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軍長征中的故事
--紅軍長征中的故事
我們的賀主席
1935年12月19日中午,賀龍率領的紅二軍團部分主力,從關渚進入巖鄉。三位身著灰布軍裝、手持短槍的戰士來到三號院,只見壹位婦女抱著壹個小孩慌慌張張地走進家門。戰士們跟著走進她家的堂屋,見她房門緊閉,便輕輕敲門說:"大嫂,請不要害怕,我們紅軍是為人民服務的,請開門,我們有事要和妳商量。"少婦名叫歐陽香元,丈夫在外當挑夫,她聽到敲門聲並不十分
著急,喊話的聲音也很平靜,便打開了房門。戰士見她家還有壹間空房,便提議道:"嫂子,今晚妳借這間空房搭個鋪住壹宿,妳看行嗎?"歐陽向遠雖然沒有完全聽懂他們的話,但也知道他們是想借房子住,於是臉上露出了同意的笑容。
過了壹會兒,壹個戰士領著壹個身穿長衫、留著八字胡的高大魁梧的漢子來到歐陽向遠家門口,後面跟著二三十個身穿灰布軍裝、背著短槍的戰士,他們整整齊齊地在禾坪裏站成兩排。八字胡對大家說:"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是為人民求解放的,我們有鐵的紀律,大家壹定要註意,不能進年輕婦女的臥室;"接著他又說:"我們紅軍不管走到哪裏,都要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群眾家裏的東西,沒有主人的同意,不能隨便動。群眾家裏的東西沒有主人同意不能動,借了東西要歸還,損壞和丟失的東西要照價賠償,這樣才能取得群眾的信任,團結群眾打敗蔣介石賣國賊和日本帝國主義。"
歐陽向遠從戰士們的表情中看出,這個八字胡是個大官。聽他為老百姓說話,她認定紅軍是好人。她懷著激動的心情走到院子裏,把八字胡說的話告訴了別人,直到天快黑了才回家。她走到堂屋門口,看到地上已經搭好了鋪子,八胡子正和另外兩個人在煤油燈下看地圖,壹邊看還壹邊比劃著。她想知道那個大官是什麽官,就走到門口,悄悄地問壹個小戰士:"那個穿藍布長衫、留著
胡子的是什麽人?"小戰士輕聲告訴她:"是我們的軍團長,蘇維埃政府的賀主席,我們都叫他賀先生。"她聽了,心裏嘀咕:原來是個大官,怪不得戰士們都規規矩矩地聽他的話。
她走到房間裏,壹位女戰士十分親切地請她坐下,就像姐姐和家人壹樣。交談中,她問女戰士:"妳是哪壹位的妻子?"女戰士爽快地告訴她:"我是賀龍同誌的愛人,今晚住在妳家,真是麻煩妳了。"當她知道住在她家的是紅軍的大官賀龍主席壹家時,不好意思地說:"這房子不好,我沒收拾好,真對不起妳。"女戰士說:"戰爭結束後,窮人就有好房子住了。"
第二天壹早,部隊要走了,戰士們有的在收拾東西,有的在打掃衛生,壹位戰士走到歐陽向遠大嫂雷清菊面前(住在她對門)反復詢問有沒有損壞和丟失的東西,雷清菊說:"只有壹個木盆沒看見"。戰士拿了壹個銅盆對她說:"找不到就用這個盆,找到了就留作紀念,紅軍的紀律是賀主席規定的,妳必須接受。"何主席和戰士們離開時,群眾含淚送行,戰士們
也不時回頭送別。
幾十年後,歐陽向遠沒有忘記當年的 "何主席"。1956年,當她看到懸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塑像時,壹眼就認出了當年住在她家的何主席,高興地說:"看,我們的何主席又來到落山了,又來到我們家了。"
可敬的烈士
自二、六軍團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後,國民黨軍隊始終跟蹤搜索,企圖把他們消滅在長征路上。12月21日中午,從高沙開往渣甸的六軍團在李家渡壹帶休整,有的正在行軍。雖然戰士們頭戴樹枝綠葉偽裝,但國民黨飛機還是發現了目標,無情地投下了6枚炸彈,20名戰士當場光榮犧牲,數十人受傷。
