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世人可能不知道,中華民族除了這四大發明之外,還有壹項更偉大的發明,那就是中國的國粹——中醫。如果要談意義,也許中醫對未來人類的貢獻將遠遠大於前四大發明,因為它將是人類告別單純物質文明,走向新文明模式的橋梁和裏程碑。
在本世紀初之前,雖然有無數案例證明其無可比擬的價值,但古代中醫在某些方面並不完全符合現代西方科學的“規則”,因此被排斥在科學之門之外。難怪無法用現代科學規範中醫。舉個簡單的例子。妳覺得中醫是內科還是外科?如果是內科,中醫往往可以和推拿、針灸分開;如果是手術,中醫涉及煎藥。這讓工作認真的外國人很尷尬,因為西方基本沒有內科和外科結合的醫學模式,怎麽看中醫都不符合規矩。美國規定任何進行針灸的人都必須有外科執照。
另壹方面,中醫散發著壹種西方人從頭到腳都受不了的迷信氣息。如明代大醫家張介賓說,“易經萬物,乃藏醫之鑒,如愛惜生命之鏡”,而中醫中又有“醫者,易經也”。易是什麽?是易經!說起易經,是個了不起的東西。現在很多人認為它是壹本占蔔書,是過去巫師使用的經典,是徹頭徹尾的迷信。看中醫的姿勢,首先要看,聞,問,感,看是什麽,也就是面相。中醫充滿了精氣和陰陽,西方人就算想破腦袋也永遠不知道是什麽意思,而且這樣的話是絕對不可譯的。所以如果中醫被認可,毫無疑問會有很多奇怪的理論被認可,而這些理論在西方人眼裏有迷信的味道。
中醫的另壹個特點是西方科學不滿意的,就是它的經驗,或者說它的主觀性。中醫是“意”,有很強的主觀意誌。比如切脈之類的東西,都是憑經驗,同樣的浮脈或者泛脈。雖然有壹些醫學書籍,但更多的是基於經驗和感覺,非常玄妙,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這與西方的經驗法則不符。
更有問題的是中醫的來源。西醫的源頭有非常清晰的脈絡可尋,來源於生理解剖。但是,中醫的來源誰也說不清楚。有人說中醫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勞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比如壹個人上山的時候割破了手。他偶爾會抓壹把草壓在上面,血馬上就不流了,所以他知道草有止血之類的功能。但這個解釋很難讓人信服,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實證的,所以它當然很難被現代西方科學所接受。
西方現代科學不承認中醫。我們做什麽呢中國人采用了兩種方法。首先是依靠中醫理論去西醫。妳不明白經絡是什麽嗎?那很容易處理。為什麽我不直接把經絡叫做血液循環系統或者神經系統呢?二是將中藥還原成化學成分。妳不知道中藥湯劑嗎?那很簡單。我把湯藥還原成妳知道的常見化學分子式。很多人給這種方法起了個好聽的名字“中西醫結合”。其實這樣組合出來的很可能是壹個既非驢也非馬的怪物。
比如最近幾十年我們發明了中藥化學,就是通過化學檢測來研究中藥的成分。換句話說,中醫最終會淪為西醫,植物、動物、植物、礦物等中藥最終會體現在化學分子式中。這種方法合適嗎?化學配方能完全恢復中成藥的療效嗎?如果可以,就沒有中醫西醫了。中國人試圖用這種方式來彌補中醫藥理的想法,恐怕是大錯特錯,對中醫壹點幫助都沒有,哪怕我們在自己的醫學裏。
舉個簡單的例子,中醫有壹劑“當歸補血湯”,由黃芪和當歸組成。它是基於中醫“有形之血不能速長”和“無形之氣而生”的原理。其實不是補血而是補氣。如果妳想通過化學檢測來解釋藥理學,那麽妳必須解釋什麽是“氣”,這個“氣”在西醫裏對應什麽,這個“氣”和血液有什麽重要的關系,黃芪的哪種化學成分和它的哪壹部分起作用。如果“氣”無法解釋,那麽即使把當歸、黃芪的化學成分說清楚了,中藥的藥理也無法解釋。
眾所周知,中醫方劑不多,實踐中多為復方。《黃帝內經》、《傷寒論》、《本草綱目》中的方劑都是復方。中藥復方由君、臣、佐、使組成。復方的配合只是壹個目的,更重要的是調整陰陽平衡,扶正固本。那麽什麽是陰陽平衡呢?正氣、邪氣、清氣、濁氣、病氣是什麽?西醫的窮詞匯裏沒有對應的詞。那麽用化學檢測來配制藥方,最後想說明什麽呢?此外,每種中藥中含有幾十種甚至上百種化學成分,如山治就有70多種化學成分。所以,壹種湯劑很可能有上百種。成千上萬的化學成分,這些成分是如何體現君、臣、輔、使的原則的?化學檢測方法可以解答嗎?
