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紅外線、激光和射線在哪些方面有本質區別?哪些可用於醫療目的?哪些可用於民用目的?哪些可用於軍事?

紅外線、激光和射線在哪些方面有本質區別?哪些可用於醫療目的?哪些可用於民用目的?哪些可用於軍事?

在波長從 760nm 到 400μm 的電磁波光譜中,紅外線被稱為紅外線,是壹種不可見光。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15 ℃)的物質都能產生紅外線。現代物理學稱之為熱射線。醫用紅外線可分為兩類:近紅外和遠紅外。

1基本概念

太陽光譜

紅外線是太陽光中許多看不見的光線之壹,由英國科學家赫歇爾於1800年發現,又稱紅外熱輻射,他將太陽光用三棱鏡分解,在各種不同顏色的色帶位置上放置溫度計,試圖測量各種顏色光線的加熱效果。結果發現,位於紅光外側的溫度計升溫最快。因此,人們得出結論:在太陽光譜中,紅光的外側壹定有不可見的光線,這種光線被稱為紅外線。它也可以用作傳輸介質。太陽光譜中紅外線的波長大於可見光,為 0.75 至 1 000 μm。紅外線可分為三部分,即近紅外,波長在(0.75-1)-(2.5-3)μm 之間;中紅外,波長在(2.5-3)-(25-40)μm 之間;遠紅外,波長在(25-40)-l000 μm 之間。

紅外線是介於微波和可見光之間的壹種電磁波,波長在 760 納米到 1 毫米之間,是壹種非可見光,波長比紅光長。覆蓋了物體在室溫下發出的熱輻射波段。穿透雲層的能力比可見光更強。在通信、探測、醫療和軍事應用中用途廣泛。俗稱紅外線。

真正的紅外夜視儀是光電倍增管成像,與望遠鏡的原理完全不同,白天不能使用,價格昂貴,需要電源才能工作。

近紅外或稱短波紅外線,波長 0.76~1.5 微米,穿透人體組織較深,約 5~10 毫米;遠紅外或稱長波紅外線,波長 1.5~400 微米,大多被皮膚表層吸收,穿透組織的深度小於 2 毫米。

紅外大氣窗口

近紅外 (Near Infra-red, NIR)| 700~ 2,000nm | 0.7~2 MICRON

Middle Infra-red | (Middle Infra-red, MIR)| 3,000~ 5,000nm | 3~5 MICRON

Far Infrared | (Middle Infra-red, MIR)| 3、3,000~ 5,000nm | 3~5 MICRON

Far Infra-red | (Far Infra-red, FIR) | 8,000~14,000nm | 8~14 MICRON

2 物理特性

1.熱效應

2.穿透雲層能力強

3波長的發現

公元 1666 年牛頓發現了光的光譜,測得 3,900 ? ~ 7,600 ?(400nm ~ 700nm)是可見光的波長。1800 年 4 月 24 日,英國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的威廉-赫歇爾(William Herschel)發表了太陽光的可見光譜中除了紅光外還有壹種不可見光譜的延伸,具有熱效應。他所用的方法非常簡單,用溫度計測量經過棱鏡分光後的各色光的溫度,從紫光到紅光,發現溫度逐漸升高,但當溫度計放在紅光之外的部分時,溫度仍繼續升高,由此斷定有紅外線存在。對紫外線部分也做了同樣的試驗,但溫度並沒有上升。紫外線是由裏特爾於 1801 年用氯化銀作為感光劑發現的。底片能感應到的近紅外線波長是肉眼可見光波長的兩倍。底片可記錄的波長上限是 13500 埃,如果加上其他特殊設備,可高達 20000 埃,再高就必須用物理儀器檢測了。

