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之子。嘉佑二年(1057)與兄蘇轍同中進士。後參加 "才識茂明於體藝 "考試,中三甲,授大理評事、鳳翔府推官。
白居易是山西古代詩人中最著名的壹位。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唐代又壹位偉大的詩人,世稱李杜白為唐代三大詩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生於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曾任朝廷命官、相州、大理卿,授刑部尚書、右仆射。其父為刑部尚書,授刑部右侍郎。他的父親和祖父都在河南為官,所以他生活在河南。唐代宗大歷七年(公元 772 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生於河南省新鄭縣東郭宅。唐武宗會昌六年(846年)八月,卒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出生時,李白已去世十年,杜甫也已去世兩年。時代需要偉大的詩人,白居易生逢其時。他出生在書香門第,自幼聰穎過人,五六歲就學會了寫詩,九歲就能辨別音韻,加之家庭和社會給他的刺激和督促很大,他少年時讀書特別刻苦。後來,他回憶讀書情形時說:"晝課賦,夜課書,間以課詩,無暇睡眠,以致口舌生瘡,肘成老繭"。少年時代顛沛流離的避難生活,讓他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了解,"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正因為這些原因,白居易是壹位傑出的詩人。
白居易出生後不久,河南發生戰亂。濮王李貞姬統治河南十余州,戰亂不斷,從彭城縣令升任徐州主簿的白居易,為了避亂,將兒子白居易送往南方。白居易自幼離家,輾轉南北,歷盡艱辛。於是,15 歲的他寫下了壹首詩,記錄下自己當時的真實感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楚水吳山萬余裏,豈是我心所願。今日因君訪兄長,寫成書信淚幾行"。後來寄來兄妹倆的七律,也寫得較好,歷來為人稱道,詩中有畫:"田野秋後幹戈去,骨肉流離在路中,......****,望明月應淚下,壹夜鄉心同五處"。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當時的生活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他家的分散情況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時代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的。
16歲時,白居易已經寫出了不少可以傳世的好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五言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據說白居易剛到長安時,曾去拜見老詩人顧況。顧況聽說他叫居易,就開玩笑說:"長安米貴,不好住啊。"然而,當他讀到這首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的詩時,卻大為贊賞,說有這樣的文采,在長安生活並不難。這首詩,真看出白居易非凡的才華。
自從到了長安,顧龜儀為延聲望,白居易時而住在長安,時而住在別處,先後到過徐州、相州、杭州等地,結識了壹批詩人,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他二十七歲方從鄉試,次年為宣州刺史崔琰所賞識,送往長安參加會試,貞元十六年(800 年)二十九歲中舉,以第四名及第,三十壹歲試書判拔萃科,與元稹等同時及第,與元稹從此成為摯友。32歲那年春天,白居易被授予校書郎,算是步入仕途,33歲從洛陽徙居秦國蔔居渭上,距長安約100裏,到35歲時,罷去校書郎,再授周至縣尉。次年,調離周至縣,擔任會試主考官,被任命為集賢院經理。這年冬,授翰林學士,在授翰林學士的這壹年前後,娶楊玉清從妹為妻,元和三年(808年)由左拾遺接任。
當時,宰相李吉甫不滿牛僧孺等人的斥責,或罷官或貶官。初拾遺白居易上《論制人癥》,極不妥當地任意貶抑,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當時政治鬥爭的漩渦。在此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中,白居易始終受到李德裕的排擠,這也決定了他壹生仕途的不順。在任拾遺期間,他盡職盡責,多次上奏時政,難免讓皇帝或權臣不滿。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喪,白居易憂居魏村,其女金鑾子也在這壹年去世。在魏村居住的三年多時間裏,白居易又貧又病,好友元稹不時分俸幫助其解決困難。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贊善大夫,後因急捕刺史武元衡,為丞相所惡,被貶為州刺史,又為中書舍人王艾所譖,後又奉遺詔貶為江州司馬。這接二連三的貶謫,對白居易是壹次重大打擊和教訓,使他的思想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了避禍遠嫌,"不再發楞直言","天下事從此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稱 "天涯淪落人",以遊山玩水、吟詩作賦為事,仰慕陶淵明,希望做壹個隱逸詩人,並轉向佛教,試圖從佛教中尋找解脫。