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
壹.概述
(壹)維生素的概念
維生素(V)是壹類具有不同結構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它們種類繁多,性質各異,但都有以下特點:
(B)維生素的相同特性。
1.維生素或其前體存在於天然食物中,但沒有壹種食物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維生素。
2.維生素在體內不提供熱能,壹般不是身體的主要成分。
3.維生素壹般不能在體內合成,或者合成量少,不能滿足身體需要,必須靠食物供給。(VD除外)
4.它們參與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需求量很小,通常以毫克甚至微克計算,但絕對不可或缺。
維生素缺乏的原因
食物中某種維生素長期缺乏或缺乏,可引起代謝紊亂和病理狀態,形成維生素缺乏癥。早期輕度缺乏,無明顯臨床癥狀,稱為維生素缺乏癥。長期輕度維生素缺乏會降低工作能力,降低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維生素缺乏的原因有很多。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由於食物攝入不足或食物中維生素含量不足,
2.食物儲存、加工或烹飪、烘焙不當造成的維生素的破壞和損失。
3.人體吸收減少,消化系統功能受損。
4.維生素的生理需求增加了。
以上因素都會造成維生素缺乏。
(4)維生素的命名和分類
1.維生素的命名
壹是按照發現的歷史順序,按英文字母順序命名,如維生素A、B、C、D、E等。
二是以生理功能命名,如抗壞血酸、抗幹眼癥維生素、抗凝血維生素等。
三是以其化學結構命名,如視黃醇、硫胺素、核黃素。
2.維生素的分類
維生素有很多種。目前人體必需的維生素有10多種。它們的化學性質和結構非常不同。壹般按其溶解度可分為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
(1)脂溶性維生素
可溶於脂肪或脂溶性溶劑但不溶於水的維生素稱為脂溶性維生素。它的吸收與脂肪的存在密切相關。吸收並儲存在體內。這些維生素包括VA(視黃醇,抗幹眼癥維生素),VD(鈣化醇,抗佝僂病維生素),VE(生育酚,抗不育維生素)和VK(抗凝血維生素)。
(2)水溶性維生素
溶於水但不溶於脂肪或脂溶性溶劑的維生素稱為水溶性維生素。吸收後,體內儲存很少,多余的維生素大多從尿中排出。這些維生素包括:VB1(硫胺素、抗腳氣維生素)、VB2(核黃素)、VPP(煙酸、煙酰胺、抗癤維生素)、維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抗皮炎V)、葉酸、泛酸(泛酸)。
第二,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視黃醇)和類胡蘿蔔素
1.理化性質
維生素A是壹種針狀、條狀、微黃色的晶體。它不溶於水和甘油,但溶於許多常見的有機溶劑,因此是壹種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對熱、酸、堿相對穩定,壹般烹調方法對食物中的VA沒有嚴重破壞。但容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而失去生理功能,紫外線照射也能破壞它。另外,如果長時間加熱,比如油炸,長時間脫水不隔空氣,VA也會遭受損失。
2.2的範疇。弗吉尼亞煙草
維生素a有許多異構體。
動物源脂肪中VA的母體化合物叫視黃醇,也叫VA1,是壹種不飽和壹元醇。魚肝油中有壹種類似視黃醇的物質,其生物效率只有視黃醇的40%,也就是俗稱的維生素A2。
在植物性食物中,如蔬菜、水果和藻類,含有類胡蘿蔔素,具有VA功效的物質稱為維生素A原..在原有的維生素a中,最有效的維生素a是β-胡蘿蔔素,被人體吸收後,類胡蘿蔔素可通過小腸粘膜和肝臟中的酶的作用轉化為維生素a。因此,類胡蘿蔔素是VA的前體,也稱為proava。