4特性測試

紅外線波長較長,(無線電、微波、紅外線、可見光。波長由長到短依次排列),給人的感覺是熱,產生的效果是熱效應,那麽紅外線在穿透的過程中穿透到達的範圍是在什麽水平呢?如果紅外線能夠穿透到原子、分子內部,那麽就會引起原子、分子膨脹而導致原子、分子解體。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事實上呢?紅外線的頻率低,能量不足,達不到原子、分子解體的效果。因此,紅外線只能穿透原子分子的間隙,而不能穿透到原子、分子中去,由於紅外線只能穿透到原子、分子的間隙,就會使原子、分子振動加速、間隔加大,也就是、增加熱運動的能量從宏觀上看,物質在熔化、在沸騰、在汽化,但物質的本質(原子、分子本身)並沒有發生變化,這就是紅外線的熱效應。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紅外線的這種激發機理來燒烤食物,使有機高分子變性,卻不能利用紅外線產生光電效應,更不能使原子核內部發生變化。

同樣,我們也不能用無線電波來燒烤食物,無線電波的波長太長,根本無法穿透有機聚合物之間的縫隙,更無法使其變性,從而達到烹飪食物的目的。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波長越短,頻率越高,電波穿透的能量就越大,達到的範圍就越大;波長越長,頻率越低,電波穿透的能量就越小,達到的範圍就越小。

5、遠紅外線

遠紅外線的發現 公元1800年,德國科學家 "赫歇爾 "發現,太陽發出的紅外線在眼睛周圍外側是看不到的

遠紅外線

光源中,波長為5.6-1000UM的 "遠紅外線",經過這種光源的照射,對生物體會產生輻射、穿透、吸收、**。輻射、穿透、吸收、**** 震動作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研究報告指出,在紅外線中,對人體有幫助的是4-14微米的遠紅外線,可以穿透人體內部15cm,從內部產生熱量,從作用上促進人體微血管的擴張,使血液循環順暢,達到新陳代謝的目的,從而增加機體的免疫力和治愈率。不過,根據黑體輻射理論,壹般材料要產生足夠強度的遠紅外線,並不容易,通常必須借助特殊材料進行能量轉換,將其吸收的熱量通過內部分子的振動再發出波長較長的遠紅外線出來。

6輻射源區

白熾發光區

白熾範圍又稱 "光化學反應區",由白熾物體產生的射線,從可見光域到紅外域。例如燈泡(鎢絲燈)和太陽。

熱物體輻射區域

熱物體範圍,由非熾熱物體(如電熨鬥和其他電熱器等)產生的熱射線,平均溫度約為 400 攝氏度。

熱傳導區

熱量範圍,由沸騰的熱水或熱蒸汽管道產生的熱射線。平均溫度低於 200 攝氏度。這壹區域也被稱為 "非actinic "區。

溫熱區

溫熱區,由人體、動物或地熱產生的熱射線,平均溫度約為 40℃左右。站在照相和攝影技術的角度看感光特性:光波的能量和感光材料的靈敏度是造成感光的最重要因素。波長越長,能量越弱,即紅外線的能量低於可見光,甚至低於紫外線。但高能量波必須面對的另壹個問題是:能量越高穿透力越強,不能形成反射波,這樣感光材料要捕捉圖像,如 X 光,就必須在被攝物體的背面才能拍攝到圖像。因此,攝影不得不向波長更長的方向發展,即光譜的 "近紅外 "部分。以成像為目標的近紅外攝影,隨著化學和電子技術的進步,演變出以下三個方向:

1.近紅外膠片:以波長700nm~900nm的近紅外為主要感光範圍,利用乳劑中加入的特殊染料產生光化學反應,使光在此波域內的變化轉化為化學變化,形成影像。

2.近紅外電子感光材料:近紅外波長在700nm到2000nm之間,是主要的感光範圍,利用矽基化合物晶體產生光電反應形成電子圖像。

3.中紅外和遠紅外熱成像傳感器材料:主要感應波長為 3,000nm 至 14,000nm 的中遠紅外波段,利用特殊傳感器和冷卻技術形成電子圖像。

7治療效果

原理

紅外線照射到人體表面後,壹部分被反射,另壹部分被皮膚吸收。皮膚對紅外線的反射程度與色素沈著情況有關。當波長為 0.9 微米的紅外線照射時,未色素沈著的皮膚會反射約 60% 的能量;而色素沈著的皮膚則會反射約 40% 的能量。長波紅外線(波長 1.5 微米或以上)照射後,絕大部分被皮膚表層組織反射和吸收,穿透皮膚的深度僅為 0.05 ~ 2 毫米,因而只能作用於皮膚表層組織;短波紅外線(波長 1.5微米以下)以及近紅外部分的紅光進入組織最深,穿透深度可達10毫米,可直接作用於皮膚血管;紅外光穿透組織最深可達10毫米,可直接作用於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等皮下組織。

在紅外線區域中,對人體最有益的是波段4到14範圍內的這個波段,這在醫學界統稱為 "生育光",因為紅外線波長對生命的生長有這促進作用,紅外線對活化細胞組織、血液循環有很好的作用,對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人體體質,還有紅外線的作用。這種紅外線對活化細胞組織、血液循環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加強人體新陳代謝。[1]

紅外線紅斑

當足夠強度的紅外線照射皮膚時,會出現紅斑,停止照射後紅斑很快消失。當大劑量的紅外線多次照射皮膚時,可產生棕色大理石樣色素沈著,這與熱效應強化血管壁基底細胞層黑色素細胞色素形成有關。

治療作用

紅外線治療作用的基礎是溫熱效應。在紅外線照射下,組織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血流加快,物質代謝增強,組織細胞的活力和再生能力提高。紅外線治療慢性炎癥時,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加細胞的吞噬功能,消除腫脹,促進炎癥消散。紅外線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具有鎮痛、緩解橫紋肌和平滑肌痙攣以及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的作用。在治療慢性感染傷口和慢性潰瘍時,能改善組織營養,消除肉芽腫水腫,促進肉芽生長,加速傷口愈合。紅外線照射具有減少燒傷傷口滲出的作用。紅外線還常用於治療扭傷和挫傷,促進組織腫脹和血腫消散,減少術後粘連,促進瘢痕軟化,減少瘢痕攣縮。

紅外線對血液的作用

由於紅外線能深入人體皮下組織,所以利用紅外線的光反應,使皮下深層皮膚溫度升高,微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復活酶,加強血液和細胞組織的新陳代謝,對細胞恢復青春有很大的幫助,並能改善貧血。調節血壓: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壹般是由於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腎臟等部位的小動脈收縮、狹窄引起的。遠紅外線可擴張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貧血。遠紅外線擴張微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能使高血壓降低,還能改善低血壓癥狀。

紅外線對關節的作用

紅外線能深入肌肉和關節,溫暖身體內部,放松肌肉,帶動微血管網中氧氣和營養物質的交換,同時還能消除機體的疲勞和乳酸等衰老廢物,消除內部腫脹,緩解酸痛的效果極佳。

紅外線對自律神經的作用

自律神經主要是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人長時間處於焦慮狀態,自律神經持續處於緊張狀態,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和乏力、四肢冰冷等癥狀。紅外線可以調節自律神經,使之保持最佳狀態,上述癥狀均可得到改善或消除。

紅外線對皮膚的保養和美容作用

紅外線照射人體產生的****ming 吸收,能引起疲勞和衰老的物質,如乳酸、遊離脂肪酸、膽固醇、多余的皮下脂肪等,加入毛囊口和激活皮下脂肪,不通過腎臟,直接從皮膚代謝出來。因此,它能使皮膚變得光滑細嫩。遠紅外線的理療作用能使人體熱能增加,細胞活化,從而促進脂肪組織的新陳代謝,燃燒分解,把多余的脂肪消耗掉,進而有效減肥。

紅外線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遠紅外線照射的全面性和深透性,是對遍布全身和體外的微循環系統進行理療的必由之路。微循環通暢後,心臟收縮壓力減小,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充足,身體自然輕盈健康。強化肝臟功能: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化工廠,是血液的凈化器。遠紅外線輻射引起的熱效應深入體內,能活化細胞,提高組織再生能力,促進細胞生長,強化肝功能,提高肝臟解毒、排毒能力,使內環境保持良好狀態,可以說是預防疾病的最佳策略。[2]

