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壹大類重要的天然化合物是由四環結構的甾族化合物衍生出來的。這類化合物名為類固醇,它們存在於壹切動植物體內。動物體內含量最多的類固醇是膽固醇C27H46O。人體能合成膽固醇,也很容易通過腸壁吸收食物中的膽固醇。膽固醇和生成膽石有關,它還可使動脈硬化。
膽固醇的生化更叠和降解產生許多在人體生物化學中非常重要的類固醇。
可的松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是在1949年醫藥工業所生產的壹種治療風濕病和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梅奧醫學研究所的E·C·肯德爾(Edward C.Kendall)首次從動物的腎上腺皮質中把可的松分離出來。有關皮質激素的主要研究工作是在30年代裏,在瑞士的梅奧醫學研究所和雷依茲斯丁實驗室裏進行的。也在研究所裏工作的P·S·亨奇(Philip.S.Hench)在幾個關節炎和風濕病例中證實了該藥物的藥效。制作1克可的松需要180, 000只綿羊腎上腺。這些可的松的化學成分馬上被化驗出來了,伍德沃德所領導的小組證實了該化合物的化學結構,並在1953年繼續進行合成這種化合物的工作。由於它是壹種甾族類的化合物,用於合成該化合物的原料容易得到,因此雖然其化學結構較復雜,但是進行工業合成生產還是可能的。
ACTH 這種從豬腦垂體中提取的物質被證實是壹種多肽。美國氰氨公司、加裏福尼亞大學和匹茨堡大學的各研究小組壹直在積極地從事著它的化學結構的研究。1960年在七年研究之後,由K·霍夫曼(Klaus Hofmann)領導的匹茨堡小組合成了壹種具備 ACTH所具有的全部生物活性的多肽。
美籍華裔化學家李卓浩成功地確定了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氨基酸數量(39個)和序列,ACTH刺激腎上腺因此控制像可的松這樣的激素在體內的水平。他們發現主要的生物活性是由1-24的氨基酸所執行的;序列 25-33氨基酸似乎表明該激素的人類血統,因為該段氨基酸隨人種不同而變異,該序列中的其余成員(24—39)的功能還不清楚。
各藥物實驗室和大學所作的大量的研究使各種具有更高效的化合物設計工作穩步發展。特別是對甾族類化合物的研究對於改進可的松分子這方面起了不小的作用。氫化可的松是其中的壹種,但它有許多不良副作用。其他有關化合物隨著不飽和狀態不斷增加,和在某些位置上增添氟基,增添羥基或增添甲基,則藥物的療效更好。
性激素在結構上和膽固醇及可的松有關。女性激素(孕甾酮)和男性激素(睪丸甾酮)僅有不大的差別。
其他女性激素有雌二醇和雌酮,它們又叫雌激素。雌激素和前面討論的其他類固醇的區別在於它們都有壹個芳香族A環。
皮質類固醇類藥物是壹類激素如強的松,地塞米松等. 因皮質激素具有明顯的抗炎、抗過敏和免疫抑制作用,故廣泛地應用於與免疫有關的疾病的治療中,並可產生戲劇般的效果。但又因其顯而易見的副作用,尤其在劑量過大、治療時間過長的情況下可出現不良反應。
(1)並發或加重感染:因激素抑制機體防禦反應,加之基礎病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機體對多種病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很易造成各種感染,患者感冒,肺部感染的現象會明顯增多。
(2)中樞神經並發癥:激動、失眠、抑郁、依賴性等。
(3)內分泌及代謝系統:向心性肥胖、糖尿病、性欲減退,月經失調及多毛等。
(4)消化系統:輕者腹脹、腹痛、泛酸,重者發生潰瘍、出血和穿孔。
(5)心血管系統:心悸、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6)運動系統:骨質疏松、骨無菌性壞死和肌病等。
(7)皮膚表現:面部紅斑、紫紋、薄而易脆的皮膚等。
(8)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抑制作用:抑制兒童生長發育,負氮平衡,鈣、鉀負平衡。
(9)其他:誘發白內障、青光眼、傷口愈合不良等。
皮質類固醇,廣泛應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鼻息肉、急慢性鼻炎和急慢性鼻竇炎等鼻科炎性疾病,1973年,丹麥的醫生首次報告鼻腔應用丙酸倍氯米松治療過敏性鼻炎,自那以後,鼻用皮質類固醇壹直用於臨床,目前仍是治療過敏性鼻炎最有效的藥物之壹,效果僅次於口服皮質類固醇。此類藥物需要4—12小時起效,常用的有丙酸倍氯米松(伯克納)、布地奈德(雷諾考特)、丙酸氟替卡松(輔舒良)和糠酸莫米松(內舒拿)等。
抗組胺藥物分為H1和H2受體拮抗劑兩類,而這兩類中又都有第壹代和第二代之分.
H1受體阻斷劑的第壹代藥物,主要代表有:苯海拉明,氯苯那敏,異丙嗪等,這類藥物的特點是對皮膚過敏效果不錯,對鼻黏膜過敏效果較差,對過敏性哮喘幾乎無效.副作用是中樞神精抑制,服後噬睡.有明顯的抑制前庭神精作用,可用於暈車及嘔吐.
H1受體阻斷劑的第二代藥物,主要代表有:氯雷他定,阿司咪唑,賽庚啶,西替利嗪,甲喹酚嗪,阿伐斯丁等.這壹類的主要特點是大多數無中樞抑制作用,除對外皮膚過敏有較好的作用外,對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個別也有中樞抑制作用如美可洛嗪.
H2受體阻斷劑的第壹代藥物是甲氰咪胍;
H2受體阻斷劑的第二代藥物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其他類抗組胺藥物有:二苯拉林,氮斯汀,替美斯汀,克立咪唑,苯茚胺,曲托喹啉,派海茶堿,他齊茶堿,氯馬斯汀,諾貝斯汀,地普托品,司他斯汀,巴米品,美海曲林,西那利定,匹美噻噸。
註:二苯拉林:別名吡啶醇胺。
氮斯汀:鹽酸氮斯汀商品名敏奇。
克立咪唑:克敏唑,吡咯咪唑。
苯茚胺:別名活膚寧、酒石酸苯茚胺、抗敏胺、灑石酸苯茚胺、使膚寧、治膚靈、治膚寧。
氯馬斯汀:別名克立馬汀 ,吡咯醇胺。
巴米品:別名苯胺哌啶,芐哌苯胺。
抗組胺藥,在國外的應用歷史已有10余年,通常起效很快(15—30分鐘),鼻用抗組胺藥的療效略好於口服劑型,但不及鼻用皮質類固醇。常用的藥物包括愛賽平(1噴/側,2次/天)和立復汀(2噴/側,3—4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