3.VA單位轉換:
1IU VA=0.33μg=0.3μg視黃醇=6μgβ-胡蘿蔔素。
1微克β-胡蘿蔔素=0.167微克視黃醇。
1IUVA=0.3微克視黃醇
4.消化吸收
食物中的VA主要以酯的形式存在。在消化的過程中,VA首先被胰脂肪酶水解,被腸黏膜吸收,在腸黏膜細胞中重新脂質化為視黃醇棕櫚酸酯,然後與乳糜微粒混合,通過淋巴轉運到肝臟儲存。當身體需要時,從肝臟釋放出來,與壹種特殊的轉運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結合,在血液中轉運。這種VA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復合物也可以與甲狀腺素前白蛋白結合,防止其從腎臟中過濾出來。脂肪有利於va的吸收。
5.維生素a的生理功能與缺乏。
(1)維持正常視覺功能。
視紫紅質是眼球內層視網膜上的感光物質,是VA和視蛋白的結合體,具有感受弱光的功能,能使人在暗光下看清事物。如果缺乏VA,會影響視紫紅質的合成速度或停止合成。造成夜盲癥,暗適應能力減弱。黃昏或由亮入暗時,不能很快看清物體。只要補充足夠的VA,這種癥狀是可以消失的。
(2)維護上皮細胞健康,增強抗病能力。
VA能維持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性腺和腺體、眼睛和角膜、結膜和皮膚等上皮組織的健康和正常功能,增強上皮細胞對細菌和病毒的抵抗力。上皮組織萎縮、角化不足,皮膚幹燥,呼吸道、泌尿道、腺上皮病變,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等。VA缺乏還可使淚腺上皮細胞分泌停止,結膜和角膜幹燥而引起幹眼癥,表現為角膜和結膜幹燥發炎。嚴重者角膜軟化、穿孔、失明。
(3)促進生長和發育
VA能促進生長發育,缺乏時可引起生殖功能下降。VA在提高幼畜氮利用率方面有特殊作用。因此可以促進體內蛋白質的合成,加快細胞分裂的速度,刺激新細胞的生長。如果兒童缺乏維生素A,他們的肌肉和內臟就會萎縮,體脂減少,骨骼發育不良,生長停滯,容易感染各種疾病。
“維生素a過量:
" 1)高劑量的維生素A可引起急性、慢性和致畸毒性。
“2)高攝入類胡蘿蔔素可導致高胡蘿蔔素和黃疸樣皮膚,但停用類胡蘿蔔素後癥狀會逐漸消失,未發現其他毒性。
長期服用魚肝油或維生素A制劑,要防止VA攝入過多,超過正常需要量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就會導致中毒。而壹般食物提供的VA不易過量引入而導致中毒。
6.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關於維生素A的供給,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男女每天需要供給800微克~ 700微克視黃醇當量,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嬰兒和兒童、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的日常需要量更高。飛行員、焊工、司機由於視力集中,維生素A消耗較多,供應量也應增加。
(2)食物來源
維生素A的良好來源是各種動物的肝臟、魚肝油、魚卵、全脂牛奶、奶油、雞蛋等。植物性食物含β-胡蘿蔔素較多,如胡蘿蔔、菠菜、苜蓿、豌豆苗、紅紅薯、西紅柿、油菜、韭菜、莧菜等綠色蔬菜和水果。
(2)維生素d
1.理化性質
維生素D是壹種類固醇衍生物,可溶於脂肪和脂肪溶液。它化學性質穩定,耐熱,對氧、酸和堿穩定。所以食物在平時的加工、加熱、烹飪過程中不會造成VD的損失,但是脂肪酸在變質時會造成VD的損害。
