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5438+2月7日,全面精準防控“新國十條”的實施,狡猾的新冠肺炎經歷了短暫的摸索和摸索,已經有了海珠疫情基礎的廣州,終於在壹周左右的時間內大範圍傳播。人們開始發高燒,全身疼痛,發冷,劇烈咳嗽,痰中帶血絲。雖然我們與新冠肺炎分手三年了,但大多數人在感染初期仍然感到恐懼和不知所措,所以他們不得不求助於醫院和醫生。
也是羊城壹年中最冷的時候,所以以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急診科為代表的全市各大醫療機構的急救系統迎來了最繁忙、人手最不足、急救最困難的時候。
從120的2月中旬開始,市民普遍反映120打電話難,出車排長隊。眾所周知,當時廣州整個急診系統都處於超標準接診3次以上的繁忙時刻。“我從事急救工作這麽多年。真的是第壹次感覺廣州有這麽多超級老人。這波疫情導致壹些老年人出現了病毒樣肺炎的癥狀。”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輝告訴南都記者。而從事急救工作26年的病房護士長朱更是直言不諱。2022年65438+2月,是她從事急救工作多年來最黑暗的時刻。
現在,該市的監測系統發現,新冠肺炎的感染潮已經打破了墻壁,咄咄逼人,推動所有障礙,開始悄然平息。距離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兩公裏的天河城和賈政商圈再次擁擠起來。急救人員仍然不敢稍有放松,準備繼續戰鬥。
“專家預測的疫情結束將持續到春節後,全面放開後的海外優勢毒株仍虎視眈眈,現在遠未到放松的時候。”
65438+2月15
大量老年患者突然湧入急診科。
感染奧米克隆的年輕人壹般癥狀較輕,但這種菌株對老年人非常不友好,尤其是非常老的老年人。
讓劉輝印象深刻的是,65438+2月15這壹天,天空中依然飄著凜冽的冬雨。急診科壹下子擠進了幾十個白發蒼蒼的老人。“壹般都是90多歲,在家人的陪伴下,坐在輪椅上或者躺在床上,嘆氣,呼吸困難。每壹次呼吸都顯得艱難異常。”
奧米克隆對年輕人的攻擊主要集中在上呼吸道,不足以影響呼吸、氧氣和人的生命。但是,老年人口就不同了。查血氧飽和度的時候基本都是70以上80以上,離93以上的安全閾值還很遠。
然後通過急診CT做胸部平片掃描,要麽是典型的病毒樣肺炎,要麽就是單純的大白肺。治療藥物必須及時使用,但最關鍵的氧療需要及時使用。
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急診科有壹張***17觀察床,可以保證醫院30多人的急救。但這是按照常規流程設定的,新冠肺炎感染潮帶來的緊急沖擊顯然非同壹般。每個老人都需要氧氣,這就占用了壹套氧療設備。在每天300多個急診病例中,近100個需要吸氧。
設計容量為17床位的觀察區被醫用平板床和輪椅擠得水泄不通,連放垃圾的地方都很難找到。高峰時,觀察區擠滿了60位老人。還能動的老好人有意識地把位置往裏推。他們知道,這個時候,誰能騰出壹個人的救治空間,誰就多了壹份生命搶救成功的希望。
17床位給老人用固定供氧管,於是移動氧氣瓶和枕型氧氣袋就成了救命的“維生設備”。“這些老人和他們的家人也讓我們的醫護人員感動和擔心。它們在安靜地吸氧和失水。當壹位重病在觀察床或平板床上的老人不幸去世時,守候在床的老人會默默等待醫護人員迅速處理,然後毫無忌諱地躺在那張床上,平靜地接受醫生護士提供的治療。都是近百年來見慣了風雨的老人,對生死有著更超然的認識。”
那時,急診病房安靜而肅穆。很明顯,數百人擠在狹窄的空間裏。很明顯,大多數人仍然遭受著缺氧引起的各種不適,但病房裏很少聽到像唉這樣的嘆息。
在擁擠的空間裏拯救生命
集合全院力量,開始疏通急診科。
羊城感染潮正在上升,120的來電量早已突破100大關。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急診科只能在螺螄殼裏做道場。只有17張觀察床顯然是難以承受的,用平躺床擠壹擠就能預留50到60人的觀察區。每天都有200到300人湧向急診,最多的時候有近340人擠進急診,每天有多達50到60人要在急診搶救。
