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搶救傷員應掌握的基本常識如下: (1)如果受傷者在車內,並且無法自行下車時,應盡快將其從車內拖出。
(2)如果傷者在車行道上,應迅速將傷者拖離車行道,拖動中要註意不要觸及傷者要害部位和傷口。 (3)如果傷者由於暴力 *** 大腦產生昏迷或由於天氣炎熱,天氣寒冷,缺氧及各 種原因中毒產生昏迷時,應立即進行搶救。
(4)呼吸中斷受傷者的搶救:如果發現受傷者無呼吸聲音和呼吸運動時,可斷定己呼吸中斷,這時候應立即分秒必爭地進行搶救,不論妳是否有救護知識,都應按下列方法進行急救,否則傷者會由於腦部缺氧而危及生命。搶救的方法:擡起傷者下頷角使呼吸暢通無阻,這種措施在很多場合下對恢復呼吸起很大作用。
如果受傷者仍不能呼吸,那就要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在做人工呼吸時,要使受傷者胸腔與上腹部有規律凸起,人工呼吸才起作用。如果人工呼吸不能起作用時,就要檢查受傷者嘴和咽喉中是否有異物,並設法排除後,繼續進行人工呼吸,直到專業救護人員趕到為止。
(5)失血傷者的搶救:如果受傷者有人受傷失血過多時,將會出現失血性休克等癥狀,嚴重時要危及生命。 因此,迅速準確地進行止血,是有效搶救傷員的重要手段。
處理失血主要是通過擡高四肢,壓緊血管,紮緊繃帶,紮住傷口等方法實現。 (6)骨折傷者的搶救:發生有人員發生骨折時,首先要註意防止傷員發生休克,不要移動身體的骨折部位,如果脊柱可能受損時,壹般不要改變受傷者姿勢,對具體骨折的部位,要小心用消毒膠片包紮,並按發生後的狀態保持部位靜止,在沒有包紮用品的情況下,可就地取材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以減輕傷者痛苦,便於搬送,同時可以不加重斷骨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利於傷肢功能的恢復。
2.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
現場急救所搶救的對象、環境、條件與在醫院大不相同,因此,掌握它的具體特點,使急救者從思想上到工作上有充分準備,有利於圓滿完成任務。
壹、現場急救的特點 (壹)突發性現場急救往往是在人們預料之外的突然發生的災害性事件中出現傷員或病員,有時是少數的,有時是成批的,有時是分散的,有時是集中的。常見傷病員多為垂危者,不僅只需在場人員參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場外更多的人參加急救。
(二)緊迫性突發性災害事故後,傷員的情況復雜的多,壹人有兩個以上器管同時受損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論是傷員還是家屬呼救心情都十分緊迫。心跳呼吸驟停6分鐘,出現大小便失禁,昏迷,腦細胞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
4分鐘內開始心肺復蘇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鐘開始復蘇者100%不能存活。
因此,時間就是生命,必須分秒必爭,將心跳、呼吸驟停者,采用復蘇技術,從臨危的邊緣搶救回來,對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搶救回來,否則,即會出現“失這毫厘,謬以千裏”的嚴重錯誤。 (三)艱難性艱難性是指災害發生的傷病員種類多,傷情重,壹個人身上可能有多個系統,多個器管同時受累,需要具有豐富的醫學知識、過硬的技術才能完成急救任務。
實際上常常是傷病員多,要求急,要求高與知識少的不適應局面。有的災害雖然傷病員比較少,但常是突然緊急的情況下,甚至傷病員身邊無人,更無專業衛生人員,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礎生命支持技術的過路人來提供幫助與急救。