維生素D種類繁多,其中VD2(麥角鈣化醇)和VD3(膽鈣化醇)最為重要。VD2由含麥角甾醇的植物油、酵母等轉化而來。通過紫外線照射,這實際上並不存在於天然食物中。市面上賣的VD2藥物都是用麥角固醇輻照制成的。魚肝油、牛奶、雞蛋等動物性食物都含有VD3。人體皮膚中含有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或陽光照射後可轉化為VD3。D2和VD3只有在體內被肝臟和腎臟轉化為生理活性形式後才能發揮生理作用。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D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調節體內鈣磷的正常代謝,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維持兒童和成人的骨骼鈣化,促進兒童的骨骼生長,保證牙齒的正常發育。活性維生素D具有類固醇激素的作用。
缺乏VD會引起兒童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癥,尤其是孕婦和哺乳期婦女。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VD的攝入必須與鈣和磷的供給並行考慮。當鈣磷攝入充足時,每個成人每天需要維生素D5μg,兒童、孕婦、乳母每天應供給10μg。礦工因為曬不到太陽,要適當補充或給予紫外線照射。
因為VD也可以儲存在體內,所以要預防VD中毒。
(2)食物來源
植物性食物中幾乎沒有VD,主要來源是魚肝油、蛋黃、黃油、肝臟、牛奶等食物。
(3)維生素E(生育酚)
1.理化性質
VE又被稱為生育酚或抗不孕維生素,因為它與動物的生殖功能有關。它是壹種淺黃色油,不溶於水,但溶於有機溶劑。在酸性環境中相對穩定,在無氧條件下對熱穩定,但可被堿、紫外線(或日光)破壞,易被氧化。因為它對氧氣不穩定,是脂肪的良好抗氧化劑。
2.生理功能與疾病缺失
(1)VE是人體內的強抗氧化劑,能阻止不飽和脂肪酸的自動氧化,從而維持細胞膜正常的脂質結構和生理功能。如果缺乏VE,不飽和脂肪酸會被氧化破壞,細胞就會受損。如果長期缺乏VE,容易導致早衰和疾病。
(2)VE還能促進毛細血管增生,改善毛發微循環,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3)VE與性器官的成熟和胚胎的發育有關,可預防流產,故臨床上用於治療習慣性流產和不孕癥。
(4)VE能阻止體內VA的氧化。如果孩子缺乏VE,體內的VA就會被破壞,容易發生炎癥。如果VE和VA壹起使用,對青春期男女的痤瘡、粉刺的防治效果顯著。
(5)VE能阻斷亞硝酸鹽的形成,具有抗癌作用。
(6)VE對維持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的結構和功能也是必要的。缺乏VE會引起肌營養不良。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至於VE的供給量,成人每日供給量為14mg,嬰兒為5-10mg。
(2)食物來源
VE主要存在於植物性食物中,小麥胚芽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都是特別好的來源。菠菜、萵筍葉、白菜等綠葉蔬菜的含量也很豐富。它也存在於肉、奶油、牛奶、雞蛋和魚肝油中。
維生素K
1.理化性質
VK也稱為凝血維生素或止血維生素,因為它可以促進血液凝固。為黃色結晶物質,耐熱,在潮濕和氧氣環境中穩定,易被光和堿破壞。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K被譽為“止血英雄”。它不僅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能促進肝臟中凝血酶原的合成。如果缺乏,會導致血液中凝血酶原含量降低,出血凝血時間延長,皮下肌肉和胃腸道經常出血。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壹般認為,成人的每日供給量約為65438±020微克,嬰兒不應少於65438±00微克..
