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市場帶來哪些商機
其實,國內養老市場的競爭早已開始。從2010年前後,就有不少企業開始布局養老產業,其中不乏涉足精品養老機構的企業。市場帶來了哪些商機?
銀發市場帶來哪些商機1老有所依是社會****,老有所養是社會的壹致期盼。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1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期老齡工作的意見》發布,從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完善老年健康支持系統、促進老年人參與社會生活、著力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積極培育銀發經濟等方面提出了壹攬子舉措。
家庭:子女和父母住得近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與健康司發布的《2020年全國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6402萬人,占總人口的18.7%;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人,占總人口的13.5%;我國老年撫養比為19.7%,比2010年提高7.8個百分點。
而在《意見》中最受關註的壹句話就是:研究制定住房等支持政策,完善階梯電價、水價、氣價政策,鼓勵成年子女與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同生活,履行贍養義務,承擔照料責任。"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出,後續的壹些購房政策將從養老角度進行調整。可以設想,未來會有類似的政策,即各地的樓盤認購過程中,可以向這類有贍養、照顧父母需求的購房者傾斜,在購房時提供優惠或便利。至少類似的提法表明,對養老的支持力度會加大,對相關購房的支持力度也會加強。"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
就近居住,***同生活,子女與父母的最佳距離,是 "壹碗湯 "的距離。家住北京市東城區地壇公園附近的何先生去年為父母在離家兩公裏遠的地方買了壹套小房子。用他的話說,他家所在的小區是東城學區房,小區再買壹套難度太大,而兩公裏外的小區屬於朝陽區,購房成本從13萬元/平方米降到了7萬元/平方米以下。房子新了,小區環境也好了。
"我們上有老下有小,除非實力特別雄厚,想在小區內買兩套房子,要麽為了照顧孩子上學,不顧老人的舒適度,要麽像我這樣選擇,壹站式距離,比壹碗湯還現實"。在何先生看來,壹套兼顧孩子上學、父母養老的房子,和三公裏內的教育、醫療配套壹樣不可或缺,而家庭頂梁柱的工作生活平衡同樣重要。"距離單位不超過半小時車程,12年內教育條件好,有三甲醫院,可以說是我們這個年齡段最理想的居所。"
醫療:"互聯網+養老服務"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成為社會各方關註的焦點。意見》提出,要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持體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務和管理水平,加強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和保障,深入推進醫養結合。
事實上,此前國家已多次出臺養老服務利好政策。2018年,國家衛健委等十壹部門印發促進養老服務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2019年1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關於開展 "互聯網+養老服務 "試點工作的通知》。2019年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印發《關於在北京等6省市開展 "互聯網+護理服務 "試點工作的通知》,重點為高齡或失能老人、住院後患者、康復患者、臨終患者等行動不便人群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在上述背景下,多家企業開展了業務相關布局。
2020 年 12 月,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與湖南歌爾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了***建設 "互聯網+護理服務 "戰略合作協議。2018年底,微脈布局 "互聯網+護理服務",微脈已探索出以壹群老人為中心,集防、管、治為壹體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
微脈首席醫療官胡偉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公司在全病程管理服務的探索中發現,醫院對老年病的管理和老年人依從性的提升存在壹定的斷點,尤其是在三四線城市,年輕人口外流,人口結構老齡化嚴重。很多老年人在診後、檢後、術後、院後的管理都依賴於個案管理師和專業的醫護團隊,著力為老年人群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醫療健康服務已經成為壹個社會話題,意見的提出,無疑釋放出壹個有利的信號,國家正在推動企業等社會機構參與養老工作。
金護士聯合創始人兼CEO丁少蕾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老年健康支持系統是老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康復、長期照護、臨終關懷 "是老年健康護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重點。政策的發布進壹步加快了 "互聯網+護理"(照護)的實施,增加了老年健康工作有效護理服務供給,促進了產業發展。
在智能化產品方面,壹些企業也早有動作。樂普雲智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心臟康復是針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壹種綜合性復雜幹預治療,樂普心臟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連續記錄到患者白天和夜間時段的心電活動,為醫生和患者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供幫助,降低急性缺血性冠脈事件的發生率和住院率。它還能降低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和住院率,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保險: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
