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正定牌藥品

正定牌藥品

河北正定歷史悠久,距今1600多年。從北魏到清末,1500多年是縣、州、路、府。正定城內有“九樓四塔八廟,金牌坊二十四座”,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處,密度在全國各縣中首屈壹指。

與許多北方城鎮相比,正定顯得特別幹凈整潔,點綴著許多綠地和花園,這應該歸功於近年來規劃得當。河北作為京畿重地,確實需要這樣壹座美麗的古城作為名片。本來想在壹篇文章裏介紹壹下正定的景點,但是發現太過倉促,偏離了寫作的初衷,於是先詳細介紹了龍興寺,然後在下壹篇文章裏介紹市內四塔和畫有壁畫的毗盧寺。

千年古剎

龍興寺建於隋開帝六年(586)。隋代稱龍藏寺,唐代稱龍興寺。是中國現存年代較早、規模較大、保存較為完整的佛教名寺。北宋開寶二年(969),宋太祖趙匡胤下令在龍興寺鑄造大悲菩薩金身,並修建大悲寶亭。開寶四年開工,八年竣工。以此為主體,經中軸線布局擴建,形成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宋代建築群。

該寺先後在元、明、清三代擴建重建,並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在西側修建皇宮,形成了東邊為寺院,中間為佛教活動場所,西邊為宮殿的建築格局。這座寺廟達到了頂峰。

到清朝末年,西路的宮殿被天主教堂(現為華北大學舊址)占據,中路和東路的建築也破敗不堪。到了民國二十二年(1933)梁思成第壹次來正定時,大悲亭已經損壞得無法控制了。但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寺廟修復後依然美麗,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

1961年,龍興寺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幸運地躲過了文革的劫難。

莫尼宮,最好的藝術家

摩尼宮始建於北宋祐四年(1052)。主體建築為方形大廳,進深七間,寬七間。建築長33.32米,寬27.08米,總面積約1400平方米。正殿為擡梁木結構,四面大廳中間有山花,使平面交叉。

摩尼宮正門有壹個北宋的佛碗,碗的外面刻著藥師佛和十二藥叉的圖像。佛像和護法用的是蓮花臺。介紹卡上說這是石頭香爐,但這個碗更有可能是藥師碗。修習藥師法時,將此碗盛滿清水供藥師佛像或藥師壇城用法術修習法門。此後,碗中的水被分發給信徒,作為吉祥的象征。

摩尼宮屋檐下的拱門氣勢恢宏,分布稀疏。寺內數十根木柱自宋代至今保存完好,無更換痕跡。樓的四周都有門窗,只有眼墻微亮,所以大廳采光不好。當然,這種黑暗也營造了壹種神聖而深沈的氛圍,讓人不敢大聲說話。

梁思成曾四次造訪摩尼宮,可見這座建築的重要性:

第壹次去莫尼宮是在4月,1933。時任營造學社法語部主任的梁思成來到正定。他對龍興寺摩尼宮的十字形平面建築格局和四面倚山的建築驚嘆不已,稱只在宋畫中見過。“和《建築法式》壹樣的鬥拱,還有許許多多精致的結構,讓我們欣喜若狂”。

1933梁思成繪制的摩尼宮結構示意圖。

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第二次考察時,他和林對舊圖舊物進行了詳細的校正,並做了詳細的測量,稱摩尼宮“重疊壯麗,可視為最好的藝術品,但在中國建築中也是絕無僅有的”。梁先生在後來的著述和教學中,把摩尼宮列為《歷代木構廟宇外觀演變圖》實物中的壹個罕見的例子,使這個鮮活的例子永遠承載了建築史。

