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黃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但是必須是剛剛燒開的水,這樣才能夠泡出藥味來,但是最多只能分析出十分之壹中的三四分的藥效來,有點浪費藥才,建議還是應該優先煎服效果更好。
黃芪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既能利水,又能解毒生肌。何謂益氣?任何中藥都認為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可以用黃芪。平時身體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表現。而貧血,往往是氣血不足的表現。有上述癥狀的人,冬天吃點黃芪會有好處。當然,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黃芪泡水喝的功效
如果是因為體質虛弱,或者是上了年紀的人,下肢常常會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體質,也可以經常服用黃芪。患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經常出現水腫,中醫治療上,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所謂解毒生肌,即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治不愈的膿腫化膿生肌。
看到這裏相信大家對黃芪泡水喝的功效有了壹定的了解,所以在選擇黃芪的時候,都可以放心的選擇,它對人體各方面的傷害都不會太大,但是要註意的是,在選擇它的時候,也要適量,不能過量使用,否則會引發人體出現其他問題。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肺、脾、肝、腎經。
1.表虛自汗:多用於表虛自汗。若表氣不固,而發汗者,用黃芪配白術、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亦可配浮小麥、麻黃根。
2、陰虛盜汗:可配生地、麥冬等滋陰藥。
3、急性腎炎水腫:用於陽氣不足所致的虛證水腫,常與防己、茯苓、白術等配伍,如防己黃芪湯。
4、慢性腎炎水腫、脾腎兩虛:常與人參、白術、茯苓等同用。
5、陽氣虛弱:用於瘡瘍久不突破而內陷,有促進潰爛和局限的作用。癰疽久不透頭,常與穿心蓮、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爛: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的作用,常與銀花、皂角刺、地丁等同用。清膿,用黨參、肉桂等同理。
7、肺氣虛:咳嗽日久,氣短乏力,痰雍於肺不能咯出。常伴紫菀、冬蟲夏草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藏痰,故建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故尤善治氣虛。
8、氣虛體弱:體倦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下垂。養氣健脾,常配黨參、白術等。益氣升陽而舉陷,常配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
黃芪有哪些吃法?
服用黃芪,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個人體質服用適量的黃芪,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服。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服,對氣血虛弱者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將煎好後的湯液加炒米或煮粥,就成了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有的人還喜歡烤肉,烤雞、烤鴨時放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有什麽副作用?
黃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迅速出現上火癥狀,如面紅耳赤、燒心、睡眠不好或失眠、咽喉腫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
腎虛也要慎用黃芪,腎病屬陰虛濕熱證,熱毒熾盛者用黃芪壹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因為黃芪味甘、性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患者服用易滯邪,使病情加重。如果非要服用黃芪,壹定要註意搭配使用。
黃芪的配伍禁忌
在使用黃芪的過程中,如果配伍不準確很可能會影響其本身的效用,使其藥效大打折扣。下面介紹壹些黃芪的禁忌:禁與龜甲、白鮮皮同用,在疾病的保養中也要註意骨蒸、癆熱及飽食者應禁用,以免影響身體健康保健。
1、《本草綱目》:惡鱉甲。
2、徐誌才《藥性論》:惡鱉甲,白鮮皮。
3、《醫學入門本草》:蒼黑氣盛者禁用
4、《本草綱目》:防誇父,畏五靈脂、防風。
5、《本草綱目拾遺》:治藜蘆、畏五靈脂、防風。本草新編》:骨蒸、癆熱、中滿者忌用。
6、"藥物":若有余氣、表邪、耦實、三焦火旺者,宜斷忌之。至於手足中風,痰壅氣閉,總不可加。
7、《本草經疏》:功能實表、表邪者忌用;能助氣、行氣者忌用;能塞、補胸膈氣閉問缺、胃腸氣滯者忌用;能補陽氣、陽虛陰盛者忌用;上焦有熱、下焦虛寒者忌用;病人生氣、肝氣不和者忌服;痘瘡血熱者甚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