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因撰寫科幻小說和科普書籍而在文壇成名。他對語言和概念的非凡掌握能力,對虛構世界和現實世界的不斷探索,以及他的成就和名氣為他的作品贏得了廣泛的觀眾。他的作品涉及廣泛,包括科學、歷史、語言學理論和科幻小說。他非凡的想象力贏得了大人和孩子的尊敬和欽佩。阿西莫夫的作品受歡迎的原因之壹是他的書通俗易懂,有趣。在他的書中,科學不再深奧難懂。只有靜下心來認真閱讀,才能壹步步走進科學的殿堂,領略其迷人的魅力。《基地》、《機器人》等系列是阿西莫夫最受歡迎的代表作。這些看似獨立的故事,相互貫穿,其實是壹部俯仰兩萬年的長篇史詩!阿西莫夫刻意放大科幻場景,在整個銀河的背景下構建他獨特的科幻世界,從銀河帝國的興衰歷史中探討人性與政治、經濟、軍事等文明元素的互動影響。這種宏觀視野使他的作品處處閃耀著關懷人類未來的筆觸,超越了壹般科幻作品的局限。他剛開始寫機器人小說的時候,機器人學還沒有發展起來;等到這項技術發展得相當成功的時候,幾乎每壹本關於機器人發展史的書都提到了他,提到了他的小說,提到了他發明的“機器人三定律”。這條定律幾乎成了科幻作家日後創作關於機器人的作品時必須遵循的定律。
阿西莫夫不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化學博士,也是世界著名的全能作家。他壹生著述多達170余本,涵蓋了科學、數學、物理、天文、生物、醫學,還有文學、宗教、歷史、地理。如此淵博的知識使他的世界具有夢幻般的想象力和高度的可預見性。阿西莫夫以真實的物質科學和人文現象演繹他的科幻世界,並夾雜偵探推理小說手法,使作品生動、扣人心弦、令人忍俊不禁。
阿西莫夫最新的《科學指南》是壹本科普讀物,全面介紹了人類以科學方法為工具探索宇宙奧秘的努力。其內容涵蓋了物理科學、生物科學以及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和成就,闡述了各個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和交叉。
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尤其是科普作品,都被翻譯成了中文,在中國擁有大量的讀者,甚至有很多阿西莫夫的粉絲。
附:
科學時代的偉大“解釋者”
1992年4月6日上午,大洋彼岸,壹個非凡的大腦永遠停止了思考。世界失去了歷史上最多產的作家之壹艾薩克·阿西莫夫。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阿西莫夫的壹本書、壹篇文章或壹篇短篇小說給了多少壹線科學家靈感;也無法知道有多少普通公民因為同樣的原因對科學事業有著深厚的感情。”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悼念阿西莫夫時寫道,“我不擔心他,而是擔心我們其他人——我們身邊沒有壹個阿西莫夫來激勵年輕人努力學習、投身科學。”
阿西莫夫創造了奇跡,他的壹生也是傳奇。
告別實驗室,愛上打字機。
1920 65438+10月2日,阿西莫夫出生於前蘇聯斯摩棱斯克彼得羅維奇,父母是猶太人。3歲隨家人移居紐約布魯克林,1928成為美國人。
阿西莫夫天生聰明,五歲時在當會計的父親的指導下開始自學。七歲時,他就能教他五歲的妹妹學習了。9歲時,他在父親的雜貨店裏第壹次接觸到科幻雜誌。這些通俗出版物為阿西莫夫打開了閱讀的大門,使他產生了求知欲,並在後來將他引入了寫作生涯。
中學時代的阿西莫夫喜歡獨來獨往,經常給人傲慢的印象。但是阿西莫夫完全能夠靜下心來學習。他求知欲很強,不挑剔,什麽都想學。15歲讀完高中,進了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的教室。他在業余時間閱讀了大量的科普和科幻作品,在積極思考問題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壹種創作的沖動。18歲,出版了第壹部科幻小說《流亡竈神星》。21歲時,在著名科幻編輯約翰·w·坎貝爾(John W. Campbell)的唆使下,寫出了經典的科幻短篇小說《暮光之城》(Twilight),壹舉成名。
1939年,阿西莫夫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之後又相繼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55至今,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從事酶學和光化學研究。在此期間,除了在部隊短暫服役外,他從未停止過科普和科幻小說的創作,並寫出了幾部奠定他科幻大師地位的重要作品:《我》、《機器人》和《基地》。
而且他在50年代初創作的壹些科普作品也有壹定的影響。早期的科普創作實踐讓阿西莫夫意識到,他不僅喜歡而且非常擅長寫科學題材的作品(而不僅僅是作為科幻小說情節和對話的陪襯)。1957年,前蘇聯成功發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這深深觸動了阿西莫夫。他深感美國公眾的科學素養落後於以衛星發射為標誌的當代科技水平。作為壹名科普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力盡快縮小差距,於是毅然放下自己已經得心應手的科幻創作,專心寫書寫文章普及科學知識(直到15才“東山再起”,重新創作科幻小說)。