梁思成畫了壹幅歷代木廳演變圖,右上角是摩尼宮。

第三次參觀是在1952年,當時在清華大學任土木建築系主任的梁思成,暑假帶著學生去正定,畫了壹個多月的摩尼宮整體建築結構,不顧酷暑。

第四次是在1963。由於歷史文獻中沒有記載摩尼宮的建築年代,梁思成提出摩尼宮可能建於宋仁宗1050左右。梁當時的判斷與大修時發現的許多書法碑文不謀而合——摩尼宮始建於公元1052年。

莫尼宮是各種藝術的集合。在寺廟的祭壇上,供奉著五尊金色的塑料佛像。中間是釋迦牟尼佛像,莊嚴凝重,睿智脫俗。站在左邊的弟子葉佳雙手握拳,誠實而謹慎。站在右邊的弟子阿難雙手合十,聰慧虔誠,展現了宋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寺廟的墻壁上還貼滿了以佛教故事為主題的壁畫。壁畫原面積應為388.64平方米,現存面積為335.06平方米。多為明代所繪,色彩艷麗,結構嚴謹,線條流暢,堪稱佳作。

1977至1980,摩尼宮進行大修。隨著正殿墻體的拆除重建,檐口墻內壁的壁畫也經歷了揭蓋、修補、原地復原的過程。

揭開時,在提前測量設計,盡量不破壞畫面的前提下,將壁畫分成65塊。目前,摩尼宮寶霞和飛檐壁的壁畫中仍有鋸斷和修復的痕跡。

倒置觀音

寺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內槽後墻後面的五彩懸山,其中倒立而坐的觀音被魯迅稱為“東方美神”。北京魯迅故居的書案上,還有壹張魯迅在山本照相館買的觀音倒坐照。

據悉,此像重建於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根據摩尼宮的壹處碑文。但正定文保所認為是宋代的原始雕塑,只是在後世修復破損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如何,這個雕塑依然保留著宋代的韻味。

倒立的觀音像高3.4米,身材勻稱,優雅端莊,有壹種溫柔的女性魅力。她壹改坐在蓮臺上拿著幹凈瓶子的形象,清閑地坐在懸山中間。她左腳踩在蓮花上,擡起右腿,雙手放在膝蓋上,身體微微前傾,右手繞著膝蓋撫摸左手腕。這尊觀音體現了佛教的人性化,尤其是修行前眼睛微微向下,正好與信眾擡頭時形成情感交流。

觀音表情的變化,似乎發生在解放前。在1940左右拍攝的老照片中,觀音像已經變了眉,眼睛不再低垂。菩薩開眼,或許是苦難時期民眾的心理訴求?

對比大約40年前拍的老照片,發現觀音踏足的蓮花已經被變魔術拍下來了。原塑圖案飽滿巨大,具有自然主義的生命力,但蓮花被改後僵硬扁平。褲腿部分也能體現出匠人的功力。原本柔軟的織物輪廓已經變成了壹灘黃泥。古典美的消失,從細節就能看出來。

平日裏,遊客是不允許在五顏六色的懸山上拍照的,旁邊還有專門的警衛。但是我去的時候正好有個紀錄片劇組(聽說是為了冬奧會宣傳)在拍,旁邊甚至還掛了兩個LED燈。我覺得好幸運。那天我就像有通行證壹樣拍了壹張照片,體驗非常棒。

轉輪藏閣

轉輪亭建於北宋時期。它有兩層樓高,三個房間寬,六根椽子深,坐落在山頂上。隱輪廳不僅是北宋罕見的樓閣式建築,其結構受到梁思成先生的稱贊,而且是北宋的壹座隱輪廳。

梁思成繪制的輪櫃平面和剖面圖。

“輪子存儲是壹個八角形的旋轉書架,裏面有壹個立軸,這是這種結構的壹個罕見的例子。其造型猶如重檐的亭子,建築構件的加工極為精美。下檐八角,上檐圓形,兩檐均采用復式鬥拱。因為這個小木作嚴格按照《營造法式》的規定,是非常有價值的宋代結構範例。”

