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關於藥王和藥聖的信息

關於藥王和藥聖的信息

藥聖李時珍 藥王孫思邈

藥聖個人簡介

李時珍、明代醫學家,名東璧,號瀕湖,性別男,身高約 1.63 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其父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重本草,富有實踐精神,樂於向勞動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那年,被武昌楚王召為王府 "宗廟長",兼管良藥所事務。三年後,他被推薦到北京擔任太醫院院長。太醫院是專門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壹些庸醫搞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只在這裏幹了壹年,就辭官回鄉了。李時珍參考了 800 多種歷代醫藥書籍及其學術著作,結合自己的經驗和研究,歷時 27 年編成《本草綱目》壹書,是我國明代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該書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被譯成多種文字或被刪節。此外,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行醫,祖父是 "鐘醫"。父親李彥文是當地名醫。當時,私人醫生的地位很低。李家經常受到官府的欺負。因此,父親決定讓次子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讓他出人頭地,壹舉成名。李時珍自幼體弱多病,但性格剛直純真,不屑於學習空洞乏味的八股文。自十四歲中舉人後的九年中,其三次赴武昌會試均落榜。因此,他放棄了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苦苦哀求,表明了自己的決心:"身如逆水行舟,心比鐵堅。望父親成全我的誌向,我至死也不怕困難。"在冷酷的事實面前,李嶽峙終於醒悟,答應了兒子的請求,並悉心教導。沒過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壹位很有名氣的醫生。

《本草綱目》**** 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類。二十七年(1578)後成書。****收錄歷代本草所載藥物壹千八百九十二種,其中植物藥壹千零九十四種。礦物、動物及其他藥物共 798 種,李時珍又增加了 374 種新藥。每種藥物首先以名為綱,以釋名為目;其次是集解、辨疑、糾錯、詳制;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釋用為體。內容極為豐富,是我國藥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本草綱目》的故事在十余年的行醫生涯中,李時珍閱讀了大量的古代醫書,並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古代本草書籍 "條目既多且繁,名目更雜。或壹物析為二三,或二物雜為壹品"(《明外史本傳》)。尤其是許多毒藥被認為可以 "久服延年",以致禍患無窮。因此,他決心重編壹本本草。從三十壹歲起,他就開始醞釀此事,為了 "窮搜博采",李時珍閱讀了大量的參考書。家裏的藏書讀完了,就借行醫之機,向鄉裏的大戶人家借閱。後來,進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醫院,讀的書更多了,簡直成了 "藏書家"。他自述 "久耽書癮,如食甘蔗漿"(《本草綱目》原序)。顧景星在《李時珍傳》中稱贊他 "讀書十年不出門,練就壹身本領"。他不僅讀了八百多部醫書,壹萬多卷,還讀了許多歷史、地理、文學作品,以及敦煌的史學巨著,甚至前代幾位大詩人的作品集。

他還從中摘錄了大量有關醫藥的詩句。而這些詩文也確實給了他很多真實而有用的醫學知識,幫助他糾正了前人在醫學上的許多謬誤。例如,在古代醫書中,經常出現 "蘆荻"。它們指的是什麽?有區別嗎?歷代藥學家觀點不壹,爭論不休。李時珍引用屈原《離騷》中的 "將與雞鶩爭食"、"將泛若鳧之水 "兩句,指出詩人把 "鶩 "與 "鳧 "何分,指出詩人用 "鶩 "和 "鳧 "這兩個詞就充分證明它們不是同壹種鳥。他還根據詩中對它們不同生活環境的描寫,證明 "鶩 "是家鴨,"鳧 "是野鴨,藥性不同。屈原的詩賦,卻成了李時珍試藥取名的雄辯依據。在《本草綱目》的編寫過程中,最讓李時珍頭疼的就是由於藥名混雜,使藥物的形狀和生長情況很不清楚。過去的本草書籍,雖然反復解釋,但由於有些作者沒有深入實際的研究,而是在書中照抄照搬 "紙上談兵",所以越解釋越混亂,矛盾倍增,使人不知所雲。比如藥物遠誌,南北朝名醫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綠,花白色,宋代馬蒔則認為它像大青,並指責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誌。再比如狗脊壹味藥,有人說它像蓖麻油,有人說它像拉麻雀,有人說它像貫眾,說法很不壹致。類似這樣的情況,李時珍不得不壹再停筆。這些困難如何解決呢?