但創作需要大量的時間,教學工作顯然大大限制了阿西莫夫的創作活動。此外,非常有自知之明的阿西莫夫越來越意識到,雖然他的頭腦和專業技能都不差,但他的未來不是在顯微鏡下,而是在打字機上:“我明白,我永遠成不了壹流的科學家;但我可能會成為壹流的作家。我做出了這個選擇:做我能做得最好的事情。”1958年,他毅然不顧未婚前妻的反對,告別講臺和實驗室,成為壹名專業專家。
這是阿西莫夫職業生涯和人生的壹個重大轉折點。到那時,他已經出版了24本書。
不僅僅是“作品和其他主體”
淵博的知識和不懈的努力使得阿西莫夫的作品數量迅速增加,他也因此獲得了壹系列的榮譽和獎項。他全身心地投入寫作,每天至少寫作8個小時,有時甚至壹整周坐在打字機前。壹年之內,他往往能出版10甚至更多的書。去世前不久,阿西莫夫聲稱,當《美國名人錄》年度修訂版收集關於他的條目時,他已經出版了467本書。
他自己做過這樣壹個統計:從1950年第壹本書《天上的小石頭》(長篇科幻小說)出版,到1969年寫完他的第壹部100本書,用了237個月,將近20年;從65438年到0979年3月,他用113個月,將近9年半的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二部100本書。當他在1984年2月寫完第三本書《100》時,只用了69個月。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接下來的8年多時間裏,他以更加驚人的速度寫了近200本書。
阿西莫夫的所有作品會站多高?還沒有人做過計算。然而,根據阿西莫夫作品中文版第壹譯者林先生的說法,阿西莫夫不僅“與其作品不相上下”,而且“超出其身體”,很有可能打破吉尼斯紀錄。在他的自傳《我,阿西莫夫》中,附錄24種,數學7種,天文學68種,地球科學11種,化學生物化學16種,物理22種,生物17種,科學論文集40套,歷史65438種。他主編的自傳3部,科幻隨筆2部,長篇科幻小說38部,科幻偵探小說2部,科幻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科幻故事33部,趣味短篇小說1部,短篇科幻偵探故事2部,科幻故事165438。
科學界的優秀“導遊”
巨大的成就使阿西莫夫成為傳奇人物。卡爾·薩根在談到阿西莫夫時指出:“在這個科技的世紀,我們需要壹個在科學和大眾之間起到連接作用的人。沒有人能像阿西莫夫那樣做好這項工作。他是我們這個時代偉大的評論員。”
是的,阿西莫夫對科學有著深刻的理解,對科學的本質有著深刻的洞察。他不僅熟悉現代科學的許多前沿課題,而且非常熟悉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過程。再高深的科學知識,壹旦用他的妙筆點綴,讀起來也不會生硬。
請看他在《臺球》中對極其抽象的物理學中的所謂“二場理論”的描述:“請把宇宙想象成壹個平的、薄的、有彈性的、不會破裂的橡膠板。如果把質量的概念和地球表面重量的概念聯系起來,可以認為質量會導致橡膠板形成凹陷。腫塊越大,凹陷越深。”
請看他在《無限之路》壹書中對“黑洞”的精彩描述:“阿西莫夫體重74.8公斤。如果阿西莫夫被壓縮成黑洞,那麽他的直徑只有2.22× 10-25米”。
在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中,內容的廣泛性和敘述的邏輯性得到了完美的統壹。他能在極其廣闊的知識背景下牢牢把握寫作主線,從而壹氣呵成,揮灑自如。在他的科普作品中,也有科學性和通俗性的高度統壹。他經常在書的開頭,甚至在序言中提出各種引人入勝的問題,從壹開始就從心理上把握讀者;不言而喻,展開的部分栩栩如生,結尾部分以其豐富的想象力和遠見卓識讓人回味無窮。阿西莫夫的很多作品都是現代性和歷史感高度統壹的典範,血腥的科學進程往往使他的通俗讀物既有普遍功能,又有學術價值。
更神奇的是,阿西莫夫似乎從來不會寫字。他經常能很快地從壹個話題轉換到另壹個話題,並且樂在其中。這也是他寫作速度這麽快的原因之壹。他天生就有壹種“教學能力”,總是把事情解釋得很直接,把意思表達得很準確,從而創造出自己那種直接吸引讀者的友好坦率的風格。
對於中國的科普作家來說,阿西莫夫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和國內翻譯阿西莫夫作品最多的著名科普作家邊玉林先生討論過這個問題。比如阿西莫夫是生物化學家。他是如何涉足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領域,寫出上百本優秀的科普書籍,上千篇科普文章的?再比如,阿西莫夫的科普作品幾乎不需要插圖,科學中很多相當抽象復雜的概念和問題,僅憑文字的力量就能解釋清楚。這在科普讀物中是絕無僅有的;從我國國情來看,特別是目前出版印刷的經濟技術條件,科普讀物以文字為主而不是過分依賴大量精美的彩色照片或豪華的插圖是非常可取的。如果能從阿西莫夫的作品中獲得壹些靈感,豈不是很美好?