作為**** 同樣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老早已被決策層納入頂層設計,推進養老體系第三支柱建設,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時不我待。
據了解,第壹支柱為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即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和商業保險。
那麽,全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行業發展情況如何呢?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分析,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自2018年5月啟動試點以來,截至2019年底,僅有4.7萬人參保,2019年保費收入僅為2.45億元。目前,商業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嚴重不足,但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商業保險公司開發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產品應從何處入手?楊澤雲建議,壹是開發設計差異化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人處於不同的生命周期,對商業養老保險的需求不同,應根據客戶需求開發設計不同的產品。二是要控制風險,加強信息披露。商業養老保險資金周期長,面臨的風險較大。而養老需求的特殊性使得資金不可能出現大的波動。因此,基金管理需要在追求收益的基礎上控制風險,還要做好信息披露工作。
對於養老相關產業的發展,《意見》指出,鼓勵商業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開發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
事實上,近年來,銀保監會鼓勵保險機構開發各類老年人保險產品,豐富老年人商業保險品種,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目前面向老年人的保險產品有1000多種,基本涵蓋了老年人最關心的疾病保險、醫療保險、意外傷害保險、養老保險等產品。截至今年10月,已有25款投保年齡超過70周歲的可調整費率的長期醫療保險產品上線。
然而,與中國龐大的老年人口相比,保險覆蓋面仍有待進壹步提高。截至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持有商業保險的有1.07億人,老年人商業保險的滲透率(購買商業保險的人數/總人口)為41%。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文分析,目前商業保險機構推出的健康險產品在市場上不太受歡迎,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消費者認為產品定價偏高。而具有普惠性、政策性的健康險產品,由於存在逆選擇的風險,也讓人擔心制度的可持續性。對此,李克強表示,未來老年人健康保險的發展應註重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的健康服務,同時提供適度可控的健康風險保障。
老年人健康保險產品對推動我國未來養老工作有何意義?李文表示,對於老年人來說,要保證生活質量光有養老金是不夠的,他們身體機能的衰退導致了非常大的健康風險保障需求和健康服務需求。因此,推進和實現醫養結合養老工作意義重大。
《意見》指出,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加大探索力度,完善現有試點,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主要是為被保險人在喪失日常生活能力、年老多病或死亡時,重點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目前,我國的護理保險也有社會保障型護理保險制度、商業護理保險兩大類。
對於長期護理保險,國家多次出臺政策,大力支持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目前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城市絕大多數都是商業保險公司。但目前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水平有待提高,護理服務供需不對稱,老年人對健康、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巨大需求,給現行娛樂制度帶來了嚴峻挑戰。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朱俊生表示,目前護理保險加上失能保險保費占比不到2%,從商業健康保險的角度看,長期護理保險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為4250萬,占比17%。預計到2030年和2050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將分別達到6290萬和9600萬,占比分別為17%和20%。
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看來,對於長期護理保險而言,隨著失能老人逐漸增多,而長期護理保險和長期護理保險配套制度可以解決這壹問題,這使得長期護理保險的保單需求大大增加。
白銀市場帶來哪些商機2近日,"白銀經濟 "迎來勁風勁吹。11月24日,《中國***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強新時期老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重申了老齡工作和老年人養老的基本政策。
四川天府健康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孟麗蓮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建**** 享是老齡工作和養老服務的基本原則,而《意見》對社會資本進入、社會力量參與都進行了明確。比如,《意見》提出要進壹步規範發展機構養老,各地要通過直接建設、委托運營、購買服務、鼓勵社會投資等方式發展機構養老。"