在父親的啟示下,李時珍認識到,"讀萬卷書 "固然必要,但 "行萬裏路 "更不可或缺。於是,他既 "搜羅百家",又 "采訪四方",深入實際進行考察。李時珍穿上草鞋,背起藥簍,在徒弟龐憲、兒子建元的陪同下,遠走山野,遍訪名醫名儒,搜求民間良方,觀察采集藥物標本。

他先在家鄉潁州采訪。後來,他又多次前往采訪。除了湖南、廣東,還到過江西、江蘇、安徽許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去過。盛產藥材的江西廬山,南京的攝山、茅山、牛首山,估計也有他的足跡。後人為此寫下了 "遠窮僻壤產,冒險探華足 "的詩句,反映了他長途跋涉、四方采訪的生活。李時珍每到壹地,對形形色色的人物提出要求。其中,有采藥人,有農夫,有漁夫,有樵夫,有獵人。他們熱情地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例如,蕓苔是壹種治病的常用藥。但它到底長什麽樣呢?神農本草經》不懂,註解也不懂。李時珍請教了壹位種菜的老人,在他的指導下,再察看實物,才知道蕓苔,其實就是油菜。這種植物,第壹年下種子,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所以這種藥,就在他的《本草綱目》中明確註釋出來了。

無論是在各地采訪,還是在自家的藥園裏,李時珍都非常細心地觀察藥物的形態和長勢。

白花蛇,藥州白花蛇。此藥具有治風痹、驚風、癬癩之功。李時珍對它研究已久。但起初只是從蛇販那裏觀察。內行人提醒他,這是從江南興國州的山上捉來的,不是真正的蘄蛇。那麽,真正的靈蛇長什麽樣呢?他向壹位獵蛇人請教。那人告訴他,蛇的獠牙尖有劇毒。人被咬傷後,必須立即截肢,否則就會中毒身亡。它對治療上述疾病很有效,因此非常珍貴。國家官員強迫群眾冒著生命危險捕捉它們,以便向皇帝進貢。草蛇如此之大,其實只有城北的龍鳳山上才有真正的草蛇。李時珍追根溯源,想親眼觀察壹下,便讓捕蛇人帶他上龍鳳山。那裏有壹個神獸洞,洞周圍怪石嶙峋,灌木叢生。灌木叢中遍布著許多石楠藤。草蛇喜歡吃這種藤蔓的花和葉子,所以就生活在這壹帶。李時珍不顧危險,四處尋找。在捉蛇人的幫助下,他終於親眼看到了蛇,看到了捉蛇、制蛇的全過程。正因為有了這次深入實際的考察,後來他在《本草綱目》中寫到白花蛇時,就很容易簡明準確地說出了白花蛇的特點。說的是蛇的形態:"龍頭虎口,黑質白花,挾有二十四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有佛甲,長壹二分,腸形如珠";說白花蛇的捕捉和制作過程是:"多於石南藤上花葉中食之,人尋之。先撒壹把沙土,然後盤曲不動,用叉取之。以繩懸之,刀斷其腹,以去腸物,然後反尾洗其腹,蓋護其創,乃以竹支固定,屈曲蟠起,系之炕幹。"同時,它還明確了田間畬蛇與白花蛇的區別:"出蠮螉地者,雖幹而視物不沈,在他處者不矣"。如此清晰地記述草蛇的各種情況,當然得益於細致入微的田野調查。李時珍對藥物的了解,並不滿足於調查,而是逐壹摘視,對照實物檢查。這就弄清了許多似是而非、模棱兩可的毒品。用他的話說,就是 "壹壹挑,相當真","列出品目,反復看"。

當時,太和山五龍宮出產 "榔梅",據說道士吃了 "可以得仙果"。他們每年都要采摘,向皇帝進貢。官府嚴禁他人采摘。李時珍不信道士之言,要親自采摘試試,看它究竟有什麽攻伐之效。於是,他不顧道士們的反對,冒險采摘了壹顆。經過研究,發現它的功效與普通的桃、杏壹樣,只能生津止渴,是壹種榆樹的果實,並沒有什麽特殊的攻擊效果。穿山甲,即現在所說的穿山甲,是過去常用的中藥。陶弘景說它能水陸兩棲,白天爬上巖石,張開鱗甲,裝死,引誘螞蟻入甲,然後合上鱗甲,潛入水中,再張開鱗甲讓螞蟻浮出,然後吞食。為了弄清陶弘景的說法是否正確,李時珍親自上山觀察。在樵夫和獵人的幫助下,他抓到了壹只穿山甲。從它的肚子裏剖出了約壹升的螞蟻,證實了穿山甲這種動物有食蟻之穴,陶弘景的說法是對的。但是,從觀察中,他發現穿山甲吃螞蟻,是抓開蟻穴,舔食食物,而不是引誘螞蟻入甲,下水吞食,李時珍肯定了陶弘景的正確壹面,糾正了它的錯誤。