中醫非常註重人與自然的關系,氣候、季節、地理等因素在中醫中都有直接的體現。比如按照中醫的觀點,立秋前後很多藥物的藥性是完全不同的,早壹天摘和晚壹天摘差別很大。這種差異能否體現在中藥的化學檢測中?壹種草藥的化學成分在立秋前後和立秋前後會發生變化嗎?同時,中藥的季節性也很強。同壹個病秋天用和早春用原理上有很大區別,這是西醫沒有的。不論季節、季節和地理環境,壹般都使用同壹種化學品。
事實證明,用化學檢測來研究中藥藥理是不可行的。可能在幾劑中藥裏有用,但不能概括整個中藥。
比如中藥,大部分是口服的,也有壹些是外用的,但是從來沒有靜脈註射過。這項技能是西方人發明的。現在發現把中藥提取的化學成分換成西藥靜脈註射幾乎沒用。這是什麽意思?說明用現代化學方法治療中藥是無效的。
再者,現代西醫的化學方法也不是萬能的,對於中醫來說更是如此。有些中藥對動物沒有作用,但對人有效;有些對人無效,對動物有效。這樣西醫常用的動物試驗方法就失去了作用,基本上堵住了用化學方法研究中醫的路。
還有壹點,按照西醫的說法,只有那些具有生物活性指標的化學成分才具有治療功能,才可以進行研究。其實很多中藥沒有生物活性指數,卻能治病,這和西醫的理論背道而馳。
可見,用西醫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和解釋中醫,基本上是壹派胡言。很多人擔心是因為中醫沒有現代科學原理支持,從骨子裏看不起自己。所以他們厚著臉皮依賴西醫,認為只有這樣中醫才能成為科學。多麽可悲的想法!中醫的價值不需要西醫認可,西醫是沒有資格的。早在現代科學出現的幾千年前,中醫就是壹個完整的體系,在人類醫學史上更有發言權的不是西醫而是中醫。
從中醫理論可以看出,中醫和西醫走的是兩條路。如果堅持區分誰高誰低,我們可以毫不臉紅的說:中醫整體上比西醫高很多!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古代中醫有很多東西是西醫或者現代科學根本解釋不了的,更氣人的是,不管妳能不能解釋,中醫都被有效利用了。到底誰先進誰落後?
比如經絡的研究。經絡在中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換個角度看,中醫是以經絡研究為基礎的。《黃帝內經》說經絡:“活血行氣,滋養陰陽,決定生死,治百病”。那麽什麽是經絡呢?怎麽來的?有人曾說經絡是血液循環系統,有人曾說經絡是神經系統,兩者都是用西醫理論學中醫,根本說不通。經絡既不是血液循環系統,也不是神經系統。經絡就是經絡。目前對全人類來說也是壹個謎,因為經絡在現代解剖學中是看不見的。
據悉,我國醫學家朱宗祥通過多年研究發現,經絡是壹種不依賴於中樞神經和血液循環的沿經絡隱性感應傳輸線。它是壹種低阻抗、高電位、高發光的線,是由壹些可見的微小晶體顆粒組成的帶狀物體,在人體內大約壹毫米寬。幾年前,法國學者利用鍀的R射線能使底片曝光的原理,通過向穴位註射放射性物質鍀,在電子相機的幫助下,成功拍攝到了鍀的行走路線,發現行走路線與中醫的經絡基本壹致,證明了穴位就是經絡上的壹些點。接著,壹些日本科學家利用計算機和全息技術,將人體從平面變為立體觀察。通過熒光染色,發現穴位其實是某些組織的“對象”,而且高度敏感。從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先進科技的幫助下,我們只是證明了壹個幾千年前的命題是正確的,但不知何故,人類卻繞了壹年的大圈,又回到了原來的起點,這真的很有意思。
既然經絡已經被證明存在,那麽它到底起著什麽作用?這就涉及到中醫的主要對象是什麽。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中醫所有的理論都不是針對軀體疾病,而是針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種東西叫“氣”。“氣”是中醫學的最高範疇。五常政要論曰:“氣始於生化,散而有形,傳而滋生,變而終之,壹以貫之。”中醫用來解釋人體生命的壹條主線就是“氣”。
氣是生命之源。《寶明全形論》曰:“天壓倒,萬事俱備。對人來說不貴。人與天地之靈而生,四時之法而成。”
陰陽和五行是氣的運動形式。陰陽應如大論,曰:“陽化為氣,陰化為形。形與氣相和,萬物而生。”《論氣與通風》說:“生命之本在於陰陽,其生為五,其氣為三。”五運六氣是天地氣化,金、木、水、火、土是五運,風、熱、暑、濕、燥、寒是六氣,強調“天人合壹”的思想。