在此背景下,以情懷和責任為第壹要義的養老產業,養老機構能否迎來真正的 "春天"?對此,魅力苑中國區總裁郭建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國內養老機構將進入成熟發展期。隨著50後、60後人群進入養老大軍,消費觀念的轉變將讓市場逐漸呈現從養老到享老的趨勢。疊加政策引導,處於成熟期的高端養老機構將更受資本關註。"
中外企業紮堆入市
但行業仍普遍虧損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19064萬,占比13.5%。天眼查APP發布的壹份養老產業數據報告顯示,壹般認為,當壹個國家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即進入老齡化社會;當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14%,即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13.5%意味著中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隨之而來的巨大養老需求帶動了養老機構行業的快速發展。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養老機構數量呈上升趨勢。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養老機構****3.8萬家,比2019年增長10.4%,比2015年底增長37.2%。如果按照運營主體結構劃分,民辦養老機構占比達到54.7%。據預測,2026年中國養老院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114億元。
事實上,國內養老市場的競爭早已開始。比如泰康之家、誠和敬、開建華展等多家企業從2010年前後就開始布局養老產業,其中不乏涉足精品養老機構的企業。從養老產業的屬性來看,房地產和保險企業仍占主導地位。
除此之外,外資企業也在紮堆進入中國養老市場。養老行業研究媒體 AgeLifePro 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 2020 年底,至少有 11 個國家的 40 家企業宣布進入中國養老市場,已建成項目 44 個,遍布全國 17 個省份。例如,美國最大的非上市養老地產所有者 Charming Garden 自 2010 年進入中國以來,已有多個項目投入運營,今年又與蘇州康養集團簽約;澳大利亞最大的養老社區運營商聯實集團去年在中國落地了第壹個項目;此外,荷蘭博浩克公司也與中國房地產企業合作,即將共同開發粵港澳大灣區****的社區養老服務市場。
但這還不是全部。
不過,孟麗蓮告訴記者:"養老服務的供給主體還是太少,雖然有很多機構、資本準備進入養老服務領域,由於標準、程序、內容等都有待進壹步明確,觀望的很多,已經進入的由於種種原因做得好的也不多。"
其實,這個市場,虧損遠遠大於盈利。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喬曉春教授的壹項調查指出,作為人口老齡化非常嚴重的城市,北京的養老企業普遍處於虧損狀態。盈余的僅占 4%,基本持平的占 32.8%,略有虧損的占 32.6%,嚴重虧損的占 30.7%。
政策扶持尤為重要
三到五年或迎來成熟期
我國目前的養老機構主要分為兩類,壹類是滿足高收入人群需求的,這類機構做得比較成功。另壹部分是滿足中低收入人群的養老服務,基本上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決。
記者發現,上述提到的外資企業頤和園、聯思等都在高端養老市場主打精品養老機構。
"我國目前的養老機構,盈利模式清晰,但盈利能力不強"。郭建軍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以頤和園為例,截至目前,頤和園在海外市場已服務6萬多戶居民,為居民提供高品質的養老服務。從公司的經驗來看,歐美國家由於養老市場已經相當成熟,高端養老機構的年毛利率可以達到33%。而在美國,投資壹家養老機構的投資回報率在6%到8%之間,有的機構甚至能達到10%。郭建軍認為:"行業也會考慮到道德問題,把數據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比如毛利率會壓在40%以下,所以8%-10%是比較好的投資回報比。但在中國,做到3%的很少。"
郭建軍認為,制約因素主要是需求方面的問題,"現在養老機構的老人年齡多是三四十歲出生的,消費觀念和後來五六十歲以後的有明顯區別。他們會排斥'享受型'消費。但是,隨著五六十年代後人群逐漸加入養老大軍,他們對養老標準和養老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場將出現從養老到'享老'的轉變,高端市場也將成為剛性需求。"
洛杉磯會議及旅遊局中國首席代表常紅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我們壹家人在魅力花園的體驗來看,這裏的服務理念與普通養老機構不同。不僅僅是質量、服務、衛生等方面做到位,這裏還鼓勵老人做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他們帶來精神上的滿足,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被尊重。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改變了過去對養老機構的'刻板印象'"。
"行業可能在三五年後迎來成熟期,壹方面,新壹代老人的加入,從消費習慣上推動行業趨於成熟;另壹方面,國家給予政策扶持,推動國內外民營資本進入養老產業,比如我們的土地性質分為醫療用地和康養用地,增加資本方對這個行業的興趣。"郭建軍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國內市場高端養老機構的投資回報比有可能也會提高到5%~8%。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王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養老機構對養老人群的變化,正在產生分級。高端化、智能化、定制化的個性化養老服務,都將展現出巨大潛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價值的養老服務體系必然會建立起來,市場份額也會隨之增大"。
銀發市場帶來哪些商機3如果能活到壹百歲,妳將如何規劃和看待自己的人生?這是《人生百歲》壹書拋出的問題,也為讀者提供了重新審視人生和社會發展趨勢的視角。如今,養老已成為人們日益關註的話題,老年人對消費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有了不同的要求,並形成了規模化、多元化結構的 "銀發經濟 "市場。
