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香港的資料有哪些?

香港的資料有哪些?

香港 全稱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和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之壹。它由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的香港島,與中國大陸連接的九龍半島和新界地區,以及附近的235個小島組成。東北部東平洲以北海域及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省的深圳市;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香港曾壹直都是中國領土,但相繼於1842年至1898年間被清朝政府分批割讓及租借予英國,至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根據中英兩國簽訂的《中英聯合聲明》,中華人民***和國政府承諾執行“壹國兩制”政策;回歸後50年之內,中華人民***和國的社會主義體制將不會在香港實施,香港享受除外交和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

人口:1840年之前,香港只是壹個人口僅5000人的小漁村,時至今日,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每年訪問香港的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1997年回歸後有自己的香港區旗和香港區徽。

名稱由來:香港,意為“清香的海港”,大概與很早以前在島上制造檀香和香燭所散發出的香氣有關。

民族:華人占97%,大部分是廣東籍;外籍占3%

宗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

語言:英語、粵語及普通話

譽稱:東方之珠、動感之都、購物天堂

區花:紫荊花

歷史概覽

1842年 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 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給英國。

1896年 英國強迫清政府再訂條約,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島嶼,租期9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占領。

1945年 日本投降,又被英國重新占領。

1984年 中英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97年 香港回歸中國,實行“壹國兩制”、“高度自治”。

氣候溫度

香港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22.8攝氏度,平均降雨量為2225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8%。

春季(3月至5月中旬): 天氣回暖潮濕,經常有霧和毛毛雨,平均氣溫攝氏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八十二;

夏季(5月下旨至9月中旬): 仲夏之後是臺風季節,夏季天氣炎熱潮濕,下午氣溫可以升逾三十壹度,間中有驟雨和雷暴,平均氣溫二十八度,濕度百分之八十;

秋季((9月下旬至12月下旬): 天氣晴朗,清涼幹爽,所以是抵港旅遊旺季。平均溫度二十三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冬季(12月中旬至2月下旬): 天氣最涼爽幹燥,間中會有寒流從北面內陸吹來,屆時溫度可能會降至八度以下,至於冬季的平均溫度是十七度,濕度百分之七十二。

喜慶節日

香港的多元文化,也體現在眾多的節日之中。這為香港人帶來更多的熱鬧與歡樂,也為旅客造就了更多的驚喜。中國的傳統節日熱鬧、喜慶、吉利,當然不能錯過;西方的節日新潮、刺激和有趣,更是令人興奮。

農歷新年(農歷正月):新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除了合家團圓、拜訪親友等必不可少的內容;

香港的春節特色項目還有:

年宵花市:農歷新年前數天在多區舉行,其中壹年壹度的維多利亞公園年宵花市最熱鬧,出售桃花、菊花、 水仙花等各種賀歲鮮花及其他商品。

花車巡遊:大年初壹,在市內舉行。每年的巡遊表演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車,以及顯示不同地區文化和風情的巡遊隊伍,組合成多姿多采的大型表演,慶賀新壹年繁榮豐盛。

煙花匯演:大年初二 ,在維多利亞港海面舉行。海港兩岸和高層建築臨海的壹面,都成了最好的觀賞位置。

聖誕節 (12月25日) :聖誕節是香港最熱鬧、最隆重的節日。維多利亞港兩岸的高大建築,提前個多月就布置上色彩繽紛的燈飾,各商店也換上聖誕裝飾,僅是這壹風景,就引得不少遊人贊嘆不已。此時的香港,展現出最輝煌的城市面貌,如果對香港的繁華有興趣,那麽,最好的遊覽時間壹定是聖誕。

最熱鬧的是平安夜,教堂裏有神聖的平安夜彌撒,壹些酒店和商場還有唱詩班獻唱聖誕歌,全港市民紛紛湧到街上,其中,尖沙咀海濱花園長廊和臨近大街更是人潮湧動。

如果能在聖誕來香港,購物也是壹大樂趣。這時各大商場都會實施大減價,可低至半價, 這已經成了香港的慣例,香港居民都會選擇這個時候購買聖誕禮物,為至愛送上濃濃的暖意。

元旦(1月1日)、情人節(2月14日)、天後誕(農歷三月二十三)、佛誕(農歷四月初八)、太平清醮(農歷四月初八)、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乞巧節(農歷七月初七)、盂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萬聖節(10月31日)。

香港歷史:從小漁村到國際大都市

主條目:香港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廿四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1],派員2000駐守來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及由於大步壹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遂於公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宋太祖趙匡胤滅南漢後明令禁止官方采珠。至元朝曾復采官珠,但受到士紳反對,不久又再次停辦。明清兩朝采珠事業時禁時馳,但仍不能回復至五代十國時的昌盛。

