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牛頓的故事
牛頓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牛頓小時候喜歡動物。有壹次,他的朋友送給他壹只狗和壹只貓。牛頓很高興收到禮物,並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新朋友。為了方便狗和貓進出房間,牛頓在門邊挖了兩個洞,壹大壹小。有人問他妳為什麽挖兩個洞,牛頓回答說:“狗能穿過貓洞嗎?”
牛頓的童年很不幸,他的父親在他出生前三個月就去世了。兩歲時,母親改嫁到鄰村。牛頓不得不和他的祖母住在壹起。他從不亂花錢。他唯壹的愛好就是做壹些小工藝品,攢零花錢,買鋸子、錘子之類的工具,放學後躲在屋裏。
牛頓學習時非常專心。有壹次煮雞蛋,心裏想著數學公式,誤把手表當雞蛋扔進了鍋裏。還有壹次,從早上開始算壹道題,忘了吃午飯。當他覺得餓的時候,已經是黃昏了。他走出書房,壹陣微風讓他感到異常清新。突然想到:我是不是不吃了?如何走進庭院!於是他立刻轉身,再次走進了書房。當他看到草稿攤在桌子上時,他忘了吃飯,立即緊張地趴在桌子上計算起來。
二、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是世界聞名的發明家。小時候因為家裏窮,只上過三個月學,十壹二歲就開始賣報。他熱愛科學,經常攢錢購買科學書籍、報紙和化學品。他用於實驗的儀器是從垃圾中揀出的瓶瓶罐罐。
愛迪生12歲的時候,在火車上賣報紙。火車上有專門的車廂供乘客吸煙,列車員同意他在那裏占壹個角落。他把化學品和瓶瓶罐罐搬到那裏,賣完報紙後,他做了各種有趣的實驗。
有壹次,火車行駛中,壹瓶白磷被突然的震動撞倒。磷壹接觸到空氣,就會燃燒起來。許多人來和愛迪生壹起滅火。指揮氣得把愛迪生的實驗全扔了出去,還狠狠地扇了他壹巴掌,把他的壹只耳朵打聾了。愛迪生研究科學的決心從未動搖過。他省吃儉用,又開始了他的化學實驗。有壹次,硫酸燒傷了他的衣服;還有壹次,硝酸差點弄瞎了他的眼睛。他沒有被危險嚇倒,仍然頑強地做著實驗。
愛迪生做了許多實驗來尋找壹種價格低廉、壽命長的燈絲。他經常在實驗室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累得躺在實驗臺上睡壹會兒。他不懈努力,終於找到了合適的燈絲,發明了電燈。後來,愛迪生發明了電影和留聲機...他壹生有65438+項發明。
第三,居裏夫人的故事
居裏夫人是法國出生的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壹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瑪麗從小就壹直非常努力地學習。她有強烈的學習興趣和特殊的愛好。她從不輕易錯過任何學習機會,處處表現出頑強的進取精神。從小學開始,她每科都是第壹。15歲,以獲得壹枚金牌的優異成績中學畢業。她的父親早前曾在聖彼得堡大學學習物理,父親對科學知識的渴求和強烈的進取精神也深深影響了小瑪麗。她從小就喜歡父親實驗室裏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這使她充滿了幻想。她渴望探索科學世界。但她當時的家庭不允許她上大學。19歲開始長期做家教,同時自學各種課程,為以後的學習做準備。就這樣,直到24歲,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懷著強烈的求知欲,她認真地聽每壹堂課。刻苦的學習讓她越來越差,但學習成績卻壹直名列前茅,不僅讓同學們羨慕,也讓教授們大吃壹驚。入學兩年後,她滿懷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考生中名列第壹。第二年,她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獲得了數學學士學位。
第四,達爾文的故事
達爾文年輕的時候,有壹次和媽媽去花園給小樹培土。他媽媽說:“土是寶,小樹只有用土才能生長。不要小看這片土壤,因為它長了草,養肥了牛羊,讓我們有奶喝,有肉吃;它種植小麥和棉花,因此我們可以有食物和衣服。土壤是如此珍貴。”
達爾文問:“媽媽,那塊土能長出小狗嗎?”
“不行啊!”媽媽笑著說:“小狗是狗媽媽生的,不是土裏長的。”
達爾文又問:“我是我媽生的,我媽是我奶奶生的對吧?”
“是啊!所有的人都是他媽媽生的。”
“最早的母親是誰生的?”
“是上帝!”
“那誰是神生的?”
媽媽無法回答。她對達爾文說:“孩子們,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謎。請像小樹壹樣長大。這些謎團等著妳去解開!”"