西藏的形象是人體的氣化。陰陽大論應該就像壹個形象說的:“人有五臟,五臟轉化為五氣產生喜、怒、哀、憂、懼。”《論六藏象》說:“命其五臟以其氣。”
病因病機在於氣機失調。通論說:“百病生於氣,怒為氣,喜為氣,悲為氣,恐為氣,驚為氣,思為氣。”《陰陽相應論》說:“陰多則陽病,陽多則陰病。”換句話說,氣無時無刻不在體內循環,所謂病,就是氣在循環的過程中受到了阻礙。
診斷必須是對精神、氣血、人體的病理變化進行全面的檢查,從外在的表現就可以知道,因為人體的氣化是“內外夾攻”,“看外在的反應就知道是什麽病。”“淩叔?這篇藏文。
治療在於調理氣機。真義論說:“調氣之方,必分陰陽,定內外,守本鄉。”“淩叔?《神經》說:“我們必須檢查五臟的癥狀,以了解其氣的虛實,並據此進行調整。"
那麽中醫的“氣”是什麽呢?這是壹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首先,氣絕對不是指人的身體。《內經》明確提出“氣為先”。雖然在表述上有唯心主義的嫌疑,但說明氣和身不是壹回事。其次,氣不是指人的思想、煩惱、憂慮、喜悅。悲傷、恐懼和害怕等有意識的狀態,因為任何有意識的狀態都有它的對應物和承載它的可見身體器官。比如身體受傷時,人會感到痛苦,傷害是外在的,神經系統是痛苦感受的載體。另外,人的自覺意識很大壹部分屬於文化類型,比如恐懼、愛好等等。
氣是中醫中精、氣、神的總稱,在藏象中轉化為神。靈魂、精神、意誌、誌向有五種形態。可見,中醫中的氣指的是精神,是脫離肉體的純粹精神,而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知識、文化、個人修養。說白了就是宗教裏說的靈魂,是藏在我們身體裏的另壹種生命。
中醫的“氣”是靈魂的推測,從甲骨文的“氣”字也可以證實。齊寫甲骨文。於先生認為,這是中國八卦中幹卦的象征,即三陽交相。為天、為大、為生而做事,所以甲骨文的“氣”可以直接理解為生命或生命之本。其實甲骨文中的“氣”字也可以理解為數字三。《老子》說:“道生壹,生二,生三,生萬物。”從這個角度來說,“氣”字也可以理解為壹切生命之源。那麽,這種氣體從何而來?甲骨文中“氣”字的構成也告訴了我們壹個明確的答案。“氣”是別人給的,《說文》解“氣”雲:“氣,以飯餵客。從儀表上,空氣的聲音。氧氣也是餵給的。”這種解釋與古代創世神話在解釋靈魂的來源上是壹致的。值得註意的是,在中國的造人神話中,並沒有神“賜氣”這種細節,《說文》中的這種解釋正好彌補了神話的缺陷。從這壹點上,我們再壹次被世界神話的壹致性所震撼,再壹次感受到古代文明是壹個完整的文明體系,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生命力。
所以中醫不是針對身體疾病,而是針對心理健康。它認為,只要精神體健康(體內氣的流動沒有障礙),身體必然健康。所以中醫最講究的是養氣、理氣、調氣。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是“中介醫學”,是介於物質身體和精神生命之間的醫學體系,其功能是協調兩者的平衡。
中醫的存在恰恰證明了我們的假設,人體內確實存在新的生命,可以稱之為精神生命。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是把生命變成無形。如果說身體是我們生命的證據,那麽經絡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證據。從根本上說,中醫是站在精神生活和身體之間的醫學體系。它調節著身體和精神的相互平衡,最終與我們的身體無關,而是服務於精神生活。
我們推測中醫的基本原理可能是這樣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的關系是互動的。當精神生活受到宇宙中各種力量的影響時,也分為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不健康的時候,直接表現為身體上的疾病。同樣,身體本身的病變也會影響精神生活的健康狀態。所以中醫的作用是調節雙方平衡,溝通傳遞信息,用強大的精神力量治療身體疾病,用地理、氣候、季節因素協調精神生活與宇宙自然的關系。