(2)食物來源
它主要存在於綠色蔬菜中,如菠菜和卷心菜,VK也存在於肝臟和瘦肉中。另外,它來源於人體大腸內細菌的合成。
第三,水溶性維生素
(1)維生素C(抗壞血酸)
1.理化性質
VC是抗壞血病因子。由於它的酸性,也被稱為抗壞血酸。它是壹種白色結晶有機酸,溶於水,不溶於脂肪。在酸性條件下穩定,對熱、堿、氧不穩定,還原性強,特別是與銅、鐵等金屬元素接觸時。它是所有維生素中最不穩定的維生素,所以要短時間高溫烹調,避免加堿,烹調後立即食用,以免維生素C被破壞。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C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1)參與重要的氧化還原過程,保護酶的活性,維持細胞代謝平衡,是人體新陳代謝的必需物質;
(2)參與組織膠原蛋白的形成,維持間質細胞的完整性,維持結締組織、牙齒、骨骼、血管和肌肉的正常結構和功能,促進傷口和骨折的愈合;
(3)維生素C是壹種抗氧化劑,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參與肝臟解毒,阻斷亞硝胺的形成,解毒鉛、苯、砷等化學毒物和細菌毒素。
(4)維生素C能增強機體的應激能力,促進機體的抗體形成,提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
(5)可將難以吸收的三價鐵還原成二價鐵,促進腸道對鐵的吸收,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有利於治療缺鐵性貧血。
VC缺乏的典型癥狀是壞血病,主要表現為多次出血,隨後出現乏力、虛弱、關節痛、牙齦出血、牙齦炎、牙齒松動等癥狀,隨後因毛細血管脆弱而出現皮下出血,而兒童則出現生長遲緩、煩躁、消化不良,逐漸出現牙齦萎縮、水腫、多次出血、骨骼易碎、壞死等癥狀。缺乏維生素c會降低谷胱甘肽的濃度,損害人體的抗氧化系統;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造血功能障礙。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由於VC易溶於水,在烹調和加熱過程中易被破壞,我國規定VC的日劑量為成人100mg,孕婦130mg,奶媽130mg。但不宜長期服用過多VC。維生素C攝入過多對人體有害,會引起腹痛、腹瀉、結石病。
(2)食物來源
維生素C廣泛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尤其是綠葉蔬菜和酸性水果。大棗、鮮棗、山楂、檸檬、橘子、橙子、柚子是最豐富的水果。辣椒、菜花、苦瓜、雪裏蕻、青蒜、白菜、油菜、芥菜、番茄等都是豐富的蔬菜。谷類和豆類不含VC,但豆類如黃豆芽、綠豆芽等發芽後含有VC,是冬季和缺菜地區VC的來源。動物性食物壹般不含VC,肝、腎只含少量VC。
維生素B1(硫胺素,抗腳氣病維生素)
1.理化性質
VB1又被稱為硫胺素或抗腳氣維生素,因為它的分子組成中含有硫和氨基。白色針狀結晶,略帶鹹味,有酵母味。VB1在空氣和酸性環境中穩定,在中性和堿性環境中加熱容易被破壞,所以烹調食物時如果加堿過多,會造成VB1的損失。由於VB1溶於水,所以在淘米或煮飯過程中,經常溶於水而流失。VB1也可以被紫外線破壞。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B1可以防治腳氣;能增加胃腸蠕動和胰液、胃液分泌,刺激食欲,幫助消化;防止心臟增大;促進碳水化合物代謝。
如果VB1缺乏或不足,脫羧酶的活性就會降低,導致糖代謝紊亂。丙酮酸不能進入三羧酸進行循環氧化,但會在組織中積累而中毒,影響全身的代謝過程,使肌肉無力,身體疲勞。壹部分丙酮酸形成乳酸,不僅阻礙能量供應,還會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引起痙攣和神經炎、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腰痛等。如果長期食用精米和豐富的面粉,而缺乏粗糧和多種副食補充,會導致VB1缺乏而引起對稱性末梢神經炎,其癥狀為全身乏力、肢體感覺異常、心慌、胃脹、便秘甚至水腫。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VB1的供給標準是根據每天攝入的熱能來確定的。所以建議每次攝入熱能都要供給VB 1000大卡。中國營養學會(1981年)建議日供給量:男性1.2mg,女性1.1mg,男性1.4mg,女性1.3mg,壹個成人每日。妊娠和哺乳期1.5~1.8mg。
(2)食物來源