政策連續編碼
年內新增4.7萬家相關企業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新時期老齡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積極培育銀發經濟。編制相關專項規劃,完善扶持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老齡產業發展。同時,大力發展老年友好型產業。
值得壹提的是,今年是繼 "十四五 "規劃綱要明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之後,要求發展銀發經濟、開發老齡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新業態等,國家層面再次強調發展銀發經濟。
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人口問題是壹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國家再次強調培育銀發經濟、發展養老產業,在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經濟社會壓力的同時,加快發展與養老相關產業融合的新模式新產品新服務,滿足老年人網絡消費、智能消費、健康消費等消費需求,有利於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內需增長點。
政策層面對於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越來越重視,相關產業迎來發展機遇,涉足養老產業的市場主體逐漸增多。據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共有24.4萬多家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為 "養老、養生、養老 "的相關企業。從註冊資本來看,28.94%的涉銀經濟企業註冊資本在1000萬元以上,另有35.02%的涉銀經濟企業註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截至11月25日記者發稿時,以工商註冊為準,中國新增涉銀經濟企業4.7萬余家,同比增長3.72%。
艾媒咨詢發布的《2021年中國銀發經濟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2020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持續上升,2020年已達5.4萬億元,年增長率達25.6%。據預測,到 2021 年,中國銀發經濟市場規模將持續增長,達到 5.9 萬億元。
銀發需求催生投資機會
資本市場有望出臺扶持政策
值得註意的是,銀發經濟的培育、養老產業的發展也被推到了資本市場的聚光燈下。在滬深交易所的互動平臺上,壹些投資者就相關產業上市公司的布局提出了問題和建議,上市公司也給予了積極回應。
壹家陜西服務業企業回復說:"公司目前以健康管理、康養相關資源和項目為主,針對'銀發經濟'市場,也積極做好老年客戶群的需求管理和用戶運營。"
另壹家福建的信息技術服務公司表示,作為智慧養老領域的先行者,該公司研發了行業領先的 "智慧+"智慧養老服務平臺,將物聯網和雲計算技術相結合,將老年人居家健康管理、日常生活、社區服務、社會服務機構、政府監督管理等需求緊密聯系在壹起。它將老年人居家健康管理需求、日常生活需求、社區服務、社會服務機構以及政府監督管理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了 "互聯網+養老 "的新型智慧養老模式。下壹步,公司將繼續加大對養老產業的投入,布局機構康養服務,完善公司養老服務體系。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1月25日,A股市場養老概念股****,共有95只,涉及房地產、醫藥制造、住宿、商業服務等行業。95家公司首發募資總額達1238.6億元。今年前三季度,95家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8953.7億元,同比增長12.8%,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943.8億元。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養老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意見》中提出的各項措施的實施,將進壹步推動我國養老產業多元化體系的建設,預計包括養老金融(企業年金、信托、理財等)、養老服務(醫療、洗浴等)、養老產業(養老服務、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養老產業)等。養老社區)等產業將迎來投資機遇。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後續有望出臺壹系列扶持政策,引導資金流向養老產業,為市場帶來新的增長點。
"相關上市公司可以結合主營業務,開發特色養老產品,提供差異化養老服務。"陳靂建議,對於房地產、建築、家居等行業,可以開展家居適老化設計,開發建設老年公寓、老年社區等特色產品;對於旅遊行業,可以與特色景區、鄉村旅遊相結合,發展綠色養老度假產業;對於互聯網行業,可以發展智慧養老服務,推出適老化的產品模式等。對於醫療產業來說,除了針對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還可以開發針對老年人的藥品和保健品,發展以醫療康復為中心的娛樂服務。需要註意的是,企業在開發老年產品時要結合老年群體的身體特點,在提供老年服務時要配備完善的醫療服務團隊,防範風險。
此外,在吳琪看來,當前養老產業發展還有三個問題需要高度重視:壹是雖然老年人消費意願增強,但部分消費能力相對不足,限制了其消費需求;二是符合老年人消費需求的基礎設施和產品服務有待完善,比如日益突出的數字鴻溝問題;三是養老產業的政策體系和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比如隨著金融對養老產業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三是養老產業的政策體系和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比如配套金融服務相對滯後,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做法,結合我國國情,加快養老金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