這種情況對學過醫學的和受過訓練或未受過訓練有人們,都是壹個難題。 (四)靈活性現場急救常是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進行的,常無齊備的搶救器材、藥品和轉動工具。
因此,要機動靈活地在傷病員周圍尋找代用品,修舊利廢,就地取材獲得沖洗消毒液、繃帶、夾板、擔架等;否則,就會丟掉搶收救時機,給傷病員造成更大災難和不可挽救的惡果。 (五)關鍵性醫學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觀要求醫療技術培訓,急救醫藥器材裝備,特別是有關急救專業設備全面:醫院急救應專業化,群眾急救普及化,社區急救組織網絡化,急救指揮系統應科學化。
這些都是完成急救達標的關鍵性問題。 二.現場急救的原則 現場急救總的任務是采取及時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術,最大限度地減少傷病員的疾苦,降低致殘率,減少死亡率,為醫院搶救打好基礎。
經過現場急救能存活的傷病員優先搶救。這是總的原則。
為了更好的完成這壹光榮艱巨的任務,還必須遵守以下6條原則。
(壹)先復後固的原則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蘇,直到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固定骨折的原則。 (二)先止後包的原則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創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藥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創口進行包紮的原則。
(三)先重後輕的原則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就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救較輕的傷病員。 (四)先救後者的原則過去遇到傷病員,多數是先送後救,這樣常擔誤了搶救時機,致使不應死亡者喪失了性命。
現在應把它顛倒過來,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註意保暖,平安到達目的地。
(五)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在遇到成批傷病員時,又有多人在現的情況下,以較快地爭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運與醫護的壹致原則過去在搬運危重傷病員時,搬運與醫護、監護工作從思想和行動上的分家現象。
搬運是由交通部門負責,途中醫護是衛生部門來協助,好似只有協助之責。 在許多情況下,協調配合不好,途中應該繼續搶救卻沒有得到保障,加之車輛嚴重顛簸等情況,結果增加了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
這種情況在國內外屢見不鮮。醫護和搶救應在任務要求壹致、協調步調壹致、完成任務壹致的情況下進行。
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就能減少痛苦,減少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過去急救是”擡起來就跑”的辦法,這壹概念在國際範圍內已基本上被”“暫等並穩定傷情”這樣壹種思想所代替。
這壹穩定方針已經表明可以的效地降低戰爭與和平時期急救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在”“暫等並穩定傷情”時,並不是把傷病員擱置不管,而是急救人員在緊張地為馬上轉送傷病員做應做的打通氣道、心肺腦復蘇、控制大出血、制動骨折,少搬運中,未經訓練者更應該註意。
目前,各先進國家大加強了院外急救和運送工作,如美國目前傷員的運送,從接到呼救信號到送往醫院所需只有37分鐘左右,大大減少了死亡率,充分說明時間就是生命。 三.急救時間的標準 根據大量急救實踐,急救者越早接近傷病員,受傷後急救時間越會縮短,傷病員的存活率就越高。
