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甲與乙 *年*月*日因瑣事發生糾紛,至乙受傷,現經雙方資源協商,壹致達成如下協議:
1、甲壹次性賠償乙因傷造成的醫療費(包括後期治療費用)及其他經濟損失***計人民幣2000元。
2、甲須於本協議生效之日起10日內將上述賠償款支付給乙。
3、乙收到賠償款後,不得再向甲請求賠償因此次受傷受到的任何損失,並保證以後發生任何情況均與甲無關。
4、雙方需誠實信用,正確履行本協議內容。
5、本協議壹式兩份,甲乙上方各執壹份,自雙方簽字之日起生效。
甲(簽字): 乙(簽字):
日期:*年 * ?月 *日
擴展資料:
程序法上的特征
第壹,訴訟當事人的特定性。
(1)股東代表訴訟中的原告只能是持有某公司股份的股東,並且是符合壹定條件的股東。
這些條件包括:在起訴時必須具有股東資格,而且在侵權行為發生時也具有股東資格;對不法行為沒有表示過支持或認可,且竭盡內部救濟的股東。
日本《商法》經1993年的修改後,已取消了持股數量的規定,即持有壹股的股東也可提起股東代表訴訟,但在持股時間上仍規定須持續6個月持有某公司的股份。
美國聯邦法和較多的州在持股時間上規定了較為嚴格的“行為時所有”原則(也稱“股東同時存在原則”),但在持股數量方面多數不作規定。
(2)股東代表訴訟中的被告是董事、監事、其他公司經營管理者等。
公司不能作為原告,可是它在代表訴訟中又是真正的原告,法院有利於原告的判決,直接受益人是公司。公司在股東代表訴訟中的訴訟地位相當於證人。
第二,管轄法院的專屬性。同投資者集團訴訟壹樣,按照《民訴法》關於地域管轄的規定,此類案件應由被告住所地或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若由侵權行為地法院管轄.
則可能發生類似投資者集團訴訟那樣,眾多法院均有權受理。
但此類案件也有其不同於投資者集團訴訟的方面,例如它至少不存在侵權損失結果地的廣泛性,也就是說,被告所在地就是公司侵權損失結果地。
鑒於被告所在地與侵權損害結果地的壹致性,應規定此種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法院專屬管轄。
第三,判決承受主體和判決效力的唯壹性。
公司而非股東是股東代表訴訟裁判結果的直接承受主體。
但也有例外,例如,被告是該上市公司控股的多數股東、大部分股東參與違法行為或是無資格起訴的股東、原公司因合並而消滅等。
另壹方面,法院作出的判決,對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和未參加訴訟的其他股東、公司及社會具有既判效力,判決生效後,不得對同壹事項再行起訴.
新提起的訴訟案件的事由相同於已判決的訴訟案件,應當算作同壹訴訟直接加以處理。
百度百科-民事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