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創新實踐過程中,單靠頭腦風暴往往不能帶來切實有效的結果。我們仍然需要面對社會創新中的障礙,並重新思考可以克服這些障礙的新方向。
與商業領域的創新相比,社會創新因其社會屬性而具有獨特的困難和語境。這就決定了我們不是靠商業手段借他石來解決社會問題的無敵。
社會問題的解決仍然需要其獨特的社會創新。
從商業問題到社會問題,我們正從有效領域走向無效領域。無效在這裏有兩層含義。
第壹層無效率是指市場和政府的失靈。社會創新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往往不在市場和政府的視野之內。他們服務的人群可能不在政府範圍內,享受政府福利和補貼;也沒有足夠的購買力享受市場提供的服務,屬於不依賴雙方的群體。
第二層無效是指用戶語音的無效。商業產品的設計邏輯是,要傾聽用戶的聲音,通過不斷問為什麽來挖掘用戶的深層次需求,並提供滿足需求的解決方案來獲取利益。在商業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這個邏輯沒有問題。但在社會語境下,商業利益已經不是目的,方案能否真正改變用戶生活才是需要關註的。即使有時候這種改變並不符合用戶的需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貧困的本質》壹書中寫道,壹個偏遠山區的受訪者認為“電視比食物更重要”。我也聽過鄉鎮的家長說,他們更願意花10元讓孩子玩蹦床,而不是帶孩子去參加親子閱讀活動。在這樣的場景下,如果妳專註於用戶的需求來設計方案,可能會適得其反。
追溯社會問題的源頭,往往會發現最本質的問題是意識,而不是教育。所以,相比於商業創新中“以用戶為中心,向用戶學習”的精神,社會創新有時候更需要以主人翁的姿態系統地看待問題,跳出用戶的視角。就像醫生給病人治病壹樣。如果壹味的聽病人的話,恐怕是不可能治好病的。
創新並不意味著持久的社會影響力。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定義了社會創新與影響力的關系:影響力=創新+規模。這裏的創新是指狹義的價值主張創新,也就是說,在提供有價值的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還是要探索規模化的路徑,才能產生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在商業領域,所謂的規模是通過商業模式來實現的。商業模式的核心要素包括利潤公式,因為它需要通過獲取利潤來交換資源和擴大生產。盈利公式存在於商業創新的基因中,因為商業創新的第壹天就註定要自給自足的走下去。
在社會領域,“自給自足”是壹種奢望。對於大多數公益項目來說,最終的願景是被政府采納或購買。傳統社會創新尺度的思路是通過做好公益項目獲得壹定的社會影響力,然後推薦給政府,由政府購買,最後成為政府預算和公益的壹部分。在被政府購買之前,該項目依靠籌款和資助來維持項目。
而依靠別人輸血,往往會導致過於順從資助者和政府的喜好和意願,項目被牽著鼻子走,最終會讓組織的使命漂移。
因此,組織的“自我造血”被提上日程。社會創新迫切需要找到壹種可持續的方式,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創新的成果。這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社會問題往往很難解決,很難在緊密相連的因果鏈條中找到突破口。
以單親媽媽的問題為例。離異單親媽媽急需找壹份穩定的收入來承擔孩子昂貴的教育費用和日常生活費用。但由於需要獨自照顧孩子,日常時間被占用,無法保證穩定的工作時間,求職往往受阻。由於長期缺乏職場經驗,缺乏專業訓練,壹個人的職業發展也會受到阻礙。離異單親媽媽往往家庭關系出現問題,得不到足夠的支持,長期下來導致自我實現能力低下,出現心理問題。他半開玩笑半無奈地說:“解決單身母親問題的唯壹辦法就是讓她們再婚。”
以上情況在我們壹線社會調研的過程中並不少見。
在某種體制內,問題似乎呈現出無解的局面,除了給錢和註入資源,似乎沒有根本的改變。但這種資源供應方式只是權宜之計,存在兩個問題:
那麽如何通過社會創新建立新的體系,通過形成新的價值鏈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原問題所在的系統裏修修補補,是壹個很有挑戰性的問題。
上面,我們列舉了社會創新中遇到的三個挑戰。讓我們來看看應對這些挑戰的壹些想法。
相對於商業創新中把產品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我們在社會創新中又多了壹個視角:把目標行為作為解決問題的主體。於是,問題就變成了,如何設計壹種機制,能夠讓受眾產生我們所期待的行為,這種行為的達成壹方面解決了受眾的問題,另壹方面也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受眾的意識。
美國壹家健康研究機構壹直致力於讓美國人接受更健康的飲食。大多數美國人喜歡喝牛奶,但牛奶也是美國飲食中飽和脂肪的最大來源。他們打算以牛奶為起點,讓低脂牛奶進入美國冰箱。
美國人經常喝家裏能找到的任何東西,低脂牛奶的消費率和全脂牛奶壹樣,所以問題的答案就變得簡單了:不需要改變人們喝牛奶的習慣,只需要改變人們的購買行為。他們利用當地媒體做廣告。相比以往寬泛枯燥的健康飲食廣告,這個廣告清晰有力,強調改變不健康飲食的具體行為:購買低脂牛奶而不是全脂牛奶。並且在壹次新聞發布會上,兩名研究人員展示了壹個裝滿脂肪的大管,相當於4升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以此來打動大家。
最終效果非常好,低脂奶的市場份額從18%上升到41%。以上是壹個行為設計的真實案例,其中不展開技巧和細節,但是可以看到行為設計的力量。
研究者的視角不局限於對用戶需求的洞察,而是通過快速研究得出壹個能夠撬動問題解決的目標行為,花更多的精力思考如何推動該行為。
改變往往來自於細節的設計,行為設計善用這些細節,洞察人性。而令人興奮的是,它往往提供與問題規模不匹配的簡單解決方案,以小博大的方式解決復雜問題。
社會創新不僅強調創新成果的社會價值,而且強調創新的過程要以社會化的方式進行。這樣的創新有什麽區別?
