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酒好藥。
“藥”字傳統上是“藥”,上半部的“韻”字是指治病時的叩門聲,下半部的“遊”字是指藥酒。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物之壹,自古以來就與“藥”有著不解之緣。《李周》中有記載:“漿人持* * *王直裏六飲:水、漿、糯米、涼、醫、糯米,入酒屋。”早在幾千年前的周朝,以周為代表的貴族階層就將醇酒視為日常保健飲品。到了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了200多種酒方。他認為酒能“興藥之勢,通血脈,潤膚,散濕氣,祛風降氣”,可見酒與藥的相關性。
“酒味苦、甜、辛、熱、毒,為殺諸蟲之主藥。”酒的壹個重要作用就是藥物潛能,也就是說借助酒來發揮其他藥物的作用。而且有些中藥成分不溶於其他液體,卻很容易溶於酒中。這樣酒精可以有效地進入藥材細胞,通過溶出提高藥物的溶出速度和效果,充分發揮藥物的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用酒浸泡藥物,不僅能把藥物的有效成分泡出來,使人容易吸收,還能疏通血管,把藥效導向需要治療的部位,從而提高療效。
沒有藥,就沒有歌。
中國自古就有“無藥可制曲”的說法,曲是酒之母。北魏《齊·姚敏書》第壹次全面總結了曲的生產技術。然後明代李時珍說:酒非歌,故稱酒母。《屯溪纖維誌》記載:“以稻雜草為種子,火制之”。這裏的“野草”指的是草藥,也是最早的“百草成樂”的雛形。
曲是酒的骨,曲的誕生是中國白酒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創舉。先民將“藥”融入曲中,對今天的白酒釀造大有裨益。比如貴州的水族,至今還傳承著采藥制曲的傳統。每年5月5日(端午節)采藥,6月6日制曲,9月9日烤酒。端午節到6月6日,各村各村的婦女全部外出,由懂藥的老婦女帶領,到月亮山原始森林采集各種野菜,熬成藥液,加入飯團、面團、麥麩、糖殼等。,揉成顆粒,制成酒曲。酒曲中的幾種主要藥材甚至被編成了《飲酒歌》傳唱千古。
食藥同源。
谷物在葡萄酒的發展過程中壹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們的祖先種植糧食的目的最初是為了釀酒,而不是為了充饑而吃”,這壹驚人的結論出自著名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之口。據考古研究,在壹萬年前的原始社會,人們以肉為生,而不是以糧食為生,所以當時不需要種植糧食。當他們發現采集的野生谷物可以釀酒時,為了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他們開始種植谷物。後來人們發現谷物具有食用價值,從而有意識地壹步步擴大種植,進而推動人類進入農業社會。
松源博仁在《酒簡史》中明確記載了“漢武百味酒”。所謂“百味酒”,是指由上百種中草藥、糧食和酒曲制成的白酒。用這種工藝釀造的白酒既有糧食酒的風味,又有中草藥的清香,並有強身祛病的功效。從大米到高粱,從糧食到藥材,從制曲到蒸餾,白酒的逐漸演變帶來的不僅僅是口感和風味的提升。純糧發酵,固態蒸餾,端午制曲,重陽下沙...適時制作,既是古人智慧的傳承,也是釀酒師歷經數年而留存下來的歷法。
曲是酒的骨,糧是酒的肉,水是酒的血,藝術是酒的魂。在這些概念中,應該加上酒。酒是天賜的美味,是人們親手釀造的。古人所強調的“天人合壹”,在酒中最為精妙。這麽多年過去了,人們依然沒有停止對葡萄酒的延續和創造,釀酒師們不斷推陳出新,讓壹個簡單的“酒”字實現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