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地:毛茛科雙子葉植物藥芍藥(野生種)的根,藥材芍藥、川赤芍等。
功效:化瘀止痛,涼血消腫。
主治:治瘀血經閉,癥瘕積聚,腹痛,崩漏,衄血,血痢,腸風下血,目赤,癰腫。
臨床應用
1.用於溫熱病熱入營血、發熱、舌紅、斑疹、血熱妄行等。與熟地黃、牡丹皮等配伍。用於熱病、熱入營血、發熱、舌紅、身斑疹、血熱妄行等。與熟地黃、牡丹皮等配伍使用。
2.與川芎、當歸、桃仁、紅花等配伍,可用於經閉、跌打損傷;與當歸、金銀花、甘草等配伍,可用於瘡瘍、口瘡及毒藥
本經屬性:酸、苦、涼。本經》:①"本經":"味苦,平"。②《吳普本草》:"味苦,平:"桐君":甘,無毒。刁波:鹹。李:小寒。雷公:酸。"③"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④《本草衍義》:"味澀而苦。"入肝、脾經。珍珠囊》:"足太陰脾經。"湯液本草》:"入手足太陰脾經":"入手足太陰經"。本草綱目》:"手足太陰經":"手足太陰引經,入肝、脾、血"。(④《藥物化義》:"入肝、小腸經"。⑤《本草經疏》:"入肝、小腸經:"入心、小腸"。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使用禁忌:血虛者慎用。(1)《本草經集註》:"舒(壹作'雷')丸為使。惡石斛,硝酸錳。畏石、鱉甲、小薊、反藜蘆。"②《衍義本草》:"血虛寒者,禁此壹物。"③《本草經疏》:"赤芍破血,故凡血虛病,及泄瀉,產後惡露已行,腹痛已止,癰疽已潰,不宜服。"
別名:木芍藥(崔豹《古今註》)、赤芍(《聖濟總錄》)、赤芍(《藥物化義》)、臭牡丹根(《青海藥材誌》)。原植物 ①草牡丹(翠寶《古今註》)又名:山牡丹、蛋葉牡丹、參鋒、野牡丹。川紅牡丹又名:毛果紅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