總之,被貶江州司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壹次重大轉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後遷中州,元和十五年被召還。憲宗崩,穆宗繼位,授中書侍郎,再拜尚書郎中主客,制誥,加三輔之朝,調上柱國。白居易精神為之壹振,詩雲 "水魚猶動鱗毛發,乘鶴還長精神來"。但由於朋黨之爭依然十分激烈,他不僅不能有所作為,而且 "終日多憂警",感嘆 "高罾付憂,下陷庾信"。不久又感到失望。他害怕再次受到權貴的誹謗,不敢留在朝中,遂請求出外任職,於長慶二年(822年)出任杭州刺史,避免了朝廷朋黨的殘害,自此思想進壹步消沈,賦詩壹首:"誰知功名盡,不復長安心"。"敢辭官遠緩,高貴身安穩"。榮辱枯榮,聽天由命,頗有些與世無爭忘乎所以的意味。為了沖淡生活的煩惱,白居易到妓院詩酒自娛。他蓄妓酗酒,直至暮年。貯妓為樂,始於東晉,唐代較為普遍,而以白居易身上最為突出。從他的詩中可知名妓便有十幾個。酗酒,按他自己的話說,"只為鄉裏醉","常酣醉,不復醒"。宋人統計白居易的詩,說他 "詩二千八百首,惟酒九百首"。原來都是為了逃避現實,自我麻醉。他進壹步從佛教中尋找精神寄托,尋求解脫之法,用佛教的消極思想麻醉、慰藉自己。宋高僧傳》載,白居易向名僧拜謁問佛宗義,與名僧探討佛理之意,多在鎮守杭州之後。白居易遂持齋坐道場,自此好佛,常持長齋三月,即壹、五、九月在家坐道場。所以白居易又為古代文人中佛家觀念的代表,古往今來許多人對他贊不絕口。其實,他的崇佛,並不是誠心侍佛,而是為了解除煩惱,尋求解脫,是對社會的壹種消極抵抗,是壹種退隱,也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壹種無可奈何的選擇。這是壹種對社會的消極抵抗,是壹種退卻,更是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壹種無可奈何的選擇。只有飽經憂患之後,才能潛心士族以自養。白居易晚年編撰的《醉吟先生傳》自述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人多遊之,遊之外,棲心之所施"。可見,他是先酒而後佛。他甚至懷疑世上是否真有佛。同時,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壹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對佛教的尊重,也有健身的原因。這也是他有時持齋坐道觀,心中卻想著妓院和酒的原因。
雖是消極,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卓著,關心百姓疾苦,最著名的是興修杭州湖堤水利。為了紀念他,所築堤壩名稱為 "白堤",此外,還在城內疏浚了六口水井,供市民飲用。
長慶四年(824年)五月,任在杭州。除太子左庶子,分封東都。於是,他定居洛陽翠微裏。至此為官20年,錢財卻不夠買房,只好以兩匹馬抵之,可見他為官清廉。第二年,他被任命為蘇州刺史,只做了壹年,就因病被罷免郡守。劉禹錫被罷官後,劉、白二人壹同回到洛陽。壹年後,白居易又調任刑部尚書,封晉陽縣令,男。58歲那年,也就是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自稱有病,免歸太子賓客司東都,從此不出門,後又除河南尹,尋疾免,64歲那年,除通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師,司東都。因心態消極和身體原因,不願再為官。60歲時,兒子阿翠英年早逝,這對詩人又是壹次打擊,73歲時,又傾家蕩產在龍門開辟八節石灘,以方便舟楫往來。享年75歲。
從白居易壹生的仕途來看,雖然多為官場所累,但總是不得誌,始終處於憂憤交加的狀態。作為詩人,成就卻很大,可謂感動鄉裏,甚至婦孺皆知。大概是由於他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和後來的幾度貶謫,多為外官,閱歷很廣,對社會的認識比較深刻,所以才能成為千古大詩人。
前面說過,白居易的詩,從少年時代就寫得很好,16歲的時候,他的《野火春風鬥古城》詩句就已經名垂千古。他最有名的詩作《長恨歌》是壹首長篇敘事詩,堪稱中國古代詩歌的代表作,寫於他 35 歲任周至縣尉時。這首詩根據民間流傳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故事虛構而成,寫得繪聲繪色。這首詩生動感人,被評論家認為是唐代最好的長詩之壹,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這首詩中,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無度。在這首詩中,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無度,用了 "漢天子以色思國"、"從今君王不早朝 "等句子。詩的後半部分,他描寫了兩人之間的深情,既有諷刺意味,又充滿憐惜之情。在寫到生死離別時,筆法多用情。全詩從壹波三折的故事中升起層層波瀾,感情飽滿復雜,讀來給人以極大的感染力。
45歲時,他又寫了壹首長詩《琵琶行》,同樣受到高度評價。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在潯陽江上與友人話別,舟上臨別宴飲,感傷不已,忽聞鄰舟有彈琵琶之聲,移舟相邀,原來是壹位年老色衰、獨守空房的舟中歌妓,也有無限愁思,借琵琶以寄幽情。白居易聽了她的身世,不僅深表同情,而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從而產生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的感慨,遂作此長詩媲美《長恨歌》。先敘宮女的生活處境,悲涼身世,接著以 "我去年辭帝京,貶病潯陽城 "自寫,最後雲 "座中誰泣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司馬青衫",遂也成為典故。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有很多可取之處,描寫細膩,音節和諧,尤其是描寫琵琶聲的部分,真是讓人壹唱三嘆。最重要的是感情真摯。這兩首長詩是白居易留給後人的無價之寶。
