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在全球的快速普及徹底改變了我們溝通和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我們現在正在進入壹個新的階段,智能手機的使用正在迅速多樣化,適應不同社會階層的應用程序正在變得炙手可熱。這些應用涵蓋了從購物、護理、與政府機構溝通到交通運輸的方方面面。應用程序正變得比使用哪種手機更重要。
妳的身體是新的密碼。
網站對密碼的要求越來越復雜,要求數字、字母、符號混合,讓人越來越難記。幸運的是,生物識別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其他選擇。例如,愛立信研究發現,在智能手機用戶中,52%的人更喜歡指紋識別而不是密碼,48%的人對“人眼識別屏幕解鎖”感興趣。74%的人認為2014年具備生物認證功能的智能手機將成為主流。
量化自己。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人們使用移動設備測量血壓、脈搏和步數,並通過打開應用程序記錄自己的活動,以隨時跟蹤自己的健康狀況。40%的智能手機用戶希望他們的手機能夠記錄他們所有的身體活動,56%的人願意使用手環來監測他們的血壓和脈搏。
互聯網應該無處不在。
目前的互聯網體驗落後於語音通話。智能手機用戶發現,僅僅看信號網格已經不能說明問題,因為即使信號滿了,也只能說明語音通信沒有問題,但對於數據訪問可能就差強人意了。愛立信的研究發現,人們對地鐵中的網絡性能最不滿意。
智能手機縮小了數字鴻溝。
從全球範圍來看,仍然有許多地區沒有網絡接入或信號覆蓋弱,造成了所謂的“數字鴻溝”問題。然而,低價智能手機的出現可能會改善這壹問題,消費者無需在電腦上花很多錢就可以連接到互聯網。全球565,438+0%的消費者表示,他們的智能手機是他們最重要的技術設備,對許多人來說,手機正在成為他們使用互聯網的主要工具。
上網的好處大於擔憂。
隨著網絡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網絡化帶來的風險也日益凸顯。56%的日常互聯網用戶擔心隱私,但只有4%的人因為這種擔心而減少了對互聯網的使用。相反,消費者會選擇壹些方法來降低風險,比如在提供個人信息時變得更加謹慎。
聽話看視頻。
雖然我們有更多的媒體選擇,但似乎很少自發選擇視頻觀看。其實朋友推薦對觀看視頻內容的影響很大。我們發現,38%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每周至少看幾次朋友推薦的視頻。好友推薦對博客閱讀和音樂選擇也有重要影響。
讓我的數據可見。
48%的消費者通過應用程序控制他們的數據使用。41%的人只是想知道自己用了多少流量,33%的人用它來保證賬單無誤,31%的人旨在保證不超過套餐上限。研究還顯示,37%的智能手機用戶經常使用應用程序來測試網絡速度。
無處不在的傳感器。
互聯網虛擬世界中的互動服務已經變得非常流行,消費者開始期望他們周圍的物理世界也可以與我們互動。約60%的智能手機用戶認為,到2016年底,傳感器可以應用於各種事物,無論是醫療和公共交通,還是汽車、家庭環境和辦公場所。
隨時隨地播放、暫停和恢復。
因為19%的流媒體播放時間都是花在手機或者平板上,消費者看電視越來越靈活。例如,他們可能會在家看壹會兒,然後暫停壹下,在上下班的路上繼續看。他們希望即使改變了觀看地點和設備,同樣的內容也能流暢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