香港自唐朝至清朝康熙元年,即公元1662年止,香港的瀝源,大奚山沙螺灣的土壤適合牙香樹生長,所以種香及產香也慢慢發展起來,據考證明朝時由東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所有香樹制品皆用木箱裝好,經陸路運至尖沙頭的香埗頭(運香樹制品碼頭)用小艇到石排灣,再用俗稱大眼雞的艚船至廣州,再用陸路經南雄,越大庾嶺,過贛江至九江市,再沿長江輸往蘇杭銷售。公元1662年清朝為防犯沿海居民接濟及明朝遺臣鄭成功反攻,遂下遷海令,使種香及產香大受打擊,即使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復界,亦難復舊觀。

香港海岸線漫長,故香港多處皆適宜興建鹽場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於今日的九龍灣壹帶設立官富場並派鹽官駐守,負責產鹽及統籌各小型鹽場。公元1183年(南宋孝宗淳熙10年5月29日)大奚山的私鹽被禁引起公元1197年(南宋寧宗慶元三年)大奚山發生騷亂。南宋末年,兩位小皇帝宋端宗趙是和宋帝昺趙昺被元朝軍隊逼迫逃到香港,據說曾在壹塊大石頭上休息,人稱該處為宋王臺。後來宋帝昺在梅蔚登基,因元軍追趕,遂經淺灣循海路西渡前往新會。但當船只駛至今日廣東新會崖門時,被元軍趕到,陸秀夫於是背負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

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達並攻占屯門,遂於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戰爭爆發,戰役持續了四十天,葡軍陷入苦戰,但仍未肯撤退更於6月27日增派兩艘軍艦從馬六甲趕來增援,仍無法挽回敗局。最後,他們決定把剩下的士兵集中到三艘軍艦上,準備突圍。9月8日早上,三艦試圖天黑突圍,不幸遇上中國的戰船,雙方又發生了激戰,葡軍寡不敵眾,陷入了絕境。不久,海上刮起了風暴,敵艦因船體大,乘風逃脫,狼狽返回馬六甲。但葡軍不甘心失敗,翌年四月,再派出由四艘軍艦組成的艦隊,路上又增加了兩艘,企圖重新占領屯門,於7月10日進犯中國海區。8月,兩軍在大奚山茜草灣附近對峙。由於中國海防實力已大大加強,此戰從茜草灣海面壹直打到了哨州[2]海面,中國海軍繳獲敵艦兩艘,生擒艦長於都盧等官兵四十二人,斬首三十五人,明軍大獲全勝。

清代香港屬新安縣管轄。清廷為防沿海居民接濟明朝遺臣鄭成功,遂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下令遷海,沿海居民須向內陸遷徙五十裏,使居民家園盡失。加上實施海禁,香港本區受嚴重影響。遷海後漁鹽業廢置、田園荒蕪,沿海居民深受遷海之苦,廣東巡撫王來任、廣東總督周有德請求復界。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 朝廷終允復界,本區居民陸續遷回。因此新界五族[3]於上水設立報德祠[4]恭奉兩公該祠及鄧族於岑田設立周王二公祠內設周王二公書院並每十年打醮壹次以作答謝。

英治時期

早期統治

1842年,清朝在第壹次鴉片戰爭中被大英帝國打敗,並於翌年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連同鄰近的鴨脷洲割讓與英國。1860年清廷再敗於英法聯軍,被逼簽下《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南部、經常對香港島擾亂治安的地區連同鄰近的昂船洲壹同割讓給英國。當時在九龍半島上的新邊界只用矮矮的鐵絲網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英國通過與清廷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及其他壹系列租借條約,租借九龍半島北部、新界和鄰近的兩百多個離島但九龍砦城除外,租期99年。這壹系列的租借和割讓,形成了今日香港的邊界。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北伐的事情使國家政府無閑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但是,當時香港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當時不少香港人為了建設國家,除了捐錢回國以外,更身體力行的加入國民政府裏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抗日期間

抗日戰爭爆發,日軍在1938年登陸廣東,並迅速占領與香港為鄰的廣州及附近地區並派間諜潛入香港調查英軍的布防位置。香港的華人支持抗戰,出錢出力,日本軍政府為此表現不滿,曾多次向英國的領事抗議。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數小時後,同時進攻馬來亞及越過深圳河侵占香港。其間日本和加拿大及英印軍發生多場激烈戰事。最後由於駐港英軍戰力不足,1941年12月25日,當時的港督楊慕琦宣布向日本投降,開始了香港3年零8個月的日治時期。期間,日本人為方便統治,多次將港人遷回中國大陸。

  • 上一篇:臺灣省降血糖處方藥
  • 下一篇:茯苓有什麽副作用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