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子是中藥名,出自《本草圖經》[1]。它是蟬科昆蟲 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Huechys thoracica Distant 和 Huechys philaemata Fabricius 的整個身體。黑翅蟬蛹體長圓形,尾部較窄,形似蟬但體形較小,長 1.5-2.85 厘米,寬 5-7 毫米。頭部黑色,嘴紅色,復眼大而突出。頸部棕黑色,肩部紅色。背部有 2 對黑褐色膜質翅,內翅薄而透明,均有明顯的細紋。胸部棕黑色,有 3 對足,大部分脫落。腹部紅色,有 8 節,尾尖,松散而輕,部分開口體淡黃色。氣微臭,味微辛,有劇毒。短翅黑褐,前胸中央有凸形,中胸中央和兩側各有壹斑,朱紅色,前翅黑褐色,不透明,後翅稍淺,翅脈黑褐色。褐翅豆娘,前翅灰褐色,後翅淺褐色。米炒紅娘,表面老黃色,略有臭味[2]。
紅娘味苦、辛,性平,歸心、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破積、解毒散結、攻毒等功效,用於瘀血經閉、腰痛、不孕瘰癧、淋巴結核、瘋狗咬傷;外用治疥瘡潰瘍。生紅豆毒性大,有腥臭味,多外用,能解毒蝕瘡[2]。用於瘰癧結核、疥癬瘡瘍 [2]。米炒紅娘毒性降低,腥臭味去除,內服可破瘀通經 [2]。用於閉經,狂犬咬傷[2]。
紅娘在《藥品管理法》中載為毒性第二類中藥,故為減輕米制毒性,壹般不生用[2]。
3 起源出自《本草經疏》。
1.陶弘景:樗雞科,形似寒蟬而小,今出涼州。陶弘景:樗雞,形似寒蟬而小,今出涼州。其形罕用,惟合大麝香丸。樗樹貌如漆而臭,今此樹佳,亦如芫青、亭長,必芫葛上佳矣。
2.唐本草》:樗雞有二種,五色者為雄,良。青黑有白斑者為雌,不可藥用。今出齊州,河內無此物。
3、《本草衍義》:樗雞,京東、京西尤多。形似蠶蛾,但頭足略黑,翅兩重,外為灰色,下為深紅色,五色俱全,腹大。
4 紅娘子的別名樗蒲科,紅娘子蟲[1]。
紅娘子、紅娘子蟲、紅姑娘、莫姑蟲、灰花蛾、花雞、山雞腰、紅蓋蟲(《全國中藥誌》)
紅娘子蟲、莫姑蟲、紅娘子、紅姑娘、紅蟬(《中華本草》)
5 紅娘子的處方名稱(中:拼音:hong niangzi、hongniangzi、hongniangzi bugs、fried hongniangzi、fried red lady's bugs with rice[2]。 6 紅娘子的由來紅娘子是蟬科昆蟲黑翅紅娘子(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的幹屍[2]。
紅娘子是蟬科昆蟲 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 的幹燥全蟲 [1]。
紅娘是蟬科黑翅紅若蟲 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 或 H. philaemata Fabricius 的幹燥全蟲。(全國中草藥匯編》)
紅娘是蟬科昆蟲黑翅紅娘(Huechys sanguinea De Geer)、短翅紅娘(Huechys thoracica Distant)和褐翅紅娘(Huechys philaemata Fabricius)的全蟲。(中藥誌》)
7 紅娘的產地分布於華東、華南、四川、雲南等地[1]。
8 紅娘的產地紅娘的成蟲最早出現在三月初(《中華本草》)。
1.分布於我國南方各地(《中華本草》)。
2.分布於雲南南部(《中華本草》)。
3.分布於江蘇、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四川(《中華本草》)。頭黑色,復眼褐色,突出,成半球形,單眼3,淡紅色,基部全被宜興長毛。胸部黑色,中胸背面兩側有較大的朱紅色斑塊,前翅黑色,翅脈黑褐色;後翅淡褐色,透明,翅脈黑褐色,腹部朱紅色。
短翅紫荊,該種與黑翅紫荊相似。其特征是前胸中央呈凸狀,中胸中央和兩側各有壹個朱紅色斑點,前翅黑褐色不透明,後翅稍淺,翅脈黑灰褐色。
褐翅紅頸鶴,外形和習性與黑翅紅頸鶴相同,特征是前翅褐色,後翅淡褐色,半透明。
10 紅娘子的采收和初加工夏季,清晨露水未幹時,帶好手套和口罩,進行捕捉[2]。捕捉後,放入沸水中燙死,撈出,曬幹[2]。
7~8月捕捉,壹般在清晨露水未幹時,紅娘翅膀濕不能飛起時,用手捕捉。因為活的紅娘能散發出類似巴豆粉的鈴鐺氣味,所以捕捉時最好戴手套和口罩,以免***皮膚和黏膜,也可防止***眼睛。或用蒼蠅拍打落,用竹筷夾入布袋。將布袋放入沸水中燙死,然後取出曬幹。(全國中草藥匯編》)
夏秋季捕捉,曬幹或烘幹。 (《中華本草》)
註意:紅娘子能分泌毒液,***皮膚起泡,故在捕捉或炮制時最好帶好護具[2]。
11 紅蛺蝶藥理黑翅紅蛺蝶,體長圓形,尾較狹長,似蟬而小,長1.5-2.85厘米,寬5-7毫米。頭黑色,口紅色。頭部黑色,嘴巴紅色。復眼大而突出。頸部棕黑色,肩部紅色。背部有 2 對黑褐色膜質翅,內翅薄而透明,都有明顯的細紋。胸部棕黑色,有 3 對足,大部分脫落。腹部紅色,有 8 節,尾尖,松散而輕,部分開口體淡黃色。氣微臭,味微辛,劇毒。
短翅紅娘子,前胸中央有壹凸形,中胸中央及兩側各有壹斑,朱紅色,前翅暗褐色,不透明,後翅稍淺,翅脈暗褐色。
褐翅紅褐,前翅灰褐色,後翅淺褐色。
12 紅娘宋代用糯米炒食(《聖濟總錄》)[2]。
元代有去頭、足、翅法(《資治通鑒》)[2]。
明代有粳米炒(《普濟方》);面條炒(《本草綱目》);去頭足、水微潤,用糯米微火炒熟,去米另研(《仁濟扁丸》)等炮制法[2]。
現今主要的調制方法有炒米[2]。
12.1 紅娘的炮制 12.1.1 紅娘取原藥材,去頭、腳、翅等雜質。[2].