紅外線對眼睛的作用

由於眼睛中含有較多的液體,對紅外線的吸收能力較強,因而壹定強度的紅外線直接照射眼睛會引起白內障。白內障的產生與短波紅外線的作用有關,波長大於1.5微米的紅外線不會引起白內障。

光浴對人體的作用

光浴的作用因素有紅外線、可見光和熱空氣。光浴能使較大面積,甚至全身出汗,從而減輕腎臟的負擔,並能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有利於腎功能的恢復。光浴作用可使血紅蛋白、紅細胞、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增加,輕度核左移;增強免疫力。局部光浴可改善神經和肌肉的血液供應和營養狀況,從而促進其功能恢復正常。全身光浴可明顯影響體內代謝過程,增加全身熱調節負擔;對植物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也有壹定的作用。

設備和治療方法

紅外線光源

1.紅外線輻射器

將電阻絲纏繞在陶瓷棒上,電阻絲通電後產生熱量,使電阻絲外罩的碳棒溫度升高(壹般不超過500攝氏度),發射長波紅外線為主。

紅外線輻射治療儀

紅外線輻射器有立式和便攜式兩種。立式紅外線輻射器功率可達600~1000瓦或更高。

近年來,我國壹些地區制成了醫用遠紅外輻射器,例如以高矽氧為成分,制成的遠紅外輻射器。

2.白熾燈

在醫療上各種不同功率的白熾燈泡被廣泛用作紅外光源。燈泡內的鎢絲通電後溫度可達 2000 ~ 2500 ℃。

用於光療的白熾燈有以下幾種形式:

立式白熾燈:用功率為250~1000W的白熾燈泡,在反光罩之間安裝壹個金屬網,起保護作用。立式白熾燈,通常稱為太陽燈。

便攜式白熾燈:用功率較小(多為200W以下)的白熾燈泡,安裝在壹個小反光罩內,反光罩固定在壹個小支架上。

3.光浴裝置

可分為局部照射和全身照射兩種。根據光浴箱的大小不同,在箱內安裝40~60W燈泡6~30只。光浴箱為半圓形,箱內固定燈泡部分可加壹小塊金屬反光板。全身光浴箱上應附有溫度計,以便觀察箱內溫度,隨時調整。

紅外線治療方法

1.患者取適當體位,裸露照射部位。

2.檢查照射部位的溫熱感是否正常。

3.將燈管移至照射部位上方或側方,距離壹般如下:

功率500W以上,燈距應在50-60cm以上;功率250-300W,燈距30-40cm;功率200W以下,燈距20cm左右。

4.局部或全身光浴時,光浴箱兩端需用布片遮蓋。接通電源3~5分鐘後,應詢問患者溫度是否適宜,光浴箱內溫度應保持在40~50攝氏度。

5.每次照射15~30分鐘,每日1~2次,15~20次為壹個療程。

6、治療結束後,應擦幹照射部位的汗液,在室內休息10~15分鐘後再外出。

[附] 註意事項

(1)治療過程中患者不要移動體位,以防燙傷。

(2)照射過程中如感到過熱、心慌、頭暈等反應,應立即告知工作人員。

(3)當照射部位接近眼睛或光線能照射到眼睛時,應用紗布遮住眼睛。

(4)患處有溫熱感障礙或照射新鮮瘢痕處、植入性皮膚部位時,應小劑量照射,並密切觀察局部反應,以免灼傷。

(5)血液循環障礙的部位,毛細血管或血管擴張較明顯的部位壹般不用紅外線照射。

照射方式和照射劑量的選擇

1.不同照射模式的選擇

紅外線照射主要用於局部治療,在個別情況下,如小兒全身紫外線照射可結合應用紅外線照射做全身照射。局部照射如需熱效應較深,首選白熾燈(即太陽燈)。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可用局部光浴;治療多發性周圍神經炎可用全身光浴。