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草藥治病的機理絕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明礬機理,也就是說,把中草藥歸結為化學分子思想是錯誤的。中草藥裏壹定有精神生活需要的東西,而這種東西並沒有體現在化學分子結構中。比如中醫古代有壹句話叫“十八反十九畏”,指的是藥物配伍禁忌,但現代科學中找不到這個禁忌,比如“甘草不能配甜味”,但用兔子做實驗,沒有發現異常現象,心跳、體溫、瞳孔、胃都正常。再比如,“半夏貝母抗烏頭”在藥理試驗中未發現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斷,“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原則不是針對身體的,而是針對精神生活的,也就是說這樣的配伍會危害精神生活。
中醫聲稱中國的第五項發明在世界醫學中是獨壹無二的。與西醫相反,中國的中醫走的是壹條完全不同的路。它從不提倡生存與毀滅,征服與征服,而是從另壹個角度切入人體與疾病的關系。
中醫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黃帝內經》談疾病,總是離不開氣候、季節、周圍自然環境等因素。中醫意義上的人;並不完全指肉體的人,而是指精神的人,強調思考、憂慮和恐懼。快樂和恐懼等內在精神因素與疾病的關系,蘇文?通論說:“百病由氣生,怒則氣生。喜則氣滯,悲則氣消,恐則氣郁,驚則氣滯,思則氣滯。”所以有“思傷脾”、“恐悲”、“悲肺”之說。中醫藏象五神也指神、神、靈、意、誌,指人的情感、思想、觀念、心理等精神性的東西。
比如中醫的所有理論都是以“氣”為中心的。中醫認為“氣”是生命之源,陰陽五行是“氣”的運動形式,五運六氣是天地之氣化,藏象五神是人體之氣化。病因病機在於“氣”的失衡,治療在於調理“氣”機。而中醫所說的“氣”,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不像是物質的東西,而是像靈魂壹樣的精神的東西。所以我們可以推測,中醫主要是為精神體服務的,方法是協調精神體和身體的關系。
在這個基礎理論下,中醫的治療思想和方法不是征服和破壞,而是和諧與平衡。它的最高原則不是殺死入侵的病毒,而是在陰陽平衡下轉化。所以中醫特別註重益氣、理氣、調氣。實則泄之,虛則補之,寒則熱,熱則寒,陰平陽秘,補其弊。
可見,中醫的重點不是人的物質方面,而是人的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其突出的作用在於溝通物質軀體與人的精神之間的信息,起到中介的作用,所以我們稱中醫為“中介醫學”。
現在,我們來綜合分析壹下。因為西醫體現了物質文明的普遍原理,所以我們稱之為“物質醫學”;而中醫則站在物質身體和精神之間,所以我們稱之為“中介醫學”。如果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組成的,那麽我們可以看到中醫在自然層面上的地位,物質(西醫)-(中醫-中介)-精神。
如果說“世界是物質的”這壹哲學觀導致了西醫的產生,那麽導致中醫產生的基本哲學觀是什麽?雖然我們還不知道,但有壹點是肯定的。只有知道物質結構的人才能發明西醫。同樣,只有知道物質和精神結構的人才能發明中醫。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促進中醫產生的理論都比促進西醫產生的理論好。
必須看到,中醫中介的特征並不是它所獨有的,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壹個分支。就像西醫代表了物質文明的普遍原理壹樣,中醫中介的特性也代表了其所屬文明體系的普遍原理,即東方文明的普遍原理。博士,易經,也就是易經,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總綱領,所以整個東方文明也可以稱為“中間文明”。其實,只要我們稍加註意,就會發現壹切以《周易》為中心的文化形態都具有中介的特征。中醫是中介,氣功是中介,針灸是中介,中草藥的原理也是中介,所有道家關於人的理論也是中介。巫術、占蔔、相術等是中介理論的具體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