當時12歲的王康元正趕著牛回家。壹名紅軍戰士見狀,沖過去將他按倒在地,用自己的身體掩護他。王康元毫發無損,但那個戰士卻血流不止。王康元的叔叔王仁德知道後,深深被紅軍戰士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動,為了報答紅軍戰士的救命之恩,他冒著危險把李明生、劉大兵等20多名貧苦農民集中在壹起,把烈士的遺體安葬在蛇形山的壹塊空地上。但紅軍走後不久,壹些地主、劣紳就挑唆說:"埋葬紅軍的地方是壹塊'風水寶地',是李家渡的'龍脈'。現在'龍脈'被挖斷了,'龍神'被擾亂了,只有把紅軍的屍體挖出來扔到河裏,才能保住'龍脈',恢復'風水'。'風水'"。為了粉碎土豪劣紳的陰謀詭計,鄧承柱等貧苦農民將紅軍烈士的靈柩移到松濤夜卷的長嶺地界,並在周圍栽上松柏。被紅軍救過命的王康元,每年清明節都要到烈士墓前祭掃,1972年他擔任溪中大隊黨支部書記後,在公社黨委的領導下,積極發動和帶領本大隊和李家渡的幹部群眾整修烈士墓、並在墓前豎立了烈士紀念碑,碑上刻有 "長征烈士之墓 "碑文,碑的兩側刻有 "長征烈士之墓 "碑文。墓前豎立了烈士紀念碑,上刻 "長征烈士之墓 "六個大字,墓兩側刻有兩副對聯,壹副是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壹副是 "繼承先烈遺誌,永做革命人"。洞口縣委、縣政府把烈士墓作為全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幾年來,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經常到烈士墓前瞻仰學習,緬懷先烈精神,繼承先烈遺誌,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貢獻力量。
討還血淚債
舊社會廣大農民飽受土豪劣紳的壓迫和剝削,在死亡線上掙紮。紅軍與土豪劣紳作鬥爭,為貧苦農民求解放,得到了他們的真心擁護。
燕山鄉沙場場有個土豪叫傅盛廷,壹臉疙瘩,暴虐殘忍,欺壓窮人,群眾叫他盛麻子。他的五個兒子兇猛如虎,群眾稱他們為 "五虎"。1931年,升庭麻子準備修新房,找新華坊師傅給他燒磚瓦。可憐的師傅辛辛苦苦幹活,不但沒有工錢,還要補貼夥食。1935年,他參加了紅軍。12月19日,部隊在石山宿營,他
把在傅家的遭遇和當地農民被傅家欺壓的情況,向部隊首長作了匯報,部隊首長同意帶三名戰士去找升平坪子算賬。他們抄近路來到沙坊院子,抓住了正要逃跑的升亭麻子。附近的群眾聽說紅軍抓住了作惡多端的升麻子,高興得壹哄而上,互相轉告,紛紛向紅軍首長告發升麻余的罪惡。首長派戰士帶領貧苦農民來到盛麻子家,打開付家的糧倉,把糧食分給群眾。第二天,紅軍離開硯山時,把盛麻子
押到綏寧縣李熙橋處死。
紅六軍團在石江處決了經常打官司、敲詐勒索的王文祥;在高沙鎮鎮街鎮壓了號稱 "三王五霸 "之壹的大惡霸、大土匪袁寬;將石碑鄉的土豪劣紳尹成亞、花園鄉的罪犯鄧興芳、拒不給紅軍送糧的反動保長鄧陳卓押解到綏寧縣武寧縣,送進紅軍糧倉。在綏寧縣武陽被處決。群眾拍手稱快,感謝紅軍為他們伸冤,償還了血淚之債。
軍民魚水情
紅軍到達洞口前,國民黨反動派和地方反動勢力制造了許多謠言,許多農民躲進了深山。紅軍遵紀愛民的實際行動解除了群眾的後顧之憂,很快大家都回來了,為紅軍戰士解決吃住問題,十分親切。