達爾文從小就喜歡花、樹、鳥、昆蟲和魚。放學後,他仍然對大自然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他騎馬、打獵、釣魚、收集礦物、捕捉昆蟲,並進入樹林觀察鳥類的習性。對達爾文來說,整個世界都是壹個大大的問號,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探索和思考。他經常壹邊觀察壹邊冥想,甚至忘記了危險。有壹次,達爾文走在壹座古老的城堡裏。像往常壹樣,他陷入了沈思。他走得很慢,心不在焉,突然踩空,從城垛上摔了下來。此時達爾文非常清醒,頭腦還在思考。
動詞 (verb的縮寫)焦耳的故事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熱愛物理。他經常自己做壹些關於電和熱的實驗。
有壹年假期,焦耳和他的兄弟去郊區旅行。聰明好學的焦耳即使在玩的時候也不忘做他的物理實驗。他找到壹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悄悄地躲在他身後。他用伏特電池給馬通電流,想試試動物被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受電擊後狂跳,差點踢到弟弟。
雖然危險已經出現,但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心情。他和他的兄弟把船劃到群山環繞的湖邊。焦耳想試試這裏的回聲有多大。他們把火槍裝滿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壹聲,壹條長長的火焰從槍口噴出,燒到了焦耳的眉毛,差點把弟弟嚇到湖裏。
此時,天空布滿了厚厚的雲層,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都要過很久才能聽到雷聲。發生了什麽事?焦耳沒有避雨,拖著弟弟爬上壹座小山,用懷表仔細記錄閃電和打雷的時間。開學後,焦耳幾乎恨不得把自己做過的實驗都告訴老師,向老師求教。老師對著好學好奇的焦耳笑了笑,耐心地向他解釋:“光的速度和和諧是不壹樣的。光速快,音速慢,所以人們總想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但實際上閃電和雷聲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恍然大悟。從那以後,他更加著迷於學習科學知識。通過不斷的學習和仔細的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的力學等效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了壹名優秀的科學家。
六、富蘭克林的故事
6月的壹天,1752,美國費城郊區,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在壹片寬闊的草地上,兩個人,壹個老人和壹個年輕人,正在興致勃勃地放風箏。突然,壹道閃電劃破了雲層,在天空中畫了壹個“Z”。然後雷聲大作,大雨傾盆而下。
老人喊道:“威廉,站在那邊的稻草屋裏,拉緊風箏線。”這時,閃電壹個接壹個地閃過,雷聲壹聲比壹聲高。突然威廉喊道:“爸爸,妳看!””老人朝兒子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原本光禿禿的繃緊的麻繩突然怒發沖冠,那些細小的纖維壹根根直直地豎了起來。他高興地大叫:“天來了!”壹邊叮囑兒子小心,壹邊用手慢慢靠近麻繩上連著的銅鑰匙。突然,他像被人推了壹把似的,倒在地上,全身麻木。沒有考慮到疼痛,他從地上爬起來,把自己帶來的萊頓瓶連接到青銅鑰匙上。這個萊頓瓶中有電,釋放出電火花。原來天電和地電是壹樣的!他和他的兒子把萊登瓶像珍寶壹樣帶回家。
奪取天空電力的人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富蘭克林不僅是壹位偉大的科學家,也是壹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獨立宣言》的創始人之壹,也是第壹位美國駐外大使。
風箏實驗後,富蘭克林寫了壹篇關於閃電和電的相似性的論文,闡述了閃電的本質,提出了制作避雷針保護建築物免受雷擊的想法。富蘭克林發明的避雷針風靡壹時,傳到了英國、法國、德國、歐洲和美洲。
七、諾貝爾的故事
諾貝爾的父親是壹位天才的發明家,致力於化學研究,尤其是炸藥。受父親的影響,諾貝爾從小就表現出頑強勇敢的性格。他經常和父親壹起去試驗炸藥。多年跟隨父親學習炸藥的經歷,也讓他的興趣迅速轉向應用化學。
1862年夏天,他開始研究硝化甘油。這是壹段充滿危險和犧牲的艱難旅程。死亡壹直伴隨著他。壹次爆炸實驗發生爆炸,實驗室被炸得無影無蹤。五名助手全部遇難,連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這場驚人的爆炸事故給了諾貝爾的父親非常沈重的打擊,不久後就去世了。他的鄰居出於恐懼,也向政府起訴了諾貝爾。從那以後,政府不允許諾貝爾在這座城市進行實驗。
但是諾貝爾不屈不撓。他把他的實驗室搬到郊區湖裏的壹艘船上繼續他的實驗。經過長期研究,他終於發現了壹種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質——雷酸汞。他用雷酸汞制成炸藥雷管,成功解決了炸藥爆轟問題。這是雷管的發明。這是諾貝爾科學道路上的重大突破。
諾貝爾壹生做出了許多發明,獲得了255項專利,其中包括129種炸藥。就在他彌留之際,他仍然癡迷於新炸藥的研究。
八、貝爾的故事