最佳急救期:傷後12小時內。 較佳急救期:傷後24小時內。
延期急救期:傷後24小時以後。
3.現場急救的基本原則是什麽
1、先復後固的原則。
遇有心跳、呼吸驟停又有骨折者,應首先用口對口呼吸和胸外按壓等技術使心、肺、腦復蘇,直至心跳呼吸恢復後,再進行骨折固定。 2、先止後包的原則。
遇有大出血又有創口者時,首先立即用指壓、止血帶或藥物等方法止血,接著再消毒,並對創口進行包紮。 3、先重後輕的原則。
指遇有垂危的和較輕的傷病員時,應優先搶救危重者,後搶教較輕的傷病員。 4、先救後運的原則。
發現傷病員時,應先救後送。在送傷病員到醫院途中,不要停頓搶救措施,繼續觀察病、傷變化,少顛簸,註意保暖,平安抵達最近醫院。
5、急救與呼救並重的原則。 在遇有成批傷病員、現場還有其他參與急救的人員時,要緊張而鎮定地分工合作,急救和呼救可同時進行,以較快地爭取救援。
6、搬運與急救壹致性的原則。 在運送危重傷病員時,應與急救工作步驟壹致,爭取時間,在途中應繼續進行搶救工作,減少傷病員不應有的痛苦和死亡,安全到達目的地。
擴展資料:
現場救護步驟及註意事項如下: 1、檢查意識、呼吸、脈搏等狀況及處理嚴重出血。 2、用繃帶、三角巾、夾板固定受傷部位。3、夾板的長度應能將骨折處的上下關節壹同加以固定。 4、骨斷端暴露,不要拉動,不要送回傷口區。
5、暴露肢體末端以便觀察血液運行情況。 6、固定傷肢後,如可能應將傷肢擡高。
7、預防休克的發生。 8、如果離斷肢殘端出血多,呈噴射狀,應先用指壓止血法止血,然後上止血帶,再行包紮。
9、對離斷的肢體,應用三角巾、無菌敷料或清潔布料包紮好,外面套壹層塑料袋,放在另壹裝滿冰塊或冰棍的塑料袋中保存。 10、用大量紗布壓在肢體殘端,采取回返式包紮法加壓包紮。
11、如果離斷的肢體留有部分相連,則直接包紮,並按骨折固定法進行固定。 12、如有大的骨塊脫出,應同時包好,壹同送醫院。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現場急救。4.醫療急救常識
1、正常人神誌清晰、語言流利、行為活動自如。
如果有人“不明白了”,呼吸、心跳存在,按壓或針刺“人中”穴無反應,有可能是昏迷了,昏迷時間越長,病情相對越重; 2、正常成人的體溫是36-37 ℃; 3、正常成人脈搏60-100次/分,均勻有力; 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壹呼壹吸時間均等; 5、正常成人血壓界於140/90mmHg(18.6/12kpa)-90/60mmHg(12/8kpa)之間。 6、正常成人瞳孔直徑2-4mm,等大正圓; 徒手心肺復蘇術(CPR) 徒手心肺復蘇術是壹種搶救技術,它不是醫護人員的專利,它是廣大群眾應該熟悉和掌握的壹種急救術。
徒手心肺復蘇術不需要任何醫療器械。徒手心肺復蘇術主要應用於猝死的病人。
首先判定病人是不是猝死,包括突然神誌喪失,頸動脈搏動消失,自主呼吸停止,雙側瞳孔散大等等。 *** :病人仰臥於地上或木板上,頭上不墊枕頭及其他物品,這是心肺復蘇術的正確 *** ,如果病人俯臥,應將其翻轉為仰臥位,手法要輕柔,特別要註意頭頸部,壹定不能用力過大。
如果病人躺在松軟的床上,背部要墊上木板。 判斷神誌:呼叫無反應,手掐人中、合谷穴無反應、雙側瞳孔散大,可以斷定患者神誌喪失。
輕拍傷病者肩部(或面部),並在其耳邊大聲呼喚:“餵!妳怎麽啦?”以試其反應。 7、正常成人體內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7-8%。
什麽叫猝死? 平常“健康”人,或者病情基本穩定的人,突然出現心跳、呼吸驟停,叫做猝死。 世界衛生組織把從發病到呼吸心跳停止在6小時內死亡的病例,定為猝死。
猝死的原因絕大多數為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簡稱冠心病)急性發作所致。冠心病引起的猝死有70%發生在院外。
猝死的病人,神誌喪失、頸動脈波動消失,自主呼吸停止,雙側瞳孔散大。 猝死的病人是可以搶救復活的。
