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排行: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分布較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1.31%,是我國人口超過1%的十九大姓之壹,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以上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的 65%。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人的13%。
■姓氏起源
胡(hú)姓有四個起源:
1、源於媯姓,以國名為氏。西周初年,舜帝後裔胡公滿被封於陳國,春秋末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後裔有的以胡為姓。據《元和姓篡》等史料記載,胡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聖先賢虞舜的貴族後裔。那麽,胡姓的始祖應該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胡公滿是周武王女婿虞舜的第 33 代孫,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華胡氏的祖先是黃帝後裔虞舜的後代,而不是後來入主中原的 "五胡 "的後代。
二、從姬姓、歸姓,以國名為氏:
①壹是姬胡國,在河南省漯河市東。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加楚國率領的聯軍攻打吳國,後又隨楚國伐吳,在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胡國。
②壹個是媯姓胡國,在安徽阜陽。魯定公時被楚國所滅。
二胡國先後於春秋末年被楚國所滅,國君的後代以胡為姓,國人皆稱胡氏,形成胡氏兩支,世代相傳。
3、改姓胡。南北朝時,北魏鮮卑族有胡(維吾爾)骨氏,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稱胡氏。另漢代胡廣、黃氏為胡姓,後改為胡氏,其子孫以胡為氏。在胡氏族人中,曾有復姓胡母。胡母復姓,齊宣王時姓,距今已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最初也很流行。秦代有胡母敬,漢代有胡母生、胡母班。晉朝以後,胡姓復姓逐漸被單字姓 "胡 "所取代。由於胡母的後代大多改姓胡,胡母復姓的流傳數量日漸減少。這大概也是胡姓至今仍然稀少的原因之壹。
4、古北匈奴後裔敕勒人的姓氏。胡姓,除了黃帝後裔這壹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不在少數。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時,進入中原的異族人,紛紛改姓 "胡",為漢族胡姓增添了新的成分,使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壹脈。例如,後周的胡崇是智利部落的壹員,他的後代都姓胡。
胡姓始祖:胡公滿。相傳,上古五帝之壹的舜是顓頊的後裔,因生於堯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姓。他還曾居住在媯水(今山東永濟南),所以他的後代也姓媯。周武王滅商後,舜帝的後裔之壹媯滿被封於陳,建立陳國,專門祭祀舜帝。桂滿建立的陳國位於今河南省淮陽縣壹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和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媯滿謚號胡公,世稱胡公蠻。公元前 478 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後裔以歸蠻的謚號為姓氏,自稱胡氏,即河南胡氏。因此,胡氏後人尊胡公滿為胡姓始祖。
■遷徙