白居易的其他詩作,價值也很高,為人稱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諷喻詩,尤以《秦中吟》和《新樂府》著名。白居易剛入仕途,就反映民間疾苦,為正義吶喊,"不知時諱 "的勇氣令人十分敬佩。秦中吟》10首,首首如劍,"重賦 "譴責官場入羨余事,殘暴剝削百姓,"取我身上綾羅綢緞,買妳眼前恩寵。"輕脂》寫權貴赴宴和酒足飯飽的白富美,最後 "是歲江南旱,衢州食人!"歌舞》中寫帝王將相日中飲酒、夜半歌舞的享樂生活,結句是 "不知溫鄉獄中有凍囚"!在《買花》中,長安城的有錢人爭相購買牡丹,誇耀自己的奢侈,最後說 "壹叢深色花,十家中產送"。在《婚姻》中,他同情貧家女難嫁;《傷友》感嘆苦土的悲慘生活;《傷宅》諷刺富貴人家的樓房,"壹堂造價百萬"。不當官》嘲諷那些八九十歲還不肯退休的權貴。臥薪嘗膽》表達了對為某些人歌功頌德而不為好官樹碑立傳的虛偽行為的不滿。五弦》感嘆當時很多人不了解傳統文化。可見,所有的批判者、禍害者和牢騷者,都是對德宗貞元至憲宗元和之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痛了統治階級,難怪 "聞秦中之音",權貴之間相互親近、變色。白居易對自己的 "秦中吟 "也很自負,在編輯其詩集十五卷完成後題詩壹首說:"壹 "長恨 "有風骨,十 "秦音 "近正聲。"
《新樂府》與《秦中吟》大約寫於同壹時期,是白氏諷刺詩的另壹重要組詩,****50,寫於高祖武德至元和年間,時間跨度比《秦中吟》大,內容範圍也更廣。白居易在《送唐生》壹詩中談到自己的淫詩時說:"我亦君王弟子,郁郁不得誌。我不能聲淚俱下。我不能發出聲音來哭泣。詩中無空文,句句須窮理。不求宮律高,但求音律高。不求高宮律,不屑奇詞藻。吾欲天子知之"。可以說,這是他的宣言,也是對新樂府最好的描述。被人們廣為傳誦的《賣炭翁》、《杜陵叟》、《炫綾》、《新豐斷臂》等名篇,就是 "新樂府 "的篇章。每首詩都有壹個鮮明而強烈的中心思想,即序言中明言的 "苦宮室之市也"、"傷農夫之苦也"、"貪女工之勞也"、"矜副業"、"憂蠶費"、"憶世情之寒"、"矜求仙"、"刺佛寺之浸多"、"病貪官 "等、禍害、諷刺、修辭激情真切、不依不饒,甚至出言不遜。這些詩歌愛憎分明,除了諷刺,還有歌頌。這些詩,充分說明了白居易反對什麽,贊美什麽,是作者內心真實的流露。他在《新樂府序》中明確宣稱,這些詩是 "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非為文也"。"其事核而實",宣告他所寫的都是真實的事件,更表現了壹個中青年詩人扶正祛邪的戰鬥精神。在詩風上,繼承了《詩經》、樂府古詩和杜甫歌行的優良傳統,又采用了當時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富有創造性的風格。
總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樂府》是他所有詩歌中最具戰鬥性的作品,它們與《長恨歌》、《琵琶行》壹起,是白居易詩歌中最優秀的部分,也是中國古代詩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分為四類,除諷諭詩外,還有閑適詩、感傷詩和雜感詩,也大多寫得不錯。總的來說,早期詩歌比晚期詩歌更有價值。由於世事險惡,他晚年的詩已無年輕時的銳氣,甚為遺憾。
作為壹位偉大的詩人、天才的詩人,白居易的創作才華是多方面的,他的詩歌不僅在藝術形式上是多樣的,在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也是多樣的。白居易詩歌的特點是語言通俗易懂,但同時又經過了藝術的提煉和加工。詩壇曾流傳著 "老嫗亦能解白詩 "的佳話。明代詩人胡震亨《唐寅端坐記》中有宋代詩人張文謙看到白居易詩稿的記載,說 "真跡篡改,更非初作可比",可見白居易作詩、改詩的刻苦和認真。他的詩歌能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艱辛努力才獲得的。
白居易的詩,在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廣為流傳,很有影響,所以他頗為得意。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如是說:"自長安至江西三四千裏,凡鄉校、佛寺、旅人、舟子,常有題仆詩者;土庶、僧侶、寡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元稹也說白居易的詩 "二十年來,禁省、寺觀、驛候、壁上書者,王公、妃嬪、馬走之口無不適者"。至於摹寫模街鬻於市,或持以交酒茶者,比比皆是。"壹個人的詩詞,在當代即產生如此社會效應,在古代是十分罕見的。不僅如此,白居易的詩在當時還獲得了極大的國際聲譽,許多外國讀者,日本、新羅(今朝鮮)、禮南(今越南)等國,都有著述。據史料記載,日本嵯峨天皇曾抄錄了許多白居易的詩,藏於密室,秘密傳誦。契丹國王親自將白居易的詩翻譯成契丹文字,命令大臣們誦讀。
白居易的詩歌對後世詩歌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白居易的詩歌將永遠受到世人的喜愛,流傳千古。