猝死的病人應立即就地進行徒手心肺復蘇術。 在4-6分鐘內進行有效的心肺復蘇,搶救成功率為50%。
開通氣道:仰頭舉頜(頦)法,先清理口腔異物(嘔吐物、血塊等)去掉假牙,壹手食指、中指置於下頦處,擡起下頦,使頭後仰,壹手托頸後,頭後仰的程度以下頜和耳垂的聯線與地面垂直為宜,後仰不要過度。 判斷呼吸:壹看、二聽、三感覺。
看:胸部或腹部有無起伏。 聽:口、鼻有無呼吸聲音。
感覺:口鼻有無氣流溢出。 高聲呼救 傷病者對輕拍、呼喚無反應,表明其已喪失意識,立即在原地高聲呼救:“快來人呀!救命啊!” 若有他人,先撥打急救電話,後參與***同現場搶救。
現場要盡量組織好對傷病員的脫險救援工作,救護人員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口對口人工呼吸:放在前額的手拇指和食指掐緊鼻孔,將口包住病人的口,先深呼吸壹口,然後吹2次氣,吹氣時不要用力過猛。
吹氣後,病人胸部有起伏說明人工呼吸有效。如頸動脈搏動消失,既可以認定心跳停止(頸動脈位置在喉結旁2-3厘米處)。
心外按壓: 按壓部位:前胸正中,胸骨下1/2處。 按壓頻率:每分鐘60-100次。
按壓深度:3-5厘米。 按壓手法:壹手掌放於胸骨下1/2處,手掌與胸骨平行,另壹手重疊在手背上,兩手指交叉擡起,脫離胸壁,雙肩繃直,雙肩垂直在胸骨上方正中,以肩、臂力量向下按壓。
註意事項: 1、心外按壓要不間斷進行。 2、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擺動。
3、向下按壓和放松時間均等。 4、放松時手掌也不要離開胸壁。
如呼吸、心跳停止,人工呼吸、心外按壓時要同時進行。吹氣時,停止按壓。
心外按壓時不要吹氣,兩者可輪換進行。 壹人做:按15:2的比例進行,即先吹兩口氣,然後胸外心臟按壓15次。
周而復始,直至有人接替為止。 二人做:按5:1的比例進行,即壹人吹壹口氣,壹人心外按壓5次。
吹氣的時候,停止按壓。心外按壓時不要吹氣,兩者可輪換進行。
直至專業急救人員趕到為止。自救互救的同時急呼120。
現場急救 第壹目擊者(first-Responder): 急救現場強烈呼喚“第壹目擊者”,那麽什麽是“第壹目擊者”呢?就是經過短期培訓,掌握相當醫療常識,甚至獲得相關培訓證明者。 急救現場主張第壹目擊者實施救治。
美國約二億人口,有7千萬人接受過正規的急救培訓,比例約為4:1,美國的急救電話為911,美國的公***場所配置除顫器。挪威把心肺復蘇納入了中學課本。
在德國,不會止血包紮不發駕駛執照… … 急救面對著社會的各個層面,也涉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隨著人類近代文明的高度發展,心腦血管疾病的扶搖直上,急救早已不單單是簡單的止血包紮等外傷的處理了,而是著重對民眾普及以心肺復蘇為基本內容,並輔以創傷救護的知識技能的培訓。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醫學急救界正式向社會提出了開展“第壹目擊者”的普及培訓教學,以爭分奪秒不失時機地在現場搶救因危重急癥或意外傷害導致生命危在片刻的傷病人。 在現實生活中,真正心臟病急癥及其他危重急癥絕大多數是發生在醫院外的環境下,現場急救爭分奪秒,在醫務人員趕到之前,“第壹目擊者”肩負著尤為重要的責任。
現場急救目的與原則: 1、搶救生命,降低死亡率。 2、防止病情的繼續惡化。
3、減輕病痛,減少意外損害,降低傷殘率。 1、沈著大膽,細心負責,分清輕、重、緩、急,果斷實。
5.“急診醫學和急救醫學”概念之爭由來
“急診醫學”和“急救醫學”哪個概念更加貼切反映我們所從事的專業?這樣的爭論 由來已久,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中華內科雜誌》編輯曾邀請邵孝錤教授撰寫壹篇介紹“急診醫學”的論文,邵孝錤 教授將“Emergency Medicine”譯成“急救醫學”,論文題目就是“急救醫學”。 由於當時 這是壹門新興學科,邵教授不敢貿然將其送出發表,就請張孝騫教授審閱,張孝騫教授則 把題目改為:“急診醫學”,張教授認為“急診醫學”包括的範圍廣,“急救”是急診醫學 的壹種重要臨床救治手段,如同手術是外科的最重要診治手段壹樣,但我們不能將“外科 學”改名(或等同)為“手術學”。