VB1在食物中分布廣泛,含量最多的是米糠、麩皮、糙米、全麥粉、麥芽、酵母、幹果、硬果和瘦肉、肝臟、雞蛋和牛奶。
(3)維生素B2(核黃素)
1.理化性質
VB2,因其黃色和核糖又被稱為核黃素,是壹種黃色粉末狀晶體,溶於水,不溶於脂肪。雖然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但含量並不多。VB2在中性或酸性環境中相對穩定,在酸性溶液中加熱到100℃仍能保存,但在堿性溶液中很快被破壞。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B2是體內許多重要輔酶的成分。這些輔酶與特定的蛋白質結合形成黃素蛋白和黃素蛋白,是組織呼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保證物質的正常代謝,促進生長,維持皮膚和黏膜的完整性。
如果體內核黃素不足,就會導致物質代謝紊亂,出現各種缺乏。常見的臨床癥狀有:口角炎,(口白或裂)、舌炎(舌面味蕾因淤血而變紅或變紫)、脂溢性皮炎、滑囊炎(俗稱繡球)、瞼緣炎(壞眼)、角膜血管增生、畏光和鞏膜出血等。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VB2的供給與能量代謝成正比。我國每日參考攝入量為0歲1 ~ 1.6~1.2mg,成年男性1.4mg,女性1.2mg,孕婦和乳母1.7mg。
(2)食物來源
動物性食物中VB2含量較高,尤其是肝、腎和心臟。在植物性食物中,綠葉蔬菜和豆類很豐富。
維生素PP
1.理化性質
VPP,又名煙酸、煙酸,因其具有預防和治療癤腫的(抗)作用,也被稱為抗癤腫維生素。VPP是壹種白色針狀晶體,易溶於水,不易被酸、堿、熱和光破壞。它是最穩定的維生素之壹,食物烹飪後可以保存。VPP在腸道中被吸收,在體內的儲備很少,多余的隨尿液排出體外。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PP在人體內以煙酸和胺的形式形成脫氧輔酶ι和脫氫輔酶II。這些酶在細胞生理氧化的氫轉移中起重要作用。如葡萄糖糖酵解、脂類代謝、丙酮酸代謝、戊糖合成和高能磷酸鍵的形成。VPP還能促進消化功能,維持皮膚和神經組織的功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
當人體缺乏VPP時,就會患上麻風病,其典型癥狀是皮炎、腹瀉和癡呆。早期癥狀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全身無力、手、臉頰等暴露部位對稱性皮炎、臉頰色素沈著。此時還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口腔和舌頭發炎,甚至嚴重腹瀉。有些病人有明顯的精神障礙。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VPP的參考攝入量也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即隨著熱量攝入的增加而增加。壹般VPP的需要量為每1000大卡熱能5毫克,每日需要量約為硫胺素的10倍,成人每日需要量為13-14毫克。
(2)食物來源
VPP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食物中,其中酵母、花生、全谷物、豆類和肉類在肝臟中含量最豐富。除了食物作為人體所需VPP的主要來源外,色氨酸還可以在體內轉化為VPP。玉米含量不低,但大部分是結合煙酸,不能被身體利用。因此,在以玉米為主食、沒有糧食供應的地區,容易發生VPP缺乏癥。但如果用堿處理,可以被身體利用,可以預防癤子的發生。
維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抗皮炎劑V)
1.理化性質
VB6有三種形式: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為無色結晶粉末,微苦,易溶於水,耐熱,在酸性環境中穩定,在堿性環境中易損壞,在中性和堿性環境中受光易損壞。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B6參與體內各種酶的反應,被稱為“主維生素”。如參與氨基酸脫羧、氨基轉移、色氨酸合成、含硫氨基酸代謝和不飽和脂肪酸代謝等生理過程。它還幫助肝糖原從肝臟或肌肉中釋放能量,還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和體內氨基酸的運輸。因此,VB6在維持健康和治療許多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能使VB2和VPP在體內發揮作用,促進VB12、Fe、Zn的吸收。可以防止多余的VC轉化為草酸,預防腎結石。可預防小兒驚風、小細胞低色素血癥、神經衰弱、眩暈(前庭器官障礙)甚至皮炎、抗脂肪肝、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降血脂。
