56.5%。平均每年有 65%的上市公司沒有給投資者任何回報。截至 2003 年,僅有 244 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支付現金股利,其中僅有 85 家上市公司的稅後股利收益率超過了國內壹年期定期存款的稅後利率。股票投資回報率低的現象,使投資者無從分享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的成果,也使資本市場失去了吸引力。央行 2005 年第四季度調查顯示,僅有 5.1%的居民認為 "投資股票最劃算"。其次,投資房地產面對宏觀調控,觀望的比例增加。在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投資房地產壹度是近年來壹些居民認為 "比較穩妥 "的主要投資渠道。但自2005年下半年以來,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我國部分地區住宅價格漲幅開始放緩,成交量急劇下降,壹些原本打算購房的居民和投資者開始持幣觀望。在央行05年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中,在房地產價格波動較大的上海,"未來三個月準備購房 "的居民人數比例僅為7.3%,比上季度下降3.7個百分點,為歷史最低,居民購房觀望氣氛濃厚。與此相對應的是,2005年三季度,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大幅增長。央行數據顯示,2005年三季度,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增速由二季度的平均16%上升到17.5%,最高月份達到18.1%,月環比增速也由二季度的平均相差0.3個百分點翻番到三季度的0.6個百分點。據分析,三季度居民儲蓄意願再次被激發,除了匯率改革後人民幣升值2%使居民對人民幣信心增強這壹因素外,與房地產宏觀調控措施有效抑制了投資性購房需求,當前居民消費意願回落與購房意願回落密切相關。最後,近年來新興的理財投資由於缺乏誠信體系和相應規範,壹直未能成為居民重要的投資渠道。雖然理財熱在各個城市興起,壹些居民也開始嘗試購買保險等理財產品作為壹種投資方式,但由於這壹新興市場缺乏規範,過度宣傳產品的投資效果,加之壹些代理商在銷售宣傳中的不規範行為,導致這壹市場面臨誠信危機,讓消費者和投資者望而卻步。綜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資渠道的不景氣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閑置資金集中在銀行,形成儲蓄存款。三、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貢獻與危害 近20年來,我國儲蓄率壹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至今,中國儲蓄率維持在38%~40%左右,而同期同樣擁有高儲蓄率的日本、韓國,儲蓄率約為31%~32%。高儲蓄率帶對中國經濟發展有百利而無壹害,這都與中國不同時期的具體國情有關。1.高儲蓄率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高儲蓄率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資金來源,是支撐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其次,源源不斷的資金保證了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強了銀行的穩定性。從銀行角度來看,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在背負大量不良資產的同時仍能正常經營,究其原因還在於銀行儲蓄率高,社會資金有源源不斷的流入。目前銀行已剝離和已剝離尚未處理的不良資產、證券資產和非證券資產損失、保險業投資損失、利差損失等積累巨大,難以消化,如果不是高儲蓄率的支撐,金融業的運行和平衡早就被打破了。最後,高儲蓄率伴隨著高投資率,對中國經濟發展貢獻巨大。近十年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高速增長,投資率遠高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投資有充足的國內儲蓄作保障。儲蓄是投資的源泉,有了充足的資金供給,再加上各方面加快發展的積極性高漲,就有了巨大的投資需求,在外部條件上就形成了投資率上行的壓力。而投資是中國經濟近年來實現高速增長的最重要動力。對於普通百姓來說,14萬億元的居民儲蓄余額,意味著國民收入的不斷提高,使百姓有能力儲蓄更多,這是看得見的財富。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鄭京平 從長期增長因素來看,高儲蓄率、高投資率和比較旺盛的市場需求,以及充裕的勞動力,仍然能夠保持中國經濟繼續較快增長。2.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的危害 事物都是雙面的,高儲蓄率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近年來,在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高儲蓄率問題日益突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周小川 中國的高儲蓄率令人擔憂,我們不希望它繼續下去。首先,儲蓄的高增長加大了銀行的壓力,很容易形成和加劇銀行的系統性風險。由於我國金融改革尚未到位,金融市場規模小,投資渠道狹窄,銀行除了向企業放貸外,消化存款的渠道很少。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不高,可能導致銀行業風險積累。其次,儲蓄的高速增長導致我國形成了以銀行貸款為主的融資格局,而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直接融資發展普遍滯後,造成間接融資比重過大。因此,企業融資高度依賴銀行體系,銀行承擔了部分本應由金融市場承擔的風險,金融風險集中在銀行業。最後,我國經濟中存在的投資率過高、對出口依賴較大、消費率較低等問題的根源還在於我國的高儲蓄率。相關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我國投資增長27.8%,仍保持較高水平。而在過去幾年中,中國的儲蓄率壹直占 GDP 的 45% 左右,這意味著仍有大量資金等待投資。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範劍平 高儲蓄率必然導致高投資率,這也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局面,而我國連年高增長的投資仍無法完全消化過高的儲蓄率,而高投資率的產能又無法被國內消費所消化,這就造成了我國外貿大量順差,內需相對不足的局面。四、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是保持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任務和重要手段之壹 綜合以上論述,高儲蓄率對我國經濟既有貢獻也有危害。仔細分析可以發現,從時間上看,貢獻更多來自過去,危害更多影響到未來;從性質上看,貢獻更多指向我們應該盡力避免和改變的方面,危害則主要針對我們想要追求的方面。換句話說,我們經濟通脹的目標就是要在不久的將來讓這種貢獻不成為目標。這樣,從目前的時點和經濟形勢來看,高儲蓄率的危害已經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在未來的長期穩定增長,降低儲蓄率、擴大內需不僅是重要任務,也是重要手段。
上一篇:投資規劃方案[三]下一篇:甲魚眼病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