——《影像中國建築史》梁思成

輪倉裏有壹個藏經閣,可以存放佛經,旋轉推送。取佛教“法輪不斷自動轉動”的意思,就是說佛法就像壹個輪子從壹只手傳到另壹只手,永不停息。佛教裏也說推著它旋轉和念經是壹樣的。這種建築形式在國內保存很少,龍興寺宋代轉輪是國內現存最早的。

輪倉裏有壹個藏經閣,可以存放佛經,旋轉推送。取佛教“法輪不斷自動轉動”的意思,就是說佛法就像壹個輪子從壹只手傳到另壹只手,永不停息。佛教裏也說推著它旋轉和念經是壹樣的。這種建築形式在國內保存很少,龍興寺宋代轉輪是國內現存最早的。

從日本學者關在20世紀初遊覽龍興寺時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當時的扶藏保存得比較完好,而10年後梁思成遊覽龍興寺時,扶藏的柱子上的龍和勾欄已經不見了。在動蕩的年代,所有可移動的珍寶和古董都像魚壹樣,留下壹副骨架已經是壹種憐憫了。

應氏宗祠

與轉輪廳對稱的慈世閣,外形很像。它有兩層樓高,三個房間寬,六根椽子深,坐落在山頂上。也是龍興寺現存的三座宋代建築之壹。

慈世閣的檐柱采用“永定柱”的方法,即在檐柱上附加壹根柱子,以增強支撐力。這種做法在唐代以前廣泛使用,到了宋代逐漸被淘汰,慈世閣的永定柱是僅存的壹例。

梁思成繪制的慈世閣平面圖和剖面圖。

慈世閣彌勒佛菩薩雕像巨大,腳踩兩朵紫羅蘭,高7.3米。據說是用五臺山的壹根木頭雕成的。雖然沒有承德普寧寺的木質觀音菩薩和北京永和宮的木質彌勒佛像那麽大,但比兩者早雕刻600多年。

大北閣

龍興寺主體建築大北閣,建於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現存的大悲亭是1997到1999按照宋代的建築方法重建的,高33米。它是繼西藏布達拉宮之後,中國修復的最大的單體建築。

自清末以來,該寺年久失修,民國初年,亭上部坍塌,銅佛難掩其辱,任其風吹雨打。

1933年,該寺住持君三采取權宜之計,在亭內的古須彌山上修建了壹座十余尺高的佛龕,以保護佛像。

1944年,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協助下,重建了大悲亭。但由於當時的制約,重建後的大悲亭不僅縮水了三分之壹,還拆除了兩邊的亭子,導致壹座國寶毀於壹旦。

消失墻塑料

大悲閣的東、西、北三面墻壁都是佛教主題的壁雕。北墻全是壹尺多高的小佛像,東西分三個區域,分別是佛、菩薩、羅漢、天王、山水、佛塔。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東墻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尤其是在南面的第壹個區域。

此行引用的歷史圖片均來自《中國文化古跡》,作者為常盤大定和關。

梁思成認為,雖然大北閣的壁雕在藝術史上不如唐代楊惠之,但“正定龍興寺是宋代壁雕最重要的遺跡”。他對這些塑料墻的命運深感擔憂:“這些塑料墻的未來確實是壹件我們不應該忽視的重要事情。”遺憾的是,梁先生的擔心終於成真了。1944重建大悲亭時,未對這壹罕見的壁雕進行保護,導致其被徹底破壞。

除了上述整壁雕塑外,在大悲亭內槽扇墻外的石壁壹角,還漂浮著壹尊用火焰紋頭燈裝飾的觀音菩薩半成品雕像,在山石間十分醒目。觀音右腿左腿下垂,自然悠閑地坐在蓮花座上。它的臉型嚴謹,眼睛向下看,整體比例適中,整形工作出色。被認為是宋代雕塑的傑作,也是不存在的。