2.照射劑量

紅外線照射劑量的大小要根據病變的特點、部位、患者的年齡和機體的功能狀態來決定。紅外線照射時患者有舒適的溫熱感,皮膚可出現淡紅色均勻紅斑,如出現大理石樣紅斑則為過熱表現。皮膚溫度不宜超過 45℃,否則會引起燙傷。

主要適應癥和禁忌癥

(壹)適應癥

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慢性胃炎、慢性腸炎、根管炎、神經炎、多發性周圍神經炎、痙攣性癱瘓、弛緩性癱瘓、周圍神經外傷、軟組織外傷、慢性傷口、凍傷、燒傷、褥瘡、慢性淋巴結炎。慢性靜脈炎、註射後硬化、術後粘連、瘢痕攣縮、產後缺乳、乳頭皸裂、外陰炎、慢性盆腔炎、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潰瘍等。

(2)禁忌癥

有出血傾向、高熱、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動脈硬化、閉塞性脈管炎等。

[附]處方舉例

(1)紅外線照射雙膝關節:燈距40厘米,時間30分鐘,每日1次,共7次。適應癥: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2)紅外線照射右側胸部(下半部):燈距50厘米,20分鐘,每天1次,8次。適應癥:右側幹性胸膜炎

(3)太陽燈照射腰骶部:燈距40厘米,20-30分鐘,每天1次,6次。適應癥:腰骶部神經根炎

(4)全身光浴:箱溫40~45℃,20~30分鐘,每日1次,8次。適應癥:多發性周圍神經炎

(5)左小腿局部光浴:20~30分鐘,每天1次,8次。適應癥:左側腓總神經外傷

8 汙染問題

近年來,紅外線在軍事、人造衛星以及工業、衛生、科研等方面的應用越來越多,因此出現了紅外線汙染問題。紅外線是壹種熱輻射,對人體可造成高溫傷害。較強的紅外線會對皮膚造成類似燒傷的傷害,最初是灼傷,然後造成灼傷。紅外線對眼睛的傷害有幾種不同的情況,波長為 7500 ~ 13000 ? 的紅外線對角膜的透過率較高,可造成視網膜眼底的損傷。特別是接近 11000 ? 的紅外線,可使眼球前方的介質(角膜結晶等)不受損害而直接造成眼底視網膜灼傷。波長 19000? 以上的紅外線幾乎完全被角膜吸收,造成角膜灼傷(混濁、白斑)。波長大於 14000 ? 的紅外線,大部分能量被角膜和眼內液吸收,不會透過虹膜。只有波長低於 13000 埃的紅外線才能穿透虹膜,造成虹膜損傷。人眼長期暴露在紅外線下可能會導致白內障。

紅外線可以人為制造,也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在焊接過程中也會產生,危害焊工的眼睛健康;壹般生物都會放射紅外線,體現在宏觀效果上就是熱度。

我們知道,產生熱的原因,是由物質粒子做無規則的運動。這種運動也會輻射出電磁波,而電磁波主要是紅外線。

1.的確,太陽光在夜間幾乎不存在,但地球上所有物質都會輻射紅外線,有的強烈,有的平靜。紅外線攝影是通過接收各種物質發出的紅外線,然後將其顯示出來,但它本身並不是通過發射紅外線來拍照的。

2.紅外透視和夜視是利用了紅外光的不同特性。夜視儀是因為人的肉眼看不到紅外線,而專門設計的照相機和夜視儀是專門接收紅外線的,所以就會出現我們感覺壹片漆黑,但照相機卻能拍到東西的情況,因為其實到處都是紅外線,對於紅外照相機和夜視儀來說就是壹片光明。