他的父親蘇洵就是《三字經》中提到的 "蘇老泉"。蘇洵雖發憤晚,但十分刻苦。晚年的蘇軾曾回憶起早年與父親壹起讀書的情形,覺得自己深受父親的影響。當然,如果沒有蘇洵的書房,就不可能使蘇軾早年承受良好的家教,更不可能冠以 "學貫經史,文日千言 "的美譽,也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壹的蘇軾第壹次走出四川來到北京,參加科舉考試。次年,他參加禮部會試,因壹篇《刑賞忠義論》得到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壹舉考中進士。
嘉佑六年,蘇軾應科舉之制,也就是通常所說的 "三年進京",進士及第,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推官。父親在汴京去世後,他回到家鄉。熙寧二年(1069年)還朝,仍授此職。
蘇軾不在京城的幾年,朝局發生了很大變化。神宗即位後,任命王安石輔佐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都因與王安石在推行新法上意見不壹而被迫離開京城。舊雨雕零,蘇軾眼中看到的已不再是20歲時的 "太平盛世"。
蘇軾在回京途中看到新法對普通百姓的損害,於是他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方便百姓,並上書反對。這樣做的結果之壹是,他和被迫離開京城的師友壹樣,不得入朝。於是蘇軾自己尋求流放,被調到杭州任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又被調到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擔任知州。
這樣的日子大約過了十年,蘇軾遇到了人生中的第壹場災難。當時,有人故意曲解他的詩句,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剛到湖州不到三個月,就因作詩諷刺新法、"文謗宰相 "而被捕入獄,史稱 "烏臺詩案"。
蘇軾在獄中被關押了 103 天,眼看就要被斬首。幸運的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位期間,制定了不殺大臣的國策,蘇軾得以免於壹死。
出獄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的蘇軾經過這次牢獄之災已心灰意冷,在大庭廣眾之下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務農以濟生計。"東坡居士 "是他此時對自己的昵稱。
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命前往汝州。由於路途遙遠,勞累過度,蘇軾的幼兒早夭。汝州路途遙遠,路費已盡,加之喪子之痛,蘇軾上書朝廷,請求暫不前往汝州,先在常州居住,得到批準。當他準備返回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被重新啟用為相。蘇軾在這壹年被召回朝,到禮部任職。在朝半月,升主婦,三個月後,升主婦,未幾又升翰林學士。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打壓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和新法的廢除,認為它和所謂的 "王黨 "不過是壹丘之貉時,再次向皇帝進言。
蘇軾既不能容忍新黨,又不能同情舊黨,於是再次謀求調離。他出任龍圖閣學士,再次到闊別十六年的杭州任知府。蘇軾在杭州大興水利,疏浚西湖,用挖出來的淤泥在西湖旁邊築起壹道堤壩,這也就是著名的 "蘇堤"。
蘇軾在杭州的生活非常愜意,自比唐朝的白居易。但在他在位的第六年,他被召回朝廷。但不久又因政見不合被外放郢州。元佑八年(1093 年),新黨再次執政,他以 "譏諷前朝 "的罪名,被貶到惠州安置,後又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儋縣)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後,調任廉州、舒州、永州等地。元符三年(1101)大赦,改任朝奉郎,北歸,卒於常州,謚號文忠。時年六十六歲。
蘇軾的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與歐陽修相似,但他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 "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發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構圖要 "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而常在行時,常止於不可不止"。他認為作文要達到 "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而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能不止 "的藝術境界。蘇軾的散文創作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齊名,內容豐富。其文風平易流暢,豪放灑脫。施德鴻《跋東坡(左忄右雲)池記》稱:"其文渙然如水之質,彌漫揮灑,則波瀾自然入文也"。蘇軾與歐陽修並稱 "歐蘇",是 "唐宋八大家 "之壹。
蘇軾致力於弘揚後世,黃庭堅、秦觀等都在其門下。
蘇軾的詩存世約4000首,內容廣泛,風格多樣,但以豪放為主,用筆縱橫捭闔,變化多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的發展開辟了壹條新路。謝脁《原詩》曰"蘇軾之詩,境界全開古今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啟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曰:"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逸大放言,獨樹壹幟,成壹代大觀。......,尤不可及,生以健筆壹枝,酷似悲梨,快為而切,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後李、杜為壹大者,而其不及李、杜處也。"