缺乏VB6會導致貧血,大腦功能障礙,皮炎,嬰兒生長緩慢。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關於VB6的參考攝入量,我國規定成人每日需要量為1.2mg,孕婦和乳母為1.9mg,兒童為0.6-1.8mg,嬰兒為0.1-0.3mg,可以滿足需要。
(2)食物來源
VB6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如谷類、豆類、肉類、肝臟、蛋黃和酵母。腸道細菌也能合成壹部分VB6,但只有少量被吸收利用。
(六)維生素B12
1.理化性質
它是結構最復雜的維生素,也是唯壹的金屬元素。因為它的分子中含有金屬元素鈷(Co),所以也被稱為鈷胺素。VB12為粉紅色針狀結晶,易溶於水,在中性或弱酸性條件下穩定,在強酸強堿下易分解,在陽光下易被破壞。
2.生理功能與不足
VB12在體內以輔酶的形式參與許多代謝反應,所以又叫輔酶B12。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葉酸的利用率以影響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促進紅細胞的成熟。缺乏會導致惡性貧血。維生素B12也參與膽堿的合成。缺乏膽堿會影響脂肪代謝,產生脂肪肝。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VB12的要求壹般成人為2.4μg,嬰兒為0.4~1.2μg。患有惡性貧血的患者,由於缺乏“內因”,口服VB12無法吸收,需要註射藥物才能治愈。
(2)食物來源
肝、腎、牛肉、海魚、蝦等含量較多,其次是豬肉。此外,腐乳(臭豆腐)、豆豉、豆瓣醬等發酵豆制品的含量也很豐富。正常人腸道內的壹些細菌也可以利用腸道物質合成。壹般情況下,不容易缺。
(7)葉酸
1.理化性質
葉酸是蝶酸和谷氨酸的結合體,所以也叫蝶酰谷氨酸。它是壹類含有蝶酰谷氨酸(PteGlu)結構的化合物的總稱。葉酸微溶於熱水,不溶於乙醇。可被酸堿水解,在有氧的情況下被陽光分解。葉酸在厭氧條件下對堿穩定。
2.生理功能與疾病缺失
(1)葉酸是各種細胞生長所必需的。葉酸被小腸吸收,並在抗壞血酸和還原型輔酶п的參與下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四氫葉酸(FH4)。四氫葉酸是體內壹碳單位轉移酶的輔酶,在氨基酸代謝、嘌呤和嘧啶合成,進而在蛋白質和核酸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2)葉酸是胎兒形成和正常發育所必需的維生素,充足的葉酸可以預防心臟病、中風和壹些癌癥。
當人體缺乏葉酸時,會引起巨幼細胞性貧血、舌炎和腹瀉,並引起新生兒發育不良。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1)參考攝入量
中國建議成人每日參考攝入量為400微克,孕婦為600微克,哺乳期婦女為500微克。壹般不超過1 mg。
(2)食物來源
葉酸廣泛存在於動植物食物中,在動物肝臟、豆類、綠葉蔬菜和水果中含量更豐富,其次是谷類、肉類和蛋類。
(8)泛酸(泛酸,抗灰色因子)
1.理化性質
泛酸又稱泛酸,在中性溶液中耐熱,對氧化劑和還原劑穩定,但對酸和堿敏感。
2.生理機能
泛酸是輔酶a的成分,與糖、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有關。能促進細胞代謝,參與類固醇激素、脂肪和氨基酸的合成。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泛酸在自然界分布廣泛,腸道細菌也可以合成供人使用,所以很少有人患泛酸缺乏癥。中國建議成人每日參考攝入量為5.0毫克,孕婦為6.0毫克,哺乳期婦女為7.0毫克。
(9)生物素
1.理化性質
生物素有兩種結構:α和β。對光、熱、空氣和中度酸堿穩定,在壹般家庭烹飪和食品加工中也非常穩定。
2.生理機能
生物素是羧化酶的成分,參與新陳代謝,促進細胞成熟,參與壹些脂肪和氨基酸的合成。
3.參考攝入量和食物來源
生物素廣泛分布於動植物性食物中,人體腸道細菌也能合成,所以人不容易生物素缺乏。中國的推薦參考攝入量為成人30微克,哺乳期婦女35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