胡氏的發源地,當然是周初的陳國封地。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淮陽縣。此後,胡氏以此為源頭,後裔逐漸向四面八方延伸。經過幾代繁衍,南至新蔡,北至山西,成為當時的胡氏名族。至漢代,遷入陜西、甘肅、山西、山東、湖北等地。其中,遷居甘肅的氏族,在後漢時已成為壹大名族,後來成為胡人繁衍的主要來源。西晉末年,因 "永嘉之亂",中原胡姓士族南遷,胡姓遷入福建。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後裔,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至安徽,再從安徽遷至福建。最後,他們從福建遷到臺灣。如今,臺灣的胡姓已遍布全省。不過,人數最多的還是臺南、臺北、彰化和新竹。後來,新蔡、山西的胡姓遷往其他地方,繁衍生息,形成了全中國的胡姓。胡姓是當今常見的姓氏,分布廣泛,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 1.31%,是中國十九個人口超過 1%的大姓之壹,在全國排名第十三位,在臺灣排名第三十八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東、湖南多此姓,以上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的 65%。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姓的13%。
■歷史人物
胡安:漢初著名教育家,司馬相如是他的得意門生之壹。
胡遵:車騎將軍。他有六個兒子,其中最有名的是胡奮,在晉宣帝時期屢立戰功,官至鎮南將軍。他的女兒胡芳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妃子,與司馬炎結為親戚,權勢更大。南北朝時期,拓跋氏統治的北魏王朝沈重打擊了清河崔氏、範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劉姓,但胡奮後裔胡國珍之女成為北魏王朝的太皇太後,胡姓從此進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從胡遵之後的兩百多年間,穩固了臨京胡氏的地位,至三公大臣、大將軍、大都督十余人,還出了兩位太皇太後、皇後,盛極壹時。
胡瑗:後唐著名畫家,河北涿縣人。尤善畫馬,用筆清勁細密,骨法體態皆生動有神。
胡瑗: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江蘇泰縣人。官至太常博士。他提倡 "明體達用 "之學,是宋代理學的先驅。
胡適:胡適之,安徽績溪人。中國現代學者、思想家,新文化運動著名人物。他曾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並被英國和美國多所大學授予 35 個榮譽博士學位。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他出版了《文學改良芻議》,倡導文學改革。曾任中國公學校長、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駐美大使、全國人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章實齋年譜》、《先秦名著史》、《戴東原哲學》、《白話文學史》、《丁文江傳》、《胡適文集》等數十部著作。
胡安國:字康侯,建寧崇安人,宋經學家。宋代學者。歷任中書侍郎、講官。王安石棄《春秋》,安國以為是先聖傳心要典,故尚學二十年。他是宋代第壹個研究《春秋》的中國學者。著有《春秋》、《資治通鑒引補》等。
胡亥:明朝將領,江蘇泗洪人,官至衛國公。與朱元璋並肩作戰,立下赫赫戰功。
胡以皓:太平天國名將,廣西人。封護國侯,改護天侯,晉封豫王。
胡林翼:字匡生,湖南益陽人。道光間學士,累官至湖北巡撫,時任洪陽兵備道,麟翼創厘金,通鹽運,改漳渠,增財庫,固武昌,為各省經略依據,軍明紀律,又加意將帥,嘗言:兵之喧者不疲,將之窮者不怯。又曰:人才不求於世,世當求之。世以為知言,及卒於軍,謚文忠,有《讀史方輿紀要》及《奏議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胡誌明:原名阮必成。越南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國家主席。生於越南中部義安省南丹縣,1911年赴法國,1920年加入法國****,創辦《流浪者雜誌》。1923 年赴蘇聯受訓,成為第三國際幹部。1924 年赴廣州,創建越南青年革命者聯盟。1930年回國,創建印度支那**** 產黨,抗戰期間被中華民國政府逮捕,後獲釋回越南,從事**遊擊戰爭。1954 年大戰。1954年打敗法國人,建立北越政權,後協助南越****,建立越南****產黨,1975年越南南北統壹,建立越南****和平國家。