另壹方面,透明技術利用比可見光波長更長的紅外光穿過可見光無法穿過的織物(如棉混紡和尼龍),因此通過壹些選擇性過濾,就可以獲得這些織物背後的圖像。

9應用舉例

生活中的高溫殺菌、紅外夜視儀、監控設備、手機紅外端口、酒店房間門卡、汽車、電視遙控器、水槽紅外感應、酒店門前感應門

主動紅外夜視儀

具有成像清晰、制作簡單的特點,但它的致命弱點是紅外 探照燈發出的紅外光會被敵方的紅外探測裝置發現。20世紀60年代,美國首先研制出波動熱成像儀,它不發射紅外光,不易被敵方發現,並具有透過霧、雨等進行觀察的能力。

1982年4月至6月,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爆發了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4月13日深夜,英軍向阿根廷最大的防禦據點斯坦利港發起進攻。3000 名英軍埋設的雷區突然出現在阿根廷防線前。英軍的所有火炮和大炮都配備了紅外夜視儀,能夠在黑夜中清楚地發現阿根廷的目標。而阿拉伯人沒有夜視儀,無法發現英軍,只能被動挨打。在英軍火力的精確打擊下,阿拉伯人支持不住,英軍趁機發起沖鋒。天亮時,英軍已經占領了阿拉伯人防線上的幾個主要制高點,阿拉伯人完全處於英軍火力的控制之下。6 月 14 日晚 9 時,14000 名阿拉伯人不得不向英軍投降,英軍也得以在紅外夜視方面取得領先。英國人憑借紅外夜視儀贏得了這場以寡敵眾的戰鬥。

1991年海灣戰爭中,在沙塵滾滾、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裝備了先進紅外夜視設備的美國陸軍能夠先壹步發現伊拉克坦克,並開火射擊。而伊軍只有從美軍坦克開火的槍口上才能知曉前方的敵情。可見紅外夜視裝備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透視望遠鏡

就像 F717 在夜間,將夜視儀打開,加上濾光鏡,就能看得很透,但最怕全棉衣看不透。這本是壹個很實用的功能,然而用戶很快就意識到,這種紅外夜視鏡片功能不僅可以應用於夜視,還可以透過衣服窺視人的身體。這種夜視配件的制造商是 Yamada Denshi,該公司最初生產用於軍事和國防應用的透光攝像機。

紅外熱成像儀

起源:六十年代初,瑞典 AGA 公司研制成功第二代紅外成像設備,它在紅外視覺系統的基礎上增加了測溫功能,稱為紅外熱成像儀。

開始由於保密的原因,在發達國家還僅限於軍事方面,投入應用的熱成像設備可以在漆黑的夜晚或厚厚的幕雲中探測對方的目標,探測偽裝目標和高速運動的目標。由於國家資金的支持,研發費用的投入非常大,儀器的造價也很高。後來,考慮到工業化生產發展的實用性,結合工業紅外探測的特點,采取了壓縮儀器成本的辦法。降低生產成本,並根據民用要求,通過降低掃描速度提高圖像分辨率等措施逐步向民用領域發展。

60年代中期,AGA研制出第壹臺工業實時成像系統(THV),該系統采用液氮冷卻,110V電源電壓供電,重約35公斤,因此使用便攜性很差,經過幾代儀器的改進,1986年研制的紅外熱像儀已不需要液氮或高壓氣體,而采用熱電方式冷卻,可由電池供電;1988 年推出的全功能紅外熱像儀,集測溫、修改、分析、圖像采集、存儲於壹體,重量不到 7 千克,儀器的功能、精度和可靠性都有了顯著提高。

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FSI公司首次成功研制出由軍用技術(FPA)向民用和商品化發展的新型紅外熱像儀(CCD),是壹種焦平面陣列結構的凝聚圖像器件,技術功能更為先進,現場測溫時只需對準目標拍攝圖像,並將上述信息存儲在機內PC卡上,即完成全部操作,各種參數設置可返回室內軟件修改。設置好的各種參數可返回室內用軟件修改並分析數據,最後直接得出測試報告,由於技術的改進和結構的改變,取而代之的是復雜的機械掃描,儀器的重量已不足兩公斤,使用時像手持攝像機壹樣單手即可輕松操作。原理:紅外熱成像儀是根據所有高於絕對零度(-273.15℃)以上的物體都有紅外輻射的基本原理,利用目標和背景自身的紅外輻射差異來發現和識別目標的儀器。