電話的發明者叫貝爾。他原本是蘇格蘭人,出生於1847。他在24歲時移居美國,並很快成為美國公民。從65438年到0873年,他是波士頓大學的語言生理學教授。有壹次,他試圖通過壹根電報線同時發送幾條信息。他的想法得到了妻子梅布爾·哈伯德和嶽父的支持。梅布爾是個聾子,曾經是貝爾的學生。她的父親很富有,慷慨地為女婿的科學實驗提供了必要的資金支持。
貝爾的許多朋友希望他學習電報。但是發明者不同意。他唯壹想做的事就是完成傳送人類聲音的工作。他首先試圖制作壹個“和諧的電報”——由壹根電線連接的帶電簧片組成的兩個豎琴的集合。在電線的另壹端,每個簧片都有壹個頻率相同的對應物。貝爾把兩個“豎琴”掛在壹個磁性薄膜上。這部電影是壹個模仿人耳的裝置。
壹天,貝爾的助手托馬斯·沃森撥弄著夾住的簧片,但貝爾聽到了隔壁房間電線上傳來的撥弦聲。他記下了事實,這導致了進壹步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貝爾遇到了許多困難。但是,他是壹個虛心好學的人,所以在向別人求教時,他得到了壹些著名科學家的指導和幫助,包括著名物理學家亥姆霍茲、約瑟夫·亨利和愛迪生。
3月1876日,3月10日,貝爾喊道:“華生先生,請過來!我有事找妳!”沃森在實驗室的助手聽到呼叫,發瘋似的跳出實驗室,跑到貝爾大喊的宿舍。他壹路高喊:“我聽見貝爾在叫我!我聽到貝爾在叫我!”……
就這樣,人類有了最初的電話,開啟了嶄新的通信史。1877年,第壹份用電話發送的新聞電報被送到波士頓的《世界報》,標誌著電話被大眾采用。1878年,貝爾電話公司正式成立。
九、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從小就喜歡動手動腦。有壹次在手工課上,他想做小啊木凳。下課鈴壹響,同學們爭先恐後地拿出自己的作品,送給這位漂亮又嚴厲的女老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老師大方地看著男孩,相信他能交上壹份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給了女老師壹個粗糙的小板凳,板凳的壹條腿被釘掉了。期待的女老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妳們誰見過這麽爛的大便?”學生們竊笑著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壹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教室裏爆發出壹陣笑聲。
愛因斯坦的臉紅了。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說:“是的,先生,還有更糟糕的凳子。”教室突然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疑惑地看著愛因斯坦。他走回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條比較粗糙的木凳,說:“這是我第壹次也是第二次做,第三條木凳剛才交給老師了。雖然不盡如人意,但總比前兩個好。”
這壹次,大家都不笑了。女老師深情地、若有所思地向愛因斯坦點點頭,學生們也向他投去欽佩和贊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向我們展示了愛因斯坦的韌性。當他對自己的小板凳不滿意時,他又投入了生產。他做了三個小板凳,最後壹個比前兩個好。在制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明了自己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什麽事,都要努力做好,徹底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於自己的成績,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X.瓦特的故事
瓦特出生在英國。因為家裏窮,他沒有機會上學。先是在壹家鐘表店當學徒,然後在格拉斯哥大學當儀器修理工。瓦特聰明好學。他經常抽時間去聽教授們的講座。再加上他整天擺弄那些樂器,見識也不淺。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學收到壹臺紐科門蒸汽機需要修理,任務交給了瓦特。瓦特修好後,看著他多麽努力,就像壹個老人氣喘籲籲,負重行走,覺得應該改進。他註意到主要問題是缸體每次隨蒸汽忽冷忽熱,忽冷忽熱,浪費了大量熱量。能不能保持低溫,活塞照常工作?於是他自費租了壹個地窖,收集了幾臺報廢的蒸汽機,決心造壹臺新機器。
從此,瓦特整天擺弄著這些機器,兩年後,他終於有了新的面貌。但是試著點火的時候,缸裏漏的到處都是。瓦特盡力用毛氈和防水油布把它包起來。幾個月過去了,他還是沒能解決這個問題。瓦特沒有放棄。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設計出了與汽缸分離的冷凝器,熱效率提高了三倍,用煤量只有原來的四分之壹。這個關鍵地方壹突破,瓦特頓時覺得前途壹片光明。他去大學問布萊克教授壹些理論問題,教授把他介紹給發明鏜床的技術員威爾金。技術人員立即通過鏜孔炮管的方式制作了氣缸和活塞,解決了最麻煩的漏氣問題。
1784年,瓦特的蒸汽機裝上了曲軸和飛輪,活塞可以被從兩邊進來的蒸汽連續驅動,閥門不用人力調節,於是世界上第壹臺真正的蒸汽機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