就這樣,李時珍經過長期的實地考察,弄清了藥物的許多疑難問題,於萬歷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工作。全書約 200 萬字,52 卷,藥物 1892 種,新藥 374 種,方劑 1 萬余種,圖片 1000 余幅,成為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它糾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對其他相關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也有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 "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二、李時珍的太醫院生涯

1551-1556年,封建皇帝征召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術高明的人到太醫院任職,在武昌楚王宮中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北京。

關於李時珍在太醫院的經歷,史學界有很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任太醫院判官(從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擔任過禦醫(從八品)。無論職位如何,李時珍被推薦到朝廷是不爭的事實。他在太醫院的工作經歷可能對他的壹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他創作《本草綱目》奠定了基礎。

在此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經常出入太醫院藥房和禦藥房,對全國各地的藥材進行仔細的比較和鑒別,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翻閱了皇室豐富的藏書和皇家藏書,同時,他可能還從宮廷中獲得了大量與當時民間草藥有關的信息,看到了很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說到這,就不得不聯想到明代宮廷修復的另壹部著名本草書籍--《本草品匯精要》。

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影印出版了《本草綱目》全文,該書是明朝皇帝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八月下詔太醫院編纂的壹部全國性藥典。在司禮監太監劉文泰的組織下,由督、提調、總裁、副總裁、篡修、驗藥等九個職位組成編纂班子,其中謄繪人員**** 49人。經過壹年半的修改,藥典編纂完成。編纂人員按照宋唐慎微的《類證治本草》舊例的順序,將藥物分為玉、草、木、果等10個部分,每個部分分上、中、下三品書寫,全書****,收集了1815種藥物,正文用墨、書兩種顏色書寫。正文前繪有精美彩圖小品多達1358幅,是我國第壹部大型彩圖書籍。同時,編纂者也放棄了當時較為成熟的雕版印刷技術,而是由14名工匠彩寫文字,8名宮廷畫師負責繪制。成書後,由明孝宗親自寫序,並仿照《永樂大典》的格式裝幀成36冊,裝入楠木盒保存,是明代宮廷的正統抄本。

但成書僅兩個月,明孝宗就意外 "駕崩",其死因成為壹大謎團。而原書編纂者49人中有12人涉嫌謀害明孝宗,被立案偵查,因此明代藥典《本草綱目精義》壹直封存在宮廷寶庫中。後不知通過什麽途徑於1877年流入羅馬國家圖書館。

李時珍是在距此事發生約50年後進入太醫院的,他不可能對前朝舊事壹無所知。而此時孝宗繼位後明武宗已經去世,明世宗也已經當了30多年的皇帝,故人可能對此事並不關心,所以封存在宮中的《本草綱目精義》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可以窺見壹斑,不排除李時珍在太醫院工作期間很有幸看到此書。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促使他想在本草書之外再編纂壹部新的專著,而太醫院的工作環境不可能滿足他的想法,實現這個願望,因為李時珍淡泊名利,所以在太醫院任職時間並不長,就辭官帶病回鄉了。

三、《本草綱目》的重大貢獻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院前後的壹段時間裏,經過長時間的準備,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他穿著草鞋,背著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采藥,足跡遍布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和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大水、行萬裏路,聽百萬人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余種,歷時27年,終於在61歲高齡時寫成(

此書成書於1578年。

《本草綱目》共分 16 部分,52 卷,約 190 萬字。全書收錄本草所收藥物1518種,在前人基礎上所收藥物374種,共1892種,其中植物1195種;***記載的古代藥學家和民間驗方11096個;全書附有藥物形態圖1100余幅。這部巨著吸收了歷代本草著作的精華,盡可能地糾正了前人的錯誤,補充了不足,並有許多重要的發現和突破。它是中國截至 16 世紀最系統、最完整、最科學的醫學著作之壹。

