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重在源頭,即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所以完善垃圾分類前端處理,主要是針對垃圾分類的主力軍進行垃圾分類的習慣養成。各社區可通過成立工作小組、開展基礎調研、確定轄區工作方案、落實宣傳培訓、配置分類設備、廣泛宣傳告知、落實值守指導、定期分析評價、平穩引導過渡、建立長效機制等步驟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充分利用媒體資源,加入普及垃圾分類和可循環利用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媒體具有社會責任,作為政府也有能力利用各類媒體資源,包括電視、廣播、報刊資料等,有效地進行廣泛的宣傳和普及垃圾資源的再利用知識教育,如何進行垃圾分類的歸類知識的宣傳教育。很多市民至今尚對哪些是可燃燒垃圾、不可燃燒垃圾、廚余垃圾等的分類不能很好界定。
在中小學教育中,增加專門的垃圾分類、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內容。垃圾分類要從娃娃抓起,這是國外特別是日本的成功經驗之壹。
中小學教育中垃圾分類、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知識是解決垃圾分類和資源利用的根本環節。據了解,日本小學的環境教育,就是從垃圾分類做起的。
這些學生回到家和在社會上也是很好的普及宣傳員和監督員,將對家庭及周圍人員進行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的知識教育,使得整個社會逐漸形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其它配套與輔助措施。除了上述具體措施外,其它國際上很好的經驗都可以借鑒。例如,1)分步實施逐漸完善推廣,先行贈送分色垃圾袋(如,綠色為可循環垃圾),袋子上印制類型標誌;2)對電池類的重點監管,繼續普及“綠色賬戶”回收網店,市民可以定點、定時將家中廢棄的電池、玻璃瓶、飲料紙包裝、過期藥品等可回收垃圾用以兌換積分,換取相應小禮品;3)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與監督機制,確保垃圾分類回收的逐步推廣和加快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