胡耀邦: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瀏陽人,1933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 湖東南特委兒童局書記、青年**** 中央局秘書長。次年參加長征,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團政治部地方工作部書記。到陜北後,任中央青年 **** 局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政治部代主任、晉察冀軍區縱隊政委、華北野戰軍兵團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兵團政治部主任。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川北區委書記、川北行署主任、團中央第壹書記、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中共陜西省委第壹書記、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1975 年開始整頓科學院工作)。自 1977 年起,他歷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央組織部部長、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書記、中央宣傳部部長、中央委員會秘書長等職。他組織推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領導全國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等工作,主持制定了發展農村經濟的壹系列方針政策,為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 年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共中央主席,1987 年 1 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1987 年 1 月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曾任中國****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十、十壹屆政治局常委,中國****第十三屆政治局委員。1989年4月因病在北京逝世。
■安定縣
①安定縣縣
安定縣:漢置,治高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又有安定郡,在今甘肅涇川北,屬安定郡。東漢時,郡治遷臨涇(今鎮原東南),廢安定郡。十六國時期,復置安定郡,成為郡治。隋唐時期,安定郡改為荊州。唐末改為保定郡,縣名也改為保定。晉為涇川郡、涇州。
②蒙古至陜西安定堡為安定縣,1935年改子長縣(謝子長烈土),遷至原縣東瓦窯堡。
新蔡縣:晉惠帝置,與汝陰縣分置,在今河南省新蔡縣壹帶。
宜陽縣:隋置宜陽縣,武德三年改為廣州,縣治在今河南省渠縣。
鼎城、宜陽縣:縣治在今河南省信陽市。
中州、洛陽、戶縣:郡治漢在今陜西省河東等地。
2、堂
譚安堂:因宋代胡燮所著《譚安集》而得名。
安定堂:源於西漢安定郡。縣治初在高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後遷甘肅省鎮原縣東南的臨涇,再遷甘肅省涇川縣北涇河北岸的安定。唐初稱安定為涇州。後來成為胡姓的姓氏,可見安定在胡姓歷史上的地位。該堂的始祖源於胡質和胡威的事跡。胡質,三國魏時司春人,少有名望。被曹操召為頓丘令,歷任荊州刺史、鎮威將軍、關內侯、青徐軍節度使等職。每有軍功賞賜,皆散於人群,無壹入家,家無余財,惟贈衣冠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名。胡威,門生,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慎重,名聞天下。入朝,武帝(曹操)問:"誰如其父明?"衛曰:"吾不如:"臣不及也。父清畏人知,吾清畏人不知。"帝曰善,擢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煒祖孫三代均以忠慎貞節的美名著稱於世,且發跡於淮海之濱的壽春縣,故胡家門楣有 "淮海家聲 "的稱號。胡質、胡偉父子為國守邊,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六臺縣、寧縣四縣),子孫居安定,胡名安定堂源。