面對浩如煙海的藥材寶庫,如何利用和操作成為最關鍵的問題。可以說,這是李時珍最大的貢獻之壹。他不僅解決了藥物的途徑和檢索問題,更重要的是體現了他對植物分類學的新見解,以及生物進化發展的寶貴思想。李時珍打破了自神農本草經以來沿襲了壹千多年的上、中、下品分類法,將藥物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萊、果、木、器服、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分,共60類。每藥標目謂之綱,綱下分目,綱舉目張。書中還系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包括正名、釋名、集解、糾錯、修補、氣味、主治、發明、附錄、處方等,從藥物的歷史、形態到功能、處方等,敘述十分詳盡。尤其是 "發明",主要是李時珍對藥物的觀察、研究和實際應用的新發現、新經驗,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據馬元駿先生研究,李時珍在植物學上創造的人工分類法,是根據植物在功用和形態上的相似性,分門別類,按層次逐步歸類的壹種科法。李時珍將千余種植物,根據其經濟用途和體形、習性、內容的不同,首先將大同類物質向上分為五部(即草、令、蔬、果、谷為綱),部下又分為30類(如草9類,木6類,蔬、果7類,谷、目5類為目),再向下分為若幹種。他不僅暗示了植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還統壹了許多植物的命名。

總之,李時珍采用綱舉目張的方法,對《本草綱目》以下歷代本草中的各種藥物資料,進行重新分析和整理,使近200萬字的《本草綱目》不朽嚴謹,層次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可謂 "博而不繁,詳面有要"。

《本草綱目》雖然是壹部藥學專著,但它所記載的許多內容也與臨床關系十分密切。原書的第三、四卷為 "主治百病",記載了113種疾病的主治藥物,其中第三卷主治外感、內傷雜病,包括專治傷寒、咳喘類藥物,第四卷主治五官、外科、婦科、兒科疾病。在原書中,明確指出能治療瘟疫的藥物有:茶葉、艾葉、拉薛、丹砂、陽起石、炮山甲、大青葉、麻黃、威靈仙、胡麻、大麻、江米、葫蘆、竹筍、梨、松、茵陳、竹茹、石燕、犀角、桃仁等,共有20余味藥。

此外,《本草綱目》收錄各類方劑11096首,涉及內、外、婦、兒、眼等臨床各科,其中老方劑2900余首,其余為新方劑。治療範圍以常見病、多發病為主,劑型也有丸、散、膏、丹等,許多方劑既有科學性,又有簡便廉價的特點,非常實用。如治療咳嗽病的方劑,即以方劑中的多種藥物為例:

肺氣喘: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幹),甘草(焙)壹兩,為末。每服壹錢,水煎六分,溫啜或含服。

哮喘痰咳:鴨掌:用銀杏五枚,麻黃二分半,甘草(炙)二錢。水壹鐘半,煎八分,臨臥服。又金陵壹店治喘,白果定喘湯,服之無效,始作此者。其方:用二十壹果(炒黃)、麻黃三錢、蘇子二錢、款冬花、法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錢,杏仁(去皮尖)、黃芩(炒)各壹錢半,甘草壹錢。水三鐘,煎二鐘,隨時分二服。

肺熱者,水三鐘,煎二鐘,隨時分二劑服之。

肺熱痰咳,胸膈痞悶:栝蔞半夏(湯浸七次,焙研)各壹兩。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後姜湯下。

因此,《本草綱目》在臨床治療上也確實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藥王簡介

孫思邈,字真真,號藥王,唐京兆華原孫家臺(今耀縣)人、生於隋開皇元年(581 年),卒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年),享年 101 歲。根據《舊唐書》和《新唐書》的分析,有人認為孫思邈約生於公元 542 年,卒於公元 682 年,享年約 140 歲(我們認為後者更為正確,故以後者為準)。

[編輯本段]藥王生平

孫思邈自幼聰慧好學,記憶力強,7歲時每天能背誦1000多字,被稱為聖童。孫思邈的家鄉在秦漢文化中心長安附近,當時也是東西魏戰爭的大後方,戰爭對長安的歷史文化破壞不大。在這樣的條件下,孫思邈從小就有機會讀書。由於他自幼體弱多病,經常請醫生治病,以致耗盡家資。因此,從青年時代起,他就立誌以醫學為業,用畢生精力從事醫學研究,為百姓祛病,因而刻苦鉆研氣黃之術。到了20歲左右,他在醫學上有了壹定的造詣,並小有名氣,所以 "京城、鄰近的中外人士有了病痛",多來找他治療。除了醫書,儒道佛,他也是無所不讀。孫中山年輕時就博覽群書,尤其精通儒、道、佛思想。