第壹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人手問題,急診科自己的外科和兒科醫療隊最先被調動起來。懷孕的護士劉琪瑤也帶著氧氣袋沖到了搶救的最前線。老主任江亞斌也第壹時間沖到最前線參與搶險會診,甚至親自參與救援行動。
全科室100多名醫生護士,除了壹名產科醫生,全部奔赴壹線。感染後就成了陽,堅持下來沒有癥狀。癥狀明顯,熬過發熱急性期,繼續工作。“這種傳染性減員對醫務人員來說是最無奈的。剛開始是壹兩個,後來是四六個。奧米克隆菌株的優越傳播,在擁擠的急診部更是囂張跋扈,肆無忌憚。”
該院急診科有劉慧、張蓉、周幼芬、周怡娟四名女醫生,均已通過考核。年輕護士吳尚希壹直在急診科,沒有休息過壹天。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可以在沒有楊的情況下進入“決賽”。事實是,這個小夥子早就是楊了,他有發熱、頭暈等多種癥狀。65438年2月28日,科室最忙的時候,老護士陳壹德上夜班前找到護士長朱,報告她開始發燒,抗原陽性。“我以為他要請假,但他說他剛吃了退燒藥,能走能動。我是男生,能扛過去,能堅持到這個夜班。”
急診醫生護士用肉體構築的治療屏障,仍在被壹波又壹波的急診大潮敲打著。劉輝告訴南都記者,“我印象最深的是2月26日,65438,上午完成了21例緊急救援,轉運了18人,分流了醫院。中午時分,20多位老人突然湧進來,都需要輸氧甚至呼吸機支持。”
在場地、床位、呼吸機緊張的時候,壹位老人也發生了心源性猝死。真的沒地方了。觀察區的病人自發地相互靠近,騰出了不到兩平方米的空間。周幼芬醫生跪在地上為老人進行心臟按壓和各種藥物輸液治療。
死亡這個無法回避的話題
老主任承擔了死亡報告的工作。
新冠肺炎病毒主要感染呼吸系統。當呼吸系統受累後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時,攜氧血液灌註全身各器官的能力大大降低。那麽哪裏的器官供血供氧不夠,哪個器官就開始衰竭,這是有生命危險的。
當每天有幾萬有急診需求的患者通過120乘車沖進急診科時,分母接近無窮大,這就把甚至更低的死亡概率變成了冰冷的死亡數據和遺體。
暨南大學附屬第壹醫院急診科也是如此,醫生護士竭盡全力搶救生命卻失敗。來不及擦掉額頭的汗水,來不及感到無助和尷尬。我脫下醫用手套,重重的按在洗消瓶上,以示憤恨。換壹副手套,奔向下壹個重疾。
都說沒有過不去的冬天,但這些因嚴重呼吸窘迫、全身多器官衰竭而去世的老人的生命,卻在這個冬天畫上了句號。
急診科老主任江亞斌、副主任劉輝,每次搶救室有重病人,都會親自參與現場指揮搶救。在現代醫學科技失靈的時候,行醫多年、見慣生死的江亞斌,毫無差錯地接手了殯葬系統的繁雜工作,讓壹線醫生護士全力救治病人。“每次通過系統申報,熟練師傅都要壹個多小時。”老主任對每個死者的信息、病情、死因都非常清楚,每壹次搶救過程他都在場。他只能鐵青著臉默默輸入每壹個死者的最後文字信息,完成歸檔發送。
沒有壹個春天不會到來。
急潮退去,曙光已在前方。
所有病人都擠在人員、搶救設備、資源、空間有限的急診科,肯定不利於挽救生命。必須動員全院疏導分流。
醫院院長徐安定、黨委書記關思成在急診大潮來臨的第壹時間啟動了醫院的整體規劃。副院長鄭每天都到急診現場,成立了壹個對危重病人進行整體救治的小組。所有陽性和未陽性的臨床科室精英都開始支持急診科,保證急診科該收的都收,保證每壹個病人都能得到更好的治療。急診科的擴張也得到快速推進。對場地進行了改造,擴建了現有場地和移動板房,增加了診室和床位,呼吸機、吸痰機、輸液泵、監護儀等設備齊全。
其他臨床科室對急診潮的幫助效果也是立竿見影。在尹海燕主任的支持下,醫院中心ICU開通了急診到ICU的通道。只要ICU有空床,急診觀察區最危重的病人就會被轉移到更先進的生命支持單元ICU繼續治療。
再加上其他兄弟專科的跨學科治療,急診科壓力逐漸緩解。
觀察區老年人平均年齡在下降,現在大部分是六七十歲的老人。每天300多個緊急情況也在下降,來自120應急指揮系統的調度指令開始暢通。蔣亞斌主任很少坐在死亡申報系統前報告冰冷的數據。
這股猛烈的緊急浪潮正在慢慢退卻。
2023年6月65438+10月1日,廣州市衛健委宣布羊城新冠肺炎感染疫情已達高峰。鄰近的天河丁剛商圈和天河城商圈又熱鬧起來,人潮湧動。
2023年的春天近了!
采寫:南都記者王道斌通訊員張
視頻和攝影:南都記者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