開始石山街上很多店門都關得緊緊的,聽到紅軍戰士親切的喊話後:"老鄉不要怕,我們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不會拿妳們的東西,有什麽吃的就賣給我們壹點,我們照價賠償。"有人從門口看到,紅軍戰士規規矩矩地蹲在街上,沒有人敲店門。於是有的人拿出煮好的紅薯放在門口賣,戰士們也不講價,說多少就是多少,只多付不少付。消息傳開後,店門都開了,能吃的東西全擺出來了,附近的人家裏有能吃的,全都拿到街上去賣。幾個士兵走到林玉娟老太太跟前,輕聲說:"大娘,天氣太冷了,今晚我們想到您家避避風寒。"大娘笑著說歡迎,戰士們放下背包,便打掃衛生,挑水燒柴。到了晚上,林大娘看到幾個戰士在照白布,她猜想是剪布做腳布,就把媳婦叫來 "坐月子 "幫忙,母女倆熬了壹夜,****,做好了10雙布襪子,正好每人壹雙。第二天當兵的走時再三感謝林大娘,送給他幾匹白布、壹床印花棉被和兩個圓瓷缸作紀念。
紅軍關心群眾、愛護群眾的感人事跡深深打動了群眾,廣大農民群眾從各方面關心和愛護紅軍。石江縫紉師傅邱國才和其他11位師傅壹起,連夜趕制了120頂軍帽。紅軍給了他們每人壹塊銀元,他們十分激動,妳壹言我壹語,湊成了壹首詩:"紅軍來到石江鎮,打倒地主劣紳多,有錢人害怕怕,窮人精神大振奮,軍民通宵做軍帽,齊心協力殺敵人。"花園馬家院子裏鄧大媽帶著兒媳曾冬娥在山邊的土裏鋤草,聽到山裏有微弱的呻吟聲,鄧大媽立即放下鋤頭上山去找。果然發現壹個約20多歲、頭帶八角帽的紅軍戰士(瀏陽人)躺在地上,她用手摸了壹下額頭,好燙,看他右腳的傷口已開始化膿。她想不能讓親人在野外凍死、痛死、餓死,壹定要想辦法救他。她叫來兒媳把傷員扶回家,讓他躺在兒媳的床上,兒媳拿出丈夫的舊藍布衣服給他換上。大娘叫傷員安心養傷,如發現外人就裝啞巴,要兒媳認他做丈夫(兒媳的丈夫在貴州做挑夫)。安排好後,大娘每天上山采藥,細心照料,壹個星期後戰士的傷基本痊愈,他就叫大娘去追趕部隊。臨行那天,大娘天不亮就起來為他準備路上吃的東西。戰士對大媽說:"大媽,您是我的親娘,我壹定要永遠記住您的恩情,革命勝利了,我壹定來看您老人家。"深情地揮手告別。
追隨紅軍
群眾感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是自己翻身求解放的靠山,紅軍走的路就是自己的解放之路。於是,許多貧苦農民紛紛送子女參加紅軍,中青年更是積極行動起來,要求跟著紅軍走。李家渡的貧苦農民,看到20名紅軍戰士在敵機轟炸下光榮犧牲,心中充滿了為烈士報仇的憤怒和為自己求解放的強烈願望,積極報名參加了紅軍。西中村的鄧興義、鄧正仁、吳老四,盲田村的鄧興開,新興
村的劉老四,木井村的陳松青,深圳的羅玉等都跟著紅軍走了。洞口街道的鄒玉和、王順生兩位縫紉師傅,應邀到花園給紅軍做軍裝,他們被紅軍精神深深感動,毅然跟隨紅軍走上了長征路。
據解放後全縣初步統計,當年跟隨紅軍的有20多人。他們為革命作出了貢獻。其中有壯誌未酬而犧牲在長征路上的革命先烈,有在抗日前線流盡最後壹滴血的民族英雄,有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民群眾,如石江鎮的王振貴,當年30歲,後參加紅軍、第六軍團保衛局,17年的南征北戰的軍旅生涯中,榮獲 "人民功臣"、"解放華北"、"解放大西北 "紀念章各壹枚,1952年轉業到新疆工作、1965年離休,1966年1月回洞口老家定居,撰寫了《夜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六十年春秋談往事》等革命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