廬陵廳:廬陵堂胡氏始祖為胡公霸,即胡高。八傳至胡銓。胡銓的家族在宋代已成為大家族,胡銓的弟弟胡鑄、胡鄂,兒子胡鏞......,孫子胡樺、胡椅等,雖不如胡銓名聲顯赫,但都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縣三塘、浙江紹興後堡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銓的後裔。著名僑領、萬金油大王胡文虎,是胡銓第三十二代孫。
集禧堂:集禧堂胡氏因近代出了大學者胡適而聲震中外。據族譜記載,他們是宋神宗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遷來的,始遷祖是胡長翼之子胡延政。績溪胡氏壹度祭祀胡公滿,後改為胡長翼。胡長翼本人說,他小時候曾參加過先祖長翼公的千秋紀念大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號有 "淮陽堂"、"敬愛堂"、"萃福堂"、"篤敬堂"、"本仕堂 "等。
■胡氏宗祠通聯
〖胡氏宗祠門楣碑刻〗
"蘇湖師弟"、"蘇湖流芳"、"淮海家聲"
"蘇湖師弟"、"蘇湖流芳 "出自胡瑗事跡。胡瑗(公元993-1059年),字逸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是宋代著名教育家,被譽為宋代理學先驅。歷史上:元 "以吳中教儒,範仲淹薦之,以白衣上崇政殿,授書院學正,授湖州保寧節度判官,弟子數百人,刑部尚書,元弟子十有四五人"。歸與太常博士判服。"胡瑗從師於宋代另壹位著名教育家、理學家朱熹還要早壹百三十年。胡氏後人為紀念胡瑗壹生從教,玄歌不輟,桃李芬芳的盛況和其傑出的業績,遂在正門上方題 "蘇湖師弟 "或 "蘇湖柳芳"。
"淮海家聲",源於胡安定堂先祖胡質、胡煒事跡。胡質,三國魏時司春人,少有大名。被曹操召為頓丘令,累遷荊州刺史、鎮威將軍、關內侯、青徐軍節度使。每有軍功賞賜,皆散於人群,無壹入家,家無余財,惟贈衣冠書篋而已,以清畏人知名。胡威,門生,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慎重,名聞天下。入朝,武帝(曹操)問:"誰如其父明?"衛曰:"吾不如:"臣不及也。父清畏人知,吾清畏人不知。"帝曰善,擢前將軍,以功封平春侯。胡質、胡煒祖孫三代均以忠慎貞節的美名著稱於世,且發跡於淮海之濱的壽春縣,故胡家門楣有 "淮海家聲 "的稱號。胡質、胡偉父子為國守邊,均卒於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六縣四寧縣),子孫世居安定,胡姓安定堂源。
【胡氏宗祠四字總聯】
壽祺九老;
以四真著稱。
--無名氏撰胡氏宗祠總聯
上聯典指唐人胡杲,會昌年間官至懷州司馬,後與白居易等人在各衙門組織香山九老會。下聯典指北宋學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居陜西路安定堡,學者稱安定先生。曾任國子監講官、太子太師、侍講,官至太常博士。他在蘇州、湖州講學二十余年,與孫復、石介並稱 "宋初三君子",倡導 "仁義禮樂之學"。當時曾明令以他的教學方法為太學之法。他的著作有《論語》、《春秋》等。當時人稱傅毗為真宰相,包拯為真禦史,歐陽修為真學士,胡暖為真君子。
《春秋心經》;
《理宗》。
--胡氏宗祠總聯無名氏作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博士胡安國(1074-1138),字康侯,建寧崇安(今福建崇安)人。紹聖年間,歷任太學博士、尚書、中書侍郎、博文館嫡傳弟子。潛心《春秋》之學,著有《春秋》三十卷,常借《春秋》史事議政,明初曾定此書為科舉取士的教科書。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廢除《春秋》,他說:"此古聖賢傳心之要典,豈可天子不得讀,學士不得讀?"下聯典指宋徽猷閣直學士胡寅,字明中,建寧崇安人。宣和年間進士,靖康初年任校書郎、中書舍人、會友閣學士。他崇尚理學,被學者稱為知堂先生。他曾上書高宗,建議組織義軍北上迎接徽、欽二帝回國。他還著有《讀史方輿紀要》、《斐然集》、《論語詳解》等。
欲正人心;
引以為己任。
--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為胡姓祠堂撰聯