古代最大的銅佛

好在大佛寺裏還有壹尊大佛,大悲亭裏供奉著千手千眼的觀音。北宋第四年(971)宋太祖敕鑄。它高19.2米,矗立在2.2米高的須彌山石臺上。它是中國最高的古代青銅雕像。當時采用的是自下而上的方法,整個大佛分七段鑄造。為了建造這座雕像,趙匡胤從開封府調撥了1.20噸銅,相當於北宋年銅產量的十分之壹。

和夏須彌壹樣,不可忽視,甚至在當時比大佛更受梁思成賞識。石刻均為北宋原作,周圍環繞金剛力士、歌舞伎樂、妙鳥等形象。

為了表現力士雄渾有力的特點和所擔之物的沈重程度,把它們刻畫成彎著腰,胳膊撐在腿上,肩臂肌肉凸出,面目猙獰。

大悲亭後面還有壹棵古槐樹,存活了1300多年,是正定古樹中最老的壹棵,所以也叫壽槐。槐樹的樹幹高約25米,DBH接近3米。雖然經歷了很久,但依然枝繁葉茂。

隋碑與明佛

龍興寺龍藏寺碑被譽為隋碑之冠,隋代楷書之首,在我國書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龍藏寺碑高3.15m,寬0.90m,厚0.29m。碑文楷書30行,每行50字,多***1500字。碑身為龜,額上呈半圓形,六龍相交浮雕,造型獨特,具有隋唐盤龍的古樸風格。

毗盧寺原是正定八大寺之壹的崇隱寺的正殿。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歇山頂,重檐,青瓦覆蓋,綠琉璃瓦鑲邊。1959年,因為廟破,移至龍興寺保護。

毗盧殿有壹尊毗盧銅像。“毗盧”是梵文,意思是“光明普照四方”。這座Pilufo高6.72米,整體看起來像壹座塔。石髯座上的銅像由三層蓮座和三層佛像組成。三層蓮花上刻滿了65,438+0,000尊形態各異的小佛。每層蓮花上有四尊披著五頂佛冠的毗盧佛,佛像1072尊,構思獨特,造型優美。它們被稱為“千佛墩”,是國寶。

文物療養院

除了寺廟的主體建築外,還有大面積的文物保護區,許多石像和石碑也從周邊搬到了龍騰苑。文物堆積的方式產生了廢墟的效果,更是無常而神奇。

龍騰苑共有57座石像,分為基座和地面兩部分。基座上的三尊站立佛像並非正定文物,而是元氏縣開元寺的遺物,於1965年移至此處。佛像是漢白玉雕刻,主尊釋迦牟尼佛。住友酒店裝飾有顧客、兩只獅子、上帝之王等。,內容豐富,雕刻精良。兩邊的兩個比丘是明代雕刻的。

54尊坐像上的銘文表明,它們是在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9-1584)鑄造的。大多數捐贈者都是當地的信徒。它們原本安放在龍興寺大覺寺的六部堂,民國初年被毀,石像移至此處。這些石像已經被人類破壞了。好的壹面是“無目無耳無舌無身心無音無香無觸”,大概吧。

在我去過的寺廟中,龍興寺的藝術品位最高,歷史氣息最濃。當我去參觀的時候,我甚至感到有點失落——中國完好的唐、和金寺廟太珍貴了。雖然寺廟之間沒有什麽相似之處,但我還是有壹種預感,當我看到比例失調的仿古建築和生硬粗糙的現代佛像時,我會和孟子壹起感嘆“看海者難看水。”

“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了幾千年,在趙宋時期達到頂峰”,宋朝是中國文化的頂峰。後來的朝代,人性逐漸被禁錮,藝術變得僵化保守。唐體歌韻的珍貴,不僅僅在於它的悠久歷史,更在於它被遺忘和壓抑的本性。

  • 上一篇:辛原文_翻譯及賞析
  • 下一篇:雷的珍珠粉好嗎?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