商業創新的主場在企業,而社會創新往往需要打破組織邊界,擺脫特定組織結構帶來的限制,擁抱包括企業、社會機構、公眾和政府在內的各種力量,形成社會創新聯盟和網絡。這個時候,社會創新不再是每個社會組織單獨解決的問題。作為社會創新的發起組織,它不再占據多行動者聯盟的中心地位,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資源和力量去解決壹個社會問題,而是把自己變成壹個協調者。它希望聚集各種力量來解決可持續性問題,這是壹種新趨勢,稱為“集體影響力”
集體影響力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為了處理壹個社會問題,所有可能的利益相關者都參與進來。
第二,所有參與者對如何測量和評估結果有壹個共同的理解。
第三,所有參與者的行動相輔相成。
第四,所有參與者始終保持聯系。
第五,有專業機構和專職人員進行全程協調管理。
在中國,我還沒有看到壹個從創新到規模化,再到全面收集影響力的典型案例,但我能看到壹些“集體創新”的影子。
BottleDream是壹家專註於社會創新內容的生產、連接和傳播的社會企業。其“瓶子宇宙”項目以壹年壹度的“美麗國會”為契機,提出具體的社會議題,集合各種社會力量,向全球征集創新有趣的創新方法,實現* * *共贏。
2017年,“瓶子旅行宇宙”連接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和21個具有創新精神的本土企業和品牌。* *以“不浪費,好好愛”為主題,為美好生活打造“不浪費”行動,直播總人數165438+。
我們希望在社交領域再造壹個“市場”。在這個“市場”中存在著對社會創新的有效需求和供給,這使得社會創新能夠持續發展。如何再造新的“市場”?則需要第二次改變順序。
二階變化是心理學家提出的概念。他們把變化分為兩類,壹類是系統內的變化,屬於壹階變化。壹種是系統結構本身的變化,稱為二階變化。
社會創新總會有很多“問題”,有些問題看起來幾乎是無法解決的。當妳采取“合乎邏輯”的措施時,問題不會消失,而是變得更加嚴重。這時候就需要二次改單了。
打破原有體系中各利益相關者的角色定位,不拘泥於原有的價值主張,而是構建新的價值鏈。在新的體系中,也許老師不是老師,學生不是學生,家長也不是家長,每壹方都會被賦予新的角色,提供新的價值觀。
“祖父母壹班”項目正試圖建立這樣壹個新體系。孩子的識字教育和空巢老人的孤獨感,看起來是兩個毫不相關的社會問題,而且各自看起來都很難解決。然而,該項目創造性地打破了兒童和老人的角色定位,巧妙地構建了壹個新的系統。
“給祖父母的壹課”讓孩子們從老人的故事中找到他們的根源,讓老人給他們上壹堂關於當地文化的課。讓孩子從老人的故事中了解自己成長生活的社區/村莊,並產生價值認同,形成文化自信,健康自信地成長;讓老人成為9年級的敘述者,在社區贏得尊重,擺脫孤獨,成就自我。項目通過構建新的價值鏈,實現孩子受教育,老人受尊重,文化傳承。
該項目從2015開始實施。截至2017,已服務全國39個城市,1355位老人進入學校或社區活動中心,30萬兒童受益。
社會創新除了熱情和創造力,還需要深入的思考和深思熟慮的設計。我們正在從廣泛建立社會創新機制和社會動員轉向精細化打磨社會創新方法。
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問題壹直是社會創新理論的發展脈絡之壹。在不斷借鑒商業創新理念的同時,也要看到社會創新的獨特氣質:更開放、更分散、更系統的視角。
要充分吸收商業創新方法,提高創新效率,但不能盲目追隨和復制商業創新理念,不辯證地應用於社會領域。只有不斷實踐和思考,才能迎接社會領域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