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寫過論文。論文是我們深入研究某個問題的文章。那麽,妳理解過這篇論文嗎?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機械工程導論》的結論論文,僅供參考。讓我們看壹看。
機械工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是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同時,機械制造業也是各國國民經濟實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械工程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繁榮密切相關。
機械工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經濟騰飛。
機富則國富,機強則國強。
因此,機械工業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
關鍵詞:基礎產業,支柱產業,關鍵點,重要組成部分
機械工程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關系,承擔著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和生產工具的任務。
因此,機械工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相關工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平。
機械工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民族復興起著重要的作用。
其重要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機械工程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
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的起點,決定著國民經濟發展的規模和方向,為其他產業的發展提供各種不可缺少的中間產品、服務和生產資料。
機械工業屬於基礎工業中的“手段”行業,為國民經濟提供各種生產資料。
任何壹個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都取決於它所生產的產品在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
整個國民經濟可以看作是壹個從資源到產品和服務的巨大轉換器,而機械工業就是這個轉換器的源頭。因此,機械工業在經濟中具有基礎地位和作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機械工業的主要產品是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各種工業所必需的生產設備,而生產設備是國民經濟中各種工業的生產資料。這說明機械工業是基礎生產。
工業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性。
先進制造技術是壹個國家和民主繁榮的最根本基礎,因此發展先進制造技術是壹個國家目標、國家利益和社會利益。
為了提高工業質量,不可能不提高制造技術。
當前,國際經濟的競爭越來越依賴於技術的競爭,尤其是制造技術的較量。
制造業水平直接反映了壹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直接關系到傳統產業的改造、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科技的進步。
因此,只有生產技術跟上,我們的機械工業才能立足於世界,國民經濟才能跨越式發展。
二、機械工程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國民經濟中任何壹個行業的發展都必須依靠占國民經濟生產力60%以上的機械制造業的支撐。
美國人認為社會財富的來源是機械制造業,占68%。
現在的機械制造科學、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物科學四大支柱科學是相互依存的,但後三大科學必須依靠制造科學來形成產業,創造社會財富。
制造科學的發展也必須依賴於信息、材料和生物科學的發展。
因此,機械制造業是任何其他高新技術實現產業價值的最佳交匯點,如快速成型機、虛擬軸機床、智能結構與系統等。雖然已經遠遠超出了純機械的範疇,但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材料等多種技術於壹體的現代機械裝備體現了人文和個性化發展的內涵,它仍然離不開機械,沒有機械它們的價值就無法體現。
從美國來看,二戰以來,美國非常重視機械制造業的發展。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大學開設工業工程專業,培養機械制造系統人才,著眼於世界市場競爭,企圖占領國際制造業市場。
50年代初,麻省理工學院誕生第壹臺數控機床時,美國在機械制造業采取的主導政策是走數控和計算機群控,實現機械制造業占主導地位的中小批量生產自動化的道路,以提高生產效率。
然而實踐證明,這種策略是失敗的。在機械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德國和日本是贏家。
20世紀70年代,轉向借鑒德國和日本的經驗,通過成組技術使中小批量生產實現了生產系統的柔性化和自動化。
65438-097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撥款發展柔性制造系統的法案,並在80年代後期完成了高度柔性全自動小工的標準化,並推廣到中小企業。
但由於忽視了市場的多變性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在與德日的競爭中未能占上風,使得機械制造業每況愈下。曾經有人認為機械制造業已經成為“夕陽產業”。
通過10年的論證,從概念上實現了從柔性制造到敏捷制造的轉變,將宏觀的國際市場需求與具體的公司生產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人的因素,形成對市場的快速反應,提出了敏捷制造的新概念。
美國人對機械工業的重視和發展正凸顯出機械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重要性。
第三,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關鍵。
總的來說,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有兩層含義:壹是經濟增長由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增長向低投入高產出的效益增長轉變;二是改變傳統計劃經濟條件下“大而全、小而全”盲目重復建設的增長模式,向以分工合作為基礎的規模經濟和集約經濟模式發展。
無論是提高投入產出效率還是發展規模經濟,實現這些目標的壹個重要前提是先進高效的設備。
壹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標誌不在於生產什麽,而在於如何生產(這裏指的是先進的設備)。
決定壹個國家如何生產的根本因素當然是手段的先進程度和技術含量的高低。
因此,要把握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首先要振興機械工業,特別是為機械本身服務的基礎機械工業和基礎零部件工業。
20世紀下半葉,機械工業因其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而被稱為“夕陽工業”。然而,在20世紀,由於高科技的發展,機械工程發展迅速。
機械行業已經從早期的資源重度浪費時代,走向了快速清潔的綠色時代。
我國正處於產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加快高新技術創新,實現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的轉變意義重大。
從中國產業結構演變的階段來看,當中國產業結構“互補”任務基本完成,“升級”任務開始受到高度重視,國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進入關鍵時刻。在國民經濟出現“買方市場”的形勢下,在各行業都面臨折舊不斷增加、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升級、設備更新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以設備為主要產品的機械行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結構,首先要振興機械工業。
四、機械工業是各國國民經濟實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械制造業是國家經濟實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競爭力的主要標誌,是稅收的重要來源,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即使在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和高科技也是緊密結合的,仍然會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這壹點可以用相關數據證明。
美國68%的財富來自制造業,日本約49%的國民經濟總產值由制造業提供。
在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大約1/4的人口從事制造業,在非制造業部門,大約壹半的人的工作與制造業密切相關。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從2010的數據可以發現,當年中國的GDP由第壹產業占10.1%,第二產業占46.8%,其中工業占40.1%,第三產業占43.1%。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機械制造業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產值約占全部工業的30.13%。
所以,總的來說,機械制造業占GDP的比重是12.08%。
從中國機械工程的歷史來看,近百年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受到封建制度桎梏的嚴重阻礙。
到建國前夕,中國的機械制造業幾乎為零。
解放50多年來,中國的機械制造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技術難度很大的機械制造業,如汽車工業、航空航天工業等等。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機械制造業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和技術,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極大地提高了制造技術、產品質量和水平以及經濟效益,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還有中國機械工程的現狀:目前中國財政收入的壹半來自制造業,作為“中國經濟大廈的基石”實至名歸。
200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壹以上,占工業總產值的77.6%,上繳稅收占全國稅收總額的三分之壹以上,制成品出口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89.8%。
中國機械制造業增加值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結論:機械的積累是國家生產率增長的主要決定因素,機械工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有關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離不開機械工程,同時機械工業水平也會因為經濟發展而提高。
因此,機械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
1、羅振碧等敏捷制造——20世紀制造企業戰略機械工程學報21994。
2.周祖德振興制造業刻不容緩。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新聞1998。
3.易機械工業的支柱地位和作用安徽科技1997
4、李明德美國科技政策、組織與管理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