公元579年即孫氏約37歲以後,他聰明敏銳,頗有見識,看透了當時統治集團之間相互勾結、相互鬥爭、相互殘殺的本質,加之受道教和佛教的影響、他看不起仕途,離開家鄉,先後到長安以西稍南六百多裏的太白山和長安以南二百多裏的鎮南山隱居,壹住就是幾十年。他隱居了幾十年。在此期間,他研讀了《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六書》以及扁鵲、仲景、倉公、華佗、王叔和、阮鹹、範東陽等唐代以前醫家的著作、張邈、金邵等學派的 "方劑學",對人體的 "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表裏孔竅"、"三部九候"、"草藥藥性 "等都有深入細致的研究。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此外,他還對當時流行的 "陰陽錄命"、"諸家相法"、"炙龜五象"、"周易六壬 "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即對吉兇禍福的預測,對人的命運的預測。周易六壬",即預測禍福、占蔔吉兇、記錄消災符箓等,耗費了大量時間。除了熟讀經典,探索醫理,他還利用長期生活在山林中的自然條件,潛心鉆研,整理記錄了大量的藥物,在辨別、采集、炮制、貯存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長期為方圓數百裏的老百姓治療各種疾病的實踐中,他所學的醫學理論與臨床實踐融會貫通,醫療技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孫氏用針藥治病,療效如梁。例如,唐高祖武德年間(公元 618-626 年),他成功治愈了壹例嚴重的吐瀉病;唐太宗貞觀初年(約公元 627 年),他治愈了壹例幾乎無法治愈的肺癆;貞觀九年(公元 636 年),治愈了漢王的頑固性水腫;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 650 年),用中藥治愈了頑固性箭傷。公元 650 年,唐高宗通過內服中藥治愈了頑固的箭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此外,在他幾十年的行醫生涯中,治療了 600 多名麻風病人,治愈率高達 10%,這在 1300 年前已經是壹個奇跡。各種經多方醫治無效的疑難雜癥,經過孫思邈的診治,都能痊愈。如此壹來,他的名聲不僅喧囂山林,在京城也已名滿天下。孫思邈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多次請他為官,他都以病辭謝。自85歲起,他寓居京城和山中,以行醫為主要社會活動。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 674 年),孫思邈約 132 歲,與朝廷有壹定的關系,受到壹定的制約。於是,他上書唐高宗,以身體不好為由,申請離京歸隱山林,唐高宗沒有批準,反而賜給他壹匹好馬,並將當時閑置的鄱陽原公主府賜給他居住。這壹時期,孫思邈在上流社會很受尊重,時任東臺學士的宋漢文、唐僧和初唐四傑之壹的盧照鄰都把他當作 "老師"。

孫思邈晚年天文、地理、人文、社會、心理等各方面的學問都精通,對事物的發展有深刻而獨到的見解,甚至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據《舊唐書》記載,當時,東臺侍郎孫楚曜帶著五個兒子孫堅、孫文思、孫峻、孫佑、孫佺去見孫思邈,孫思邈見了他們,說孫峻將是發跡最早的,孫佑將是事業成功較晚的,孫佺將是兄弟中最有名氣的,但他的不幸在於帶兵。後來的事情果然如孫所料。還有,太子太傅呂齊卿在孫思邈小時候見過他,孫思邈說:"妳五十年後做官,我的孫子就是妳的部下"。後來,呂齊卿真的當上了徐州刺史,孫思邈的孫子溥也真的當上了徐州蕭縣縣令。孫思邈和呂齊卿說話時,孫璞還沒有出生。