12.1.2 米炒紅娘將米放入熱鍋中,用旺火炒至冒煙,放入凈紅娘拌炒,以米焦黃為度,撈出,篩去米,攤開晾幹[2]。每100公斤紅娘,用米20公斤[2]。
揀去雜質,去頭、足、翅,與大米同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米即成(《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匯編》)。
註意事項:紅娘能分泌毒液,***皮膚起泡,煉米後應妥善處理,以免人畜中毒[2]。
12.2 成品特征生紅娘為去頭、足、翅的幹胴體,形似蟬但較小[2]。前胸背板前窄後寬,黑色;中胸背板黑色,左右兩側有兩個大的異形斑塊,呈朱紅色;可見鞘翅殘余[2]。輕,脆,有特殊氣味 [2]。味道刺鼻 [2]。
米炒紅脖,表面老黃色,有輕微臭味 [2]。
12.3 炮制生紅娘有毒,有腥臭味,多外用,能解毒蝕瘡[2]。用於瘰癧結核、疥癬惡瘡[2]。
炒米後毒性降低,去腥臭味,內服可破瘀通經 [2]。用於閉經、狂犬咬傷[2]。紅娘在《藥品管理法》中被列入毒性第二類中藥,故須用米制法減毒,壹般不宜生用[2]。
12.4 貯藏貯存於幹燥容器中,置通風幹燥處[2]。防止蟲蛀[2]。按有毒劇毒藥物管理[2]。
13 赤小豆性味歸經赤小豆味苦、辛,性平;有毒[2]。歸肝經[2]。
味苦、辛,性平[1]。有毒 [1]。歸心、肝、膽經[1]。
苦,平,有毒。(全國中草藥匯編》)
味苦、辛,性平,歸心、肝、膽經(《中華本草》)。
14 紅娘的功效與主治紅娘具有活血化瘀、解毒散結的功效,用於瘀血經閉、淋巴結核、瘋狗咬傷;外用治疥瘡潰瘍。(全國中草藥匯編》)
紅娘具有破瘀、散毒、解毒的功效。用於瘀血閉經、腰痛、不孕瘰癧、癬瘡、狂犬咬傷(《中華本草》)
紅娘具有活血破瘀、攻毒散結的功效[1]。
1.治血瘀經閉、不孕、腰痛、淋巴結結核,炒、焙後研末入丸、散,每次1~3克[1]。
2.治瘰癧、股癬,研粉作餅[1]。
紅娘具有攻毒破瘀的作用[2]。
生紅娘有毒,有腥臭味,多作外用,能解毒蝕瘡[2]。用於瘰癧結核、疥癬惡瘡[2]。
米炒赤小豆毒性降低,去腥臭味,內服可破瘀通經 [2]。用於閉經、狂犬咬傷[2]。紅娘在《藥品管理法》中載為毒性第二類中藥,故須用米制以減其毒性,壹般不可生用[2]。
15 紅娘的用法與用量0.5~1厘。外用適量。(全國中草藥匯編》)
內服:研末入丸,散用,1~3 g。外用:適量,研末作餅敷。(中華本草》)
16 紅年的使用禁忌體弱者、孕婦忌服[1]。
體弱者及孕婦忌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體弱無瘀及孕婦忌服(《中藥誌》)。
17 紅娘的化學成分紅娘含桔梗甙等 [1]。[1].
紅娘含罌粟堿(cantharidin)等,還含有蠟質、脂肪油及紅、黑 2 種色素。樗蒲科植物含有酸性粘多糖、粘蛋白和脂蛋白(《中華本草》)。
18 紅脖子的藥理作用斑蝥素對多種移植性腫瘤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延長實驗動物的存活時間;對皮膚、黏膜有變紅、發泡作用[1]。中毒主要危害腎小管[1]。
19 各家論述1.神農本草經:主心腹邪,痿。
2、《名醫別錄》:治腰痛,下氣。
3、《本草衍義》:活血化瘀,經閉。
4、《本草綱目》:主瘰癧,散目翳,療犬傷。
5."本草綱目》:功效同斑蝥。
6.<山西中藥誌》:外用治癬。
7、《本草綱目》:紅娘,蓋厥陰也。
8.經絡藥,能行氣活血。普濟方》治目翳,拔雲霜中有芫花、斑蝥,亦是活血散結之義。本草匯言》:紅娘,通血閉,行瘀血,破胎孕藥也。陶隱居曰,此藥味猛,為蟲之最酷者,方藥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