此聯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1861)所撰。胡林翼,字逸生,號潤之,湖南益陽人。曾任貴州鎮遠知府。有《胡文忠公遺集》。
《玉斌衍義》;
《未央源》。
--胡氏宗祠無名氏撰聯
全聯源於 "豫濱渭汭","豫濱渭汭 "是胡姓繁衍生息的地方之壹。
胡公世系;
望出淮陽。
--胡氏宗祠無名氏撰聯
上聯典指胡姓的起源和郡望。"胡公 "是舜的後裔。
"經 "是羽化之源;
"祠 "是崇德向善的象征。
--胡氏宗祠的無名氏
上聯典指宋胡寧,他寫的《春秋通義》有羽也有書。下聯典指賢良祠中供奉的清胡林翼之死。
【胡姓祠堂五字總聯】
胡亥家聲遠;
蘇胡家脈長。
--無名氏撰胡氏宗祠總聯
這是 "安定堂 "胡氏宗祠的對聯。
地依焦坦之勝;
家傳林石之風。
--胡氏宗祠楹聯
這是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中川村胡氏宗祠的壹副楹聯。上聯典出祠堂的地理位置;下聯典出南宋胡安國的《春秋》,孔子作《春秋》以 "西狩於林",故《春秋》又稱《林經》。
因母親吳氏而聞名;
姐姐劉氏家族。
--無名氏撰胡安賜祠堂總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為吳仙門之女,吳仙門傳授弟子六經,安國成為大儒。下聯典指清代胡天佑,他的妹妹胡世蘭、胡景素、胡禾雲都能詩,被比作劉家三姐妹。
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
--胡氏宗祠無名氏撰聯
此聯為安徽省黟縣西遞鎮西遞村胡氏宗祠 "敬愛堂 "楹聯。又如:安徽省黟縣西遞村胡氏宗祠多 "敬愛堂"、"萃福堂"、"篤敬堂"、"敦仁堂 "等。
胡氏宗祠無名氏對聯
全聯典指宋代胡安國。
古色古香畫意新;
月明風清春意怡。
--胡氏宗祠無名氏撰
這是壹副祈福聯,"胡 "字嵌於鶴頂。
古來奇色多,十五月兒明。
--無名氏撰《胡氏宗祠總聯》
同上。
鎮金華謂之海;
著《愚公》謂之東蕉。
--無名氏作《胡氏宗祠將軍聯》
上聯可用來概括明初大將胡亥的事跡。胡亥,字寧同甫,洪族人。官至越國公。下聯典指清代經學家、地理學家胡渭(1633-1714 年),初名渭生,字出明,號東橋,浙江德清人。浙江德清人。壹生研讀儒家經典。他編著的《禹貢錐鑒》有四十七幅圖,是《禹貢》最好的註釋版本。
十年煙水竿頭釣;
千年毛筆筆下書。
--清代胡源書寫胡姓宗祠總聯
此聯為清代書畫家胡源所書。胡源先生,字瘦鶴,江蘇華亭人。善畫山水,有《寄鶴軒詩》。
文學上的固執,是兩漢文學的深厚底蘊;
歌曲上的固執,是初唐歌曲的風格;
文學上的固執,是兩漢文學的深厚底蘊;
歌曲上的固執,是初唐歌曲的風格。
這副對聯是中國書法篆刻家胡珍所書。胡珍,富陽人。胡震是富陽人。他擅長篆刻,篆刻有漢代風格。他也是壹位古拙可愛的藝術家。
文武世家,源遠流長;
帝王子孫,羽翼豐滿。
--無名氏寫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朱桂巷胡氏宗祠
南雄朱桂巷位於梅嶺山,是廣東僅存的宋代古巷,被譽為 "廣東第壹巷 "朱桂巷始名於唐代張敞。巷名始於唐代張昌,張昌七世同居,朝廷為表彰其孝義,賜予珠璣絳環。梅關開通後,梅關驛道成為中原、江南通往嶺南的唯壹大道,也是北上貿易、南下移民的重要交通要道,珠璣巷也成為這條驛道上的重要集鎮。前人楊廷桂在《南歸日記》中描述道:"壹路上行旅如蟻,擁擠如戲。大批來自中原各地的移民、商人進入嶺南珠璣巷,經此轉往珠三角、廣西乃至海外謀生,後裔遍布嶺南、港澳臺及海外各國。"看來,珠璣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發祥地,也是海外華人的祖籍地。據珠璣巷南遷後裔聯誼會的143部南遷後裔種植族譜記載,由珠璣巷播遷粵、港、澳、臺及海外的數千萬後裔,都是公認的根脈,都稱珠璣巷為 "700年前的桑梓之鄉"。
〖胡氏宗祠通用對聯七字以上〗
安國成名,原自吳母;
誌輝有妹,不減劉家。
--無名氏撰《胡氏宗祠總聯》
上聯典指宋胡安國,其母為吳郡門女子,吳郡門教授學生儒家六經,安國成為大儒。
下聯典指清代的胡天佑,他的姐妹胡適蘭、胡敬素、胡婉雲都能詩文,與劉氏三姐妹相比
舍己為人,大賢之量;
推心置腹,群賢之趨。
--清朝大臣曾國藩(1811-1872)為胡氏宗祠撰聯
這副對聯是曾國藩(1811-1872)贈給清朝大臣胡林翼的。
築堤灌田,歌頌春陽;
輔君開國,安放盤石。
--無名氏胡氏宗祠總聯
上聯典指晉朝秦州刺史胡烈。
下聯典出明初大將、右翼統帥胡亥的故事。
若有恒,何須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十日寒。
--明胡居仁撰《胡姓宗祠總聯》
