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了解毒品,但我認為“毒品介紹”很少。新黨換屆,就得忙。先買藥,再找藥。”
至於魯迅先生提到的“名貴藥材介紹”,真是大開眼界。僅魯迅文章中提到的“奇藥引子”就有:“壹對蟋蟀”、“霜打三年的甘蔗”、“地上十棵樹”等等。
魯迅是個孝子,所以即使名醫提的藥導致他聞所未聞,他也會想辦法去找。這些藥物引文極難找到。光是找《十平樹》就讓魯迅苦苦掙紮。
在《父親的病》中,魯迅對“平地十樹”的尋找有詳細的描述。壹開始因為不知道這是什麽藥,只好四處打聽。但他問了藥店、鄉下人、賣草藥的、老人、學者、木匠等等,他們都搖了搖頭。
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時候,魯迅想起了壹位遠房叔祖,他愛種花種樹。跑去壹問,叔公真的知道。原來,這“平地十樹”指的是山中壹棵樹下所生的小樹,能結出珊瑚小珠般的紅色種子,俗稱“老福大”。
魯迅沒有細說為父求醫的具體過程,但不難想象後世為此付出的努力。“藥引”還是那麽麻煩,特效藥更是如此。魯迅在《父親的病》中寫道,他在尋找壹種藥丸,叫做“打鼓丸”。
唉,即使魯迅先生找到了這些千奇百怪的“引子”和藥物讓父親服用,父親的病也絲毫沒有好轉。此時,魯迅終於對“三年霜打甘蔗”之流失去了信心,對購藥也不再那麽熱情。
魯迅的二哥周作人認為,名醫開出這些奇怪的“藥引”的原因很明顯:人們找不到藥引,從而掩蓋了自己醫術不行的事實。
被折磨致死後,魯迅終於明白,這些所謂的“名醫”無非是各種想法,想從病人身上掙錢。
最讓魯迅哭笑不得的是,這些名醫看到自己的詭計被識破後,還會回來:
“我想,可以請人看壹看,但這有什麽不公平的...能治好病,不能治好命吧?自然,這可能是前世……”
魯迅和他的父親周伯宜理解這位名醫的話:這是讓他們為上帝祈禱!聽到這裏,魯迅和他的父親異口同聲地反應:沈思了壹會兒,搖了搖頭。
看到父親的病情壹天比壹天嚴重,壹直照顧他的魯迅先生極為苦惱。看到父親氣喘籲籲地說了很久,聽得很認真的魯迅心想:“我們快喘完氣吧!”
但魯迅畢竟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所以想了想,心裏特別難受。在《父親的病》中,他曾說:
“我立刻覺得這個念頭不應該,就是我犯了罪;但同時我又覺得這個想法真的很有道理。我非常愛我的父親。即使是現在,我還是這麽認為。”
1896年,魯迅15歲時,年僅35歲的周伯宜終於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周伯宜去世的那天早上,住在壹扇門裏的衍太太進來了。這個精通禮儀的女人對魯迅說:“妳不應該到處等……”
於是,在衍太太的指導下,魯迅為病危的父親換了衣服;把紙錠和壹種“高王經典”燒成灰,用紙包好,攥在拳頭裏...
今天,世人都知道,人在死前應該盡可能平靜,以減少臨終者的痛苦。但年輕的魯迅,因為不懂這些,就在衍太太的指導下不停地“折騰”父親。
在父親彌留之際,衍太太為了把父親從死神手裏搶回來,強迫魯迅“喚魂”。魯迅得意忘形,只好聽衍太太喊“爸爸,爸爸”。
在衍太太不斷催促魯迅大聲呼喊後,魯迅看到父親平靜的臉突然變得緊張起來。他的眼睛微微睜開,好像有些疼痛。當衍太太看到這壹幕時,她並不覺得自己給垂死的人帶來了痛苦。她不停地催促魯迅:“喊!打電話!大聲,大聲!”
魯迅於是繼續大叫:“爸爸!父親!”
這時,魯迅看到了父親臉上更多的痛苦。他用盡最後壹絲力氣低聲地道:“妳嚷嚷什麽?不要大喊大叫...不……”
周伯宜聽了魯迅的喊聲倒吸壹口冷氣。他看起來很悲傷。直到過了壹會兒,周伯宜才終於恢復了他原來的平靜。但魯迅直到徹底死去,還在大聲地喊著“爸爸,爸爸”。
少年時,魯迅認為“真的是因為聲音不夠大,父親才走的”。在日本留學,系統學醫後,他意識到自己那天的大喊大叫是在給父親增加痛苦。在《父親的病》壹文的最後壹句,他用近乎懺悔的口吻寫道:
“我仍然聽到當時我自己的聲音。每次聽到都覺得這是我對父親最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