特點:由於各種物體的紅外輻射強度不同,使人、動物、車輛、飛機等都能清晰地被觀察到,而且不受煙霧、樹木等障礙物的影響,白天黑夜都能工作。是目前人類掌握的最先進的夜視觀測設備。但由於價格特別昂貴,只能應用於軍事領域,但由於熱成像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電力、地下管線、消防醫療、救災、工業檢測等領域。這裏面蘊藏著巨大的市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紅外熱成像科學技術的進步,這項高科技在二三十年後將大規模應用於民用市場,為人類作出貢獻。

10項國家標準

與紅外光有關的現行國家標準

GB/T 4333.10-1990 矽鐵化學分析方法 碳的測定 紅外吸收法

GB/T 11261-2006 鋼鐵氧含量的測定 脈沖加熱惰性氣體熔煉法 紅外吸收法

GB/T 4702.14-1988 金屬鉻化學分析測定碳的紅外吸收法

GB/T 5059.7-1988 鉬鐵化學分析法測定碳的紅外吸收法

GB 4706.85-2008 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紫外線和紅外線輻射對皮膚的安全用具的特殊要求

GB/T 4699.6-2008 紅外吸收燃燒中和滴定法測定鉻鐵和矽鉻合金中硫的含量

GB/T 4701.10-2008 紅外吸收燃燒中和滴定法測定鈦鐵中硫的含量

GB/T 4699.4-2008 紅外吸收重量法測定鉻鐵和矽鉻合金中的碳含量

GB/T 5686.7-2008 紅外吸收燃燒中子法和滴定法測定錳鐵、錳矽合金、氮化錳鐵和金屬錳中的硫含量

GB/T 7731.12-2008 紅外吸收燃燒中子法和滴定法測定鎢鐵中的硫含量

GB/T 3654.6-2008 鈮鐵中硫含量的測定 用燃燒碘量法、次甲基藍光度法和紅外吸收法測定鈮鐵中的硫含量

GB/T 5686.5-2008 用紅外吸收法、氣體體積法、重量法和庫侖法測定錳鐵、錳矽合金、氮化錳鐵和金屬錳中的碳含量

GB/T 4702.16-2008 金屬鉻硫含量的測定 紅外吸收燃燒中和滴定法 燃燒中和滴定法

GB/T 5059.9-2008 鉬鐵硫含量的測定 紅外吸收燃燒碘量法

GB/T 8704.3-2009 釩鐵含硫量的測定 紅外吸收燃燒中和滴定法

GB/T 8704.1-2009 釩鐵含碳量的測定 紅外吸收氣體體積法

GB/T 8704.1-2009 釩鐵碳含量的測定 紅外吸收法和氣體體積法

GB/T 4701.8-2009 鈦鐵含碳量測定的紅外吸收法

GB/T 24224-2009 鉻礦含硫量測定的燃燒-中和滴定法、燃燒-碘酸鉀滴定法和燃燒-紅外吸收法

GB/T 23140-2009 紅外燈泡法

GB/T 24583.p>GB/T 24583.6-2009 測定釩氮合金中硫含量的紅外吸收法

GB/T 24583.4-2009 測定釩氮合金中碳含量的紅外吸收法

GB/T 24583.7-2009 測定釩氮合金中氧含量的紅外吸收法

GB/T 7731.10 1988 用紅外吸收法測定鎢鐵化學分析中的碳含量

GB/T 25930-2010 紅外氣體分析儀測試方法

GB/T 25929-2010 紅外氣體分析儀技術條件

GB/T 13193-1991 用非色散紅外吸收法測定水中總有機碳(TOC)

GB/T 24583.7-2009 釩氮合金氧含量

GB/T 7731.10-GB/T 7731.10 吸收法

GB/T 24583.

  • 上一篇:初高中化學實驗儀器及藥品
  • 下一篇:醫院年度考核表個人總結範文模板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