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稍長,前圓後平。
體長20厘米左右。
後腦勺是彎曲的。
吻部圓鈍,吻部向前延伸形成上唇,兩者之間沒有分割線。
下唇後面的壹小部分被壹個小的角質突起覆蓋。嘴巴張開的時候,接吻的皮膚和下唇的內表面就變成了喇叭狀,嘴巴就在這個喇叭口的中間。
後唇溝限於嘴角。
必須是2對,吻必須和眼徑壹樣長,嘴唇必須很小。
小眼睛,位置略高於頭部。
下咽齒有3排,齒端傾斜。
鱗片中大型,腹部鱗片小,陷在皮下,側線鱗片45 ~ 47。
背鰭ⅱ8,無棘,始於腹鰭之前。
臀鰭ⅲ 5。
身體上部為黑色或青黑色,腹面為灰白色,鰭略黑,體側大部分鱗片有黑邊。從鰓孔後面到胸鰭前面,黑色的斑塊很厚,形成壹個大黑點。
生活在有流水的山澗或山洞,河流有泉水的地方。
食物主要是矽藻和水生昆蟲幼蟲。
產卵期為3-4月。
分布於長江上遊和閩江、西江中上遊。
油魚個頭小,常見個體長5-10 cm,脂肪含量高,肉質細嫩鮮美,是產區的食用魚。
在搜索關於油魚的新聞時發現,由於腹瀉的機制還不完全清楚,油魚已經被歐美很多國家列入了禁止食用的食品名單,很多國家已經禁止食用魚的銷售或者沒有向公民推薦。
美國:魚類在20世紀90年代被禁運,現在已經解除,但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仍然反對含油魚類的進口和州際貿易。
日本:厚生勞動省將油魚列為“毒魚”,禁止進口。
歐盟:銷售麥冬科魚類產品時,必須以包裝形式銷售;必須貼上適當的標簽,提供烹飪方法的信息;必須標明有關魚類引起腸胃不適的風險;標簽必須附有學名和通用名。
意大利:正式列為違禁魚種。
澳大利亞:宣布不建議吃魚。
新西蘭:政府建議業界不要向食客供應帶皮的油魚,餐廳應告知顧客健康風險。
加拿大:建議不要大量食用;使用壹種可以去除壹些油性魚類的方法來降低潛在風險。
新加坡:政府要求業者正確標示兩種魚,並建議采用烤的烹調方式,降低含油量。
英國:英國食品標準局在2001和2003年發出警告,指示食品供應商不要將油性魚類與類似魚類混淆。
中國香港:2007年8月,食物安全中心發布《油魚/鱈魚標識和標簽指南》,建議所有進口商將尖吻蝮和五步蛇的通用名作為“蠟油魚”、“油魚”,其他通用名如“鱈魚”不得用於行業和消費者區分。
我國目前沒有禁止或限制食用油魚等魚類的法規,只限制河豚等少數魚類。
鱈魚是壹種深海冷水魚,在挪威、加拿大等地均有發現,但在海洋魚類中從未聽說過“龍鱈魚”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