幻想家
阿西莫夫有三個頭銜:科學家、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但科幻作家最有名。他的科幻小說大致可以分為機器人、未來歷史系列、科幻偵探小說三大類,其中以機器人為題材的科幻小說最為出色。早在科學界還遠未發展出機器人的20世紀40年代,阿西莫夫就在其機器人系列小說中預見到了機器人時代的到來以及機器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作用,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壹,機器人不得傷害人,也不得在人受到傷害時袖手旁觀;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命令,除非命令與第壹定律相沖突;第三,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保護行為與上述兩條法律相沖突。這三大定律明確規定了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主從關系和相互制約,成為幾十年來機器人發展和使用中必須遵循的公認基本原則。它們被編程並輸入到機器人的“大腦”中。
阿西莫夫自稱是科幻小說中的“嚴肅派”。他強調作品的科學性,反對粗制濫造、毫無根據的思想。他的科幻作品不僅牢牢建立在科學預測的基礎上,而且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真實地反映了科技的發展及其對人類社會進步的巨大影響,幫助人們開拓視野,創造性地思考未來,延伸到未知領域。
阿西莫夫無疑是壹位傑出的人文主義者,他把科學視為地球上壹個偉大而統壹的原則。他用科幻這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來普及科學知識,同時敦促人們考慮人類與科技、歷史等方面的關系,考慮人類與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阿西莫夫也是控制人口增長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先驅,是“理性、科學和懷疑主義的守護者”,即反對偽科學、超自然現象和宗教迷信的先鋒戰士。他用自己的作品在這些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果我不這麽做,我會死的。”
阿西莫夫對寫作有壹種近乎偏執的熱情。他的職業是寫作,“愛好”還是寫作,寫作就是他的生活。"...我活著就是為了寫作。”1985年,法國《解放》雜誌出版了壹本名為《妳為什麽寫作?相冊,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00位著名作家的書面回答。其中阿西莫夫的回答是:“我寫作的原因就像呼吸;因為如果我不這麽做,我會死的。"
關於阿西莫夫成為“寫作狂熱者”或“寫作機器”的根源,有各種各樣的猜測和看法。除去利益的因素,阿西莫夫自己也認為,只有這樣有條不紊地寫作,才能向自己證明自己做的是“正當的工作”。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他展示自己像父親的雜貨店壹樣努力的唯壹方式。正是這種強烈的工作信念,讓他如此在意書的數量,時刻被危機感所驅使。不過,阿西莫夫的傳記作者米歇爾·懷特(Michel White)指出,家庭背景和童年經歷對阿西莫夫寫作生涯的影響不容忽視。阿西莫夫有很強的責任感,因為他不壹般的家庭背景,小時候嚴格的管教,小時候的壹些責任。即使在他事業有成,不用為錢發愁的時候,年輕時根植於內心的對貧窮的恐懼依然困擾著他。“這壹切不可避免地把阿西莫夫塑造成了壹個有意識、自律、後來給自己施加壓力的工作狂。在他的生活中,停止寫作幾乎可以給他帶來身體上的痛苦。”
他驚人的書量甚至被寫進了科幻作品。在這本名為《模仿》的小說中,有壹段對話諷刺地問阿西莫夫:“‘妳看過阿西莫夫早期的親猶太詩歌嗎?《猶太人被流放前》是他兩千多年前寫的作品?“我只聽說過指導編寫阿西莫夫《銀河百科全書》的阿西莫夫。這個標題太囂張了...什麽?5000卷都是他寫的?是的,他是個工作狂。這個可憐的家夥無事可做。"
但是,阿西莫夫付出的代價也不小。長年坐在打字機前對身體不好,連正常的家庭幸福都難得。他第壹次婚姻的破裂也與此有關。1969年,他在他的第100本書《作品100》的引言中寫道:“做壹個寫作成癮的作家的妻子,比死還難受。因為妳老公雖然在家,卻經常在另壹個世界。沒有比這種組合更悲劇的了。”
阿西莫夫寫這段話的時候還沒有離婚,但他壹定有預感。葉忒羅德,這個他年輕時“決定”要娶的“不尋常的女孩”,永遠無法理解和遷就他。傑特路德曾這樣責罵過他:“有壹天,艾薩克,當妳覺得妳的生命即將結束時,妳會想起妳在打字機前花了那麽多時間,妳會為錯過了所有妳本可以享受的快樂而感到遺憾,妳會為僅僅為了寫65,438+000本書而浪費了那麽多年而感到遺憾。但到那時,壹切都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