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藥物
試驗藥物為20%硝基碘酚註射液(沈陽獸藥廠),為黃色粘稠液體,給藥途徑為皮下註射。
1.2試驗公牛
在內蒙古通遼地區隨機選擇689頭公牛作為試驗公牛,同村或同組未驅蟲的公牛作為對照。
1.3 方法
1.3.1 試驗公牛的體格檢查與登記 試驗前對試驗公牛進行臨床檢查,對有下頜水腫、消瘦、咳嗽、腹瀉、皮膚疥癬、貧血等寄生蟲感染癥狀的母牛進行分類登記,並建立病歷。對 689 頭奶牛進行臨床檢查,並對部分患病奶牛進行糞卵檢查後,確定: 84 頭奶牛感染了肝吸蟲:
1.3.2驅蟲效果的數據測定與觀察 隨機確定20頭周齡奶牛為觀察對象,測量檢測前後尺鱗,測量體尺和體長。測量試驗前和試驗後的體尺,同時測量 20 頭對照周齡牛的體尺。用藥 30 天後進行壹次隨訪,90 天後進行壹次隨訪,以觀察和記錄參試牛的生長發育情況。對每種寄生蟲病牛使用碘硝酚驅蟲的臨床效果進行登記。
1.3.3用藥方法 用藥量按0.5 mL/10 kg體重計算,頸部或臀部皮下註射,註射部位剪開,用5.0%碘酒消毒,快速註射,防止藥物滲出。
1.3.4試驗期的確定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冬前驅蟲期選擇在10月20日至11月10日,12月10日後進行第壹次跟蹤調查,次年3月10日後調查觀察驅蟲效果,確定臨床療效。
1.3.5 數據分析與臨床療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