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上腺素受體,而後者需要依賴分布在外周血管的 α
受體。因此目前常用升壓藥物的作用機制為激活上述腎上腺素能受體,以促進心臟排血及維持外周血管阻力。
臨床常用升壓藥物
1. 去甲腎上腺素
作用機制:主要激活外周的 α 受體,使外周動脈收縮,對 β 受體的激活作用較弱。
適應證:主要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以維持血壓,但需要註意的是出血性休克禁用。
用藥方法:(1)泵入:去甲腎上腺素註射液 8 mg+36 ml NS(常用)或 16 mg+32 ml NS(必須用於中心靜脈)。泵入速度:1
ml/h,相當於 50 kg 體重,0.067 μg/kg/min,維持劑量 2-4 μg/min,最大劑量 25 μg/min。
(2)靜脈滴註劑量為 4-10 ug/min,臨用前需要稀釋(具體方法為 1-2 mg 去甲腎上腺素+ 5% 葡萄糖 100 ml)。
(3)靜脈註射:對危重病人 1-2 mg 加入 10-20 ml 5% 葡萄糖註射液稀釋後緩慢靜脈註射,根據血壓調整速度。
註意事項:用藥後可能出現頭痛、心悸等不良反應,高血壓、房室傳導阻滯、無尿的患者禁用。使用外周靜脈輸註時,需要觀察有無滲漏,以防發生皮膚壞死。
2. 多巴胺
機制:主要激活 β 受體,對 α 受體作用較弱。
適應證:可適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休克。
用藥方法:(1)常用劑量為壹次 20 mg 稀釋後緩慢註射;起始速度為每分鐘 20 ug/kg,加入 5% 的葡萄糖 250 ml 緩慢靜點。
(2)泵入:多巴胺的用量=個人的體重(公斤)× 3,加溶媒至 50ml,然後以多少 ml/h 的速度泵入就是多少 ug/kg/min。如泵入速度
2-20 ml/h,相當於2-20 μg/kg/min。需註意的是 <2 ug/kg/min 則是擴張腎血管利尿作用。
註意事項:過量可出現呼吸加速及心律失常,停藥後消失;嗜鉻細胞瘤、室速者禁用。多巴胺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高於去甲腎上腺素,使用過程中需要註意有無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反應發生。
3. 多巴酚丁胺
機制:選擇性 β1 受體激動劑,加強增肌收縮,增加心排血量。
適應證:主要用於低排血量型和心率緩慢的休克患者;其改善左心功能的作用優於多巴胺。
用藥方法:靜脈滴註:250 mg 加入 5% 的葡萄糖 250-500 ml 緩慢靜點,起始速度為每分鐘 2.5-10 ug/kg。
註意事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禁用。
4. 腎上腺素
機制:對 α 和 β 受體均有激活作用,增加心肌收縮力並收縮外周血管;對血壓的作用取決於用藥劑量,常規劑量下主要增加收縮壓,對舒張壓作用不明顯;大劑量時收縮壓、舒張壓均增高。
適應證:適用於過敏性休克、心臟驟停、支氣管哮喘急性發的患者。
用藥方法:肌註的劑量壹般為 0.3-0.5 mg(1:1000)。
註意事項:過量可導致室顫,心源性哮喘患者禁用。
5. 間羥胺(阿拉明)
機制:主要激活 α 受體,作用比去甲腎上腺素弱,但更為持久,可增加心肌收縮力;肌註 5 分鐘,靜脈註射 1-2 分鐘即可起效。
適應證:各種休克及手術引起的低血壓。
用藥方法:肌肉註射,10-20 mg/次;靜脈滴註 15-100 mg 加入 5% 葡萄糖或生理鹽水 250-500 ml 緩慢靜點,並根據血壓調整速度。
註意事項:由於積累效應須觀察血壓 10 分鐘後決定是否重復給藥;連續用藥可能引起耐藥。
6. 甲氧明
機制:主要為 α 受體激動劑,但作用較去甲腎上腺素弱,但效果持久,且對心臟無興奮作用。
適應證:主要用於外科手術中維持血壓,尤其常用於脊髓麻醉所致的低血壓。
用藥方法:(1)常用劑量:肌肉註射 10-20 mg/次,靜脈註射 5-10 mg/次,靜脈滴註 20-60 mg 緩慢滴註。
(2)極量:肌肉註射 20 mg/次,壹日最多 60 mg,靜脈註射壹次 10 mg。
註意事項:大劑量時可引起心動過速;甲亢及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禁用。
7. 血管緊張素胺
機制:血管緊張素胺為人工合成的八肽,作用與血管緊張素相似,直接興奮小血管平滑肌而使小動脈收縮,可迅速升高血壓。其作用比去甲腎上腺素強,但維持的時間較短。
適應證:各種休克或麻醉後的低血壓。
用藥方法:1-1.25 mg 溶於 5% 的葡萄糖或生理鹽水 500 ml,按 3-10 ug/min 速度靜點,並根據血壓調整滴速。
註意事項:主要不良反應為頭痛、頭暈、心動過緩等;停藥時需要緩慢停藥。
用藥總結
1. 所有的升壓藥物都應以足夠的循環血量為前提,故用藥前需要評估血容量,必要時需擴容。
2. 應根據低血壓的類型,合理選擇升壓藥。如低排量型的低血壓可選擇多巴酚丁胺。術中麻醉等引起的低血壓可選擇甲氧明或間羥胺。
3. 所有的升壓藥物均為血管活性物質,需要註意致命的心血管不良反應,如室性心律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