此聯是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的自題聯。
這副對聯是明代文學家胡居仁(1434-1484)撰寫的自題聯。
--胡惟賢編胡氏宗祠總聯
此聯是安徽省績溪縣胡氏宗祠的對聯。上聯典指該族七十二世祖胡源,明朝人,曾在福建興化府任幕僚,平反大冤案,當地百姓繪 "荷花簾 "並作詩贈送。下聯說的是明朝第76世祖胡友明,曾在縣城東建 "東園樓",並植槐、桂。其孫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間學士,嘉靖年間官至工部尚書。
江水源長,伯祖啟航,陳留開始;
東山沃土,安石興苗,寶樹成蔭。
--無名氏胡氏宗祠總聯
此聯為江西省上猶縣胡氏宗祠 "安定堂 "聯。
宗風自衡廬之外,若五峰,若兩湖,類可道人之臣,昭哉許也;
世變當海水群飛,或割地,或緡錢,問誰斥與榮丞相,紹吾祖也。
--胡氏宗祠佚名撰
湖南華夏橋胡氏宗祠。上聯 "道學之士 "典指明代學者胡居仁,字叔信,號靜齋,余幹人。他是明代程朱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曾掌管白鹿洞書院。他是明代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著有《居業錄》、《逸香錄》等。下聯典指南宋胡寅,他主張抗金,斥責 "和議丞相 "秦檜,被秦檜以 "譏議朝政 "的罪名貶官,秦檜死後才官復原職。
胡氏始祖--胡公滿 胡姓有三個淵源:壹源於媯姓,以舜帝後裔的謚號為氏,是胡公滿的祖先。相傳,上古五帝之壹的舜是顓頊的後裔,出生在堯墟(今山東菏澤縣東北),以堯為姓,後因曾居住在媯?河(今山西永濟南,西入黃河),故有媯姓後裔。周武王滅商後,帝舜的後裔媯滿被封於陳,建立陳國,以紀念帝舜的祖先。桂滿建立的陳國位於今河南省淮陽縣壹帶,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陽和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歸蠻謚號胡公,世稱胡公蠻。公元前 478 年,陳國被楚國所滅,其後裔以歸蠻的謚號為姓氏,自稱胡氏,即河南胡氏。第二支來自周朝的兩個胡國。壹個是周初分封的姬姓小諸侯國,位於今河南省境內,價格合理。公元前 518 年被楚國所滅,原媯姓胡氏的相當壹部分與之融合;另壹個是媯姓國,在今安徽阜陽。公元前 495 年為楚所滅,戰國時為楚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其國君的後代有的被稱為胡。三為其他胡姓。如西周楚國有胡廣,本姓黃,後改為胡;北魏改維吾爾北骨為胡。此外,少數民族中也有胡姓,如敕勒等。胡姓郡望主要有安定郡、新蔡郡、淮陽縣、冀州等。漢置安定郡。漢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漢代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寧夏固原),相當於今甘肅景泰、涇源、會寧、平涼、涇川、鎮原等縣和寧夏中衛、同心、固原等縣。東漢遷臨涇(今甘肅鎮原縣東南),西晉遷延定(今甘肅涇川縣北)。這支胡氏,開基祖為漢武帝時從軍護衛丞相胡建。新蔡縣,晉惠帝分置汝陰縣,治所在新蔡,相當今河南新蔡、息縣、淮濱、安徽臨泉等縣。北齊改為廣寧郡。這支胡氏是安定胡氏的壹支,始祖是西晉左仆射胡奮。淮陽郡,漢高帝十壹年置淮陽國,惠帝後改為郡。轄境相當於今河南淮陽、鹿邑、太康、柘城、扶溝等地。冀州為隋開皇十年置州,唐治在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相當於今天江西新幹、泰和之間的贛江流城和安福、永新等縣。胡姓堂號有 "安定 "等字。胡姓最初的主要發祥地以今河南淮陽地區和今安徽阜陽地區為中心,漢代開始向西遷入陜西、甘肅,向北遷入山西,向東遷入山東,再向南遷入湖北、江西。其中,遷入甘肅的胡建氏在後漢時期成為當地的大族,成為後世胡氏衍生的主要源頭。隋朝初年,胡氏在當地繁衍發展穩定,形成望族。其後裔胡奮在曹魏入晉後,獨女被晉武帝選為貴人,使其家族更加顯赫,後在河南新蔡繁衍生息,成為當地望族。南唐五代時,胡氏壹支曲醴陵(今湖南省東部)德山鄉遷入吉州(今江西吉安)、金陵(今江蘇南京),其後裔以江西為中心,向西向南不斷遷徙發展,進入湖北、湖南等省。西晉末年遷入福建。後來胡人又從福建遷到廣東等地。
/viewdiary.11110487.html
自己慢慢找吧:/simple/index.php?t14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