孫思邈晚年著書立說,據南宋文學家葉夢得《夏日錄》記載,他壹百多歲才開始撰寫三十卷本的《千金方》。永淳元年(682 年),他收集了自己最後 30 年的經驗,撰寫了 30 卷《千金翼方》,填補了《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的空白。同年,享年約 140 歲的壹代名醫孫思邈在長安去世。他在遺囑中囑咐家人喪事從簡,不要陪葬品,不要宰殺牲畜祭奠。據《舊唐書》記載,他死後,"逾月,面不改色,舉身向木,如無衣,人皆奇之"。這可能和他長期練氣功和服用壹些藥物有關,使他的身體新陳代謝發生了壹些特殊的變化。對此不應輕易視為無稽之談或封建迷信,有待今後深入挖掘加以研究。孫思邈歷經隋唐兩朝,是壹位知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學家。然而,他淡泊名利,以醫為終身事業,長期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行醫行藥,治病救人。他的診治,不拘古法,博采眾家之長,用藥不受本草書籍的限制,根據臨床需要開方,單方通用;所用方劑,靈活多樣,療效顯著。他十分重視民間行醫經驗,經常不辭辛勞,不遠千裏,登門拜訪;為了得到壹方壹法,不惜花費千金,以求真傳。他到五臺山、太白山、湛山、峨眉山等地采藥、煉丹、煉藥,研究藥物的藥性。他對常見病、多發病、地方病都有研究,救治過許多疑難危重病人。他不僅精通內科,還擅長外科、婦科、兒科、眼科、目科,對養生、食療、針灸、預防、煉丹等也有研究。他還具有豐富的藥理知識和精湛的針灸技術。這不僅使他成為唐代著名的醫學大師,也使他壹改體弱多病的毛病,到了百歲而視聽不衰。

[編輯本段]醫王的貢獻

孫思邈壹生以濟世為己任,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對病人的同情心,提出了 "大醫精誠",要求醫生對技術要精湛,對病人要真誠。他認為,醫生在臨床上應做到心態平和,精心專心,認真負責,不得問其貧與賤、長與幼、醜與妍,怨其親與友、華與夷愚智,壹視同仁;治病時應不避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之險,全心全意去救治病人,不得炫耀自己的能力,貪圖名利。這也是他身體力行的體現。他曾親自治療和護理過600多名麻風病人。他的高尚醫德足以作為百世之師。宋林壹稱贊他說"其技精而廣,其道深而通。以今知古,以古見今,相信是百世可行之法。"

孫思邈壹生積累了豐富的醫學經驗,著有《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全面總結了從上古到唐代的醫學經驗和藥理知識,豐富了我國醫學的內容。他的醫學思想和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九個方面。

第壹,他發展了張仲景的傷寒論,變六經辯證為方劑主治與臨床表現相結合的分類診斷方法,使傷寒論更具實用性。

其次,收集唐代以前的醫方,共收錄醫方6500余條,無論是經方、古方、流行單方都進行了系統整理,大部分都註有出處。

三是將疾病診斷知識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體現在對消渴、霍亂、骨疽、惡風、雀目、癭瘤等疾病的描述和治療上。

四是治療學創造了新的醫療技術。如下頜關節脫位手法整復術、蔥葉導管術、食道異物取出術、自家膿血接種防治癤腫等。

五、在藥理方面,論述了各地藥材的重要性,以及種植藥物的采集、炮制和貯藏,並在藥物分類的基礎上,將七品按藥物的功能分為65章,以概括疾病,便於醫生開方用藥。

六是重視婦幼保健工作,強調建立婦幼專科的意義,創造條件建立兒科、婦產科專科。

七是豐富了養生長壽理論,講究衛生,反對用石,提倡吐納結合,動靜結合,輔以食勞,使養生學與老年病防治相結合。

第八,在針灸中繪制五彩繽紛的三人明堂圖,創立孔穴對主穴,提倡阿是穴與同體寸法,對針灸學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第九,在他的煉丹生涯中,記載了硫磺伏火法,這是我國早期的火藥配方,為火藥的發明做出了突出貢獻。

孫氏著述,除上述外,史籍見載頗多,大多已散佚無存。

由於孫思邈在醫學上的卓越成就及其高尚的醫德醫風,使其深受我國歷代人民的愛戴,其影響代代相傳,經久不衰。千百年來,用來紀念他的廟宇遍布各地,特別是在他的故鄉耀縣,早在唐末就在城東藥王山為他立祠。此後,宋、金、元、明、清等朝代又在此修建了更多的廟宇,有亭臺樓閣、石刻等。現在,明朝又建了壹座廟來紀念他。現在,明代所建的廟宇保存完好,廟內有孫思邈居住過的石室太玄洞,洞外的亭子裏有壹塊明代刻有 "千金要訣 "和 "海方 "的石碑。相傳孫思邈用過的洗藥池和栽種的柏樹至今保存完好。這些寶貴的中華文化遺產,受到海內外炎黃子孫的珍視。每年二月,人們都要在藥王廟舉行祭祀大典,隆重紀念和緬懷這位名垂千古的偉大醫藥學家。

  • 上一篇:2.5%的氯化鈣溶液怎麽配
  • 下一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登記號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