蘇軾的詞至今已有三百四十余首,突破了男歡女愛、悲歡離合的狹隘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中國詞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拓展到詞的領域,革除了晚唐五代以來詞的傳統風格,開創了與萬家詞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內涵,突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為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代表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他是豪放詞派的先驅,與辛棄疾並稱 "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稱:"詞至東坡,傾倒開來,如詩如文,如天地之妙"。
蘇軾還擅長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 "宋四家"。他師法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自成風格。他說:"我書之意,非我能造";他又說:"我出新意,非踐古人"。黃庭堅評價他說:"早年筆法精妙,然不及晚年近於自然";又說:"到黃州後,筆力極強"。晚年又挾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識淵博,胸襟開闊,識字遍地,壹生多有坎坷,其書法風格渾厚而跌宕,天真而博大,觀其書法可想見其為人。當時,他的兄弟、兒子、侄子尉、麥、晁,朋友王定國、趙令珪等,都曾向他學習;後來的歷史名人李綱、韓世忠、陸遊,清代的吳寬、張之洞等,也都曾向他學習,可見其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中說"本朝好書,自當推(蘇)為第壹"。
蘇軾畫墨竹,其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簡勁,有舞文弄墨之勢。米芾說他 "作墨竹,自地而上"。他問為什麽不把竹子壹節壹節地分好?他說:"竹子生出來,為什麽要壹節壹節地生呢?"他還善於作古木、古石,米芾說:"枯木之枝,虬曲而曲折;巖石之皴,堅硬而奇崛,亦如其心。凡此種種,在他的畫作中都可見壹斑,極具奇崛高遠之境。其書畫理論見解獨到,對繪畫的影響更為深遠。比如,他強調神似,主張畫外要有情,畫中要有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主張 "詩畫同源,天工清新",明確提出了 "文人畫 "的概念,尊崇並確定了後來 "文人畫 "的發展。他明確提出了 "文人畫 "等概念,為後來 "文人畫 "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現存書法作品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敏之文》、《祭黃幾道文》等。現存畫作有《古木怪石圖卷》,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宋代才子佳人的巔峰成就。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文學藝術天才。
蘇軾生平年表
宋仁宗天聖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年蘇軾出生
1054年娶王弗為妻
1057年中狀元;母喪;盡孝(1057.4-1059.6)
1059 家至京都
1061 任鳳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史官
1065 妻喪
1066 父喪;孝(1066.4-2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化元年(1068-1086)
1068 娶王閏之
1069 回京,任史館修撰
1071 任監察禦史;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刺史
1076 任徐州刺史
1079 任湖州刺史;
1080貶黃州
1084貶常州
1085貶鄧州,任鄧州刺史;貶京都;
哲宗元祐年間(1086-1100)(1085-1093)
1086 任翰林學士,授誥命。"
1089年任杭州知府、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任吏部尚書。赴京都,任瀛州知州、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2 任揚州知府、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 妻子喪事,慈禧太後去世,調任定州知州、河北軍區司令員
1094 赴徽州;謫居惠州
1097 赴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 太後在位(1100)
1101 北歸;赴常州;卒
1126 北宋滅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