盡管這件事過去了 20年,但到現在國內仍有很多醫生把急診醫學和急救醫學混為壹 談,尤其是壹些院前急救的專家,甚至認為應該把急診醫學改為急救醫學,在媒體、專業 雜誌呼籲“不能把急救醫學狹義地理解為急診醫學”。殊不知,急診醫學發展到現在,急診 醫學專業領域已經遠遠超越“(院前)急救”,涵蓋醫療、預防、教學、研究、管理等諸多 方面。
“急診醫學”稱不上是十分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像“急救醫學”那樣的先聲奪人,但 “內科學、外科學、兒科學、婦產科學”等其他專科的名稱無壹例外都很樸實,但也沒有因 之而妨礙其學科的發展。壹個學科的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認識到自身的專業特點和專業領域, 這樣才能得到公眾和醫學界的認同。
6.急救醫學有沒有專門講日常所用的急救知識
有專門講日常所用的急救知識的書。
可以在搜索引擎百度,新浪鳳凰讀書頻道上搜搜看。如百度上搜得: 作者簡介 姓名:馬昱劉光著 作者簡介: 作品:《現代家庭常用急救知識》 內容介紹 現代家庭生活豐富多彩,但壹些意外也常讓人猝不及防,如外傷、咬蜇傷、中毒、中暑、觸電、溺水、中風、突然分娩等,在遇到此類狀況時,及時、科學、有效地進行必要的救助是非常重要的。
本書基於中國健康教育所專家組的多年科普經驗的總結,從急救的基本技能、常見急癥的急救、中毒的急救、內科急救、外科急救、婦產科急救、五官科急救、咬蜇傷的急救等方面行文,簡潔明了地介紹了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急救狀況和急救知識,為居家生活提供了壹本易學易用的指導手冊。 書摘 壹、急救處理的主要任務 (壹)急救現場處理的主要任務是: 搶救生命 減少傷殘 減少傷員痛苦 及時呼叫救援服務系統(如120、999、110、119等急救系統)正確而迅速地把傷病員轉送到醫院。
(二)在急救現場要註意以下事項: 1。 現場評估 評估時必須迅速控制情緒,盡快了解情況。
註意現場的安全,對病人所處的狀態進行判斷,分清病情的輕重緩急。 2。
緊急呼救 在經過了現場評估及病情判斷後,需要立即呼叫專業的急救機構。有效的呼救,對危重病人的救治至關重要。
3。 迅速排除致命和致傷因素 如搬開壓在身上的重物;迅速撤離中毒現場;如果是觸電意外,應立即切斷電源;清除傷病員口鼻內的泥砂、嘔吐物、血塊或其他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等。
4。搶救、延長病人生命 檢查傷病員的神誌、呼吸、心跳、脈搏情況。
如有呼吸心跳停止,應就地立刻進行心肺復蘇。 5。
減少出血,防止休克 有創傷出血者,應迅速包紮止血,就地取材,可用加壓包紮、上止血帶或指壓止血等。同時盡快送往醫院。
6。保護傷口 開放性損傷的傷口要妥善包紮。
保護傷口能預防和減少傷口汙染,減少出血,保護深部組織免受進壹步損傷。 7。
有骨折者要用木板等臨時固定 8。防止並發癥 現場救護過程中要註意防止脊髓損傷、止血帶過緊造成缺_:血壞死以及骨折固定不當造成血管神經損傷等並發癥。
9。迅速而正確地轉動 按不同的傷情和病情,按輕重緩急選擇適當的工具進行轉運。
運送途中隨時註意傷病員病情變化。 總之,就地搶救要在保證維持傷病員生命的前提下,分清主次,有條不紊地進行,切忌忙亂,以免延誤時間,喪失有利時機。
…… 。
7.什麽是急救醫學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類各種疾病和災難的發生也越來越多,急救醫學涵蓋的內容越來越廣,急救醫學界也承載著越來越重的任務和責任。
急救醫學包括院前急救、院內急救兩大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主要以120急救系統為主,而院內急救則以各個醫院急診科為主,有的地區急救120與當地醫院急診科結合起來成為壹體。 無論院前還是院內急救,均涉及急救軟件和硬件問題。
所謂的軟件即是人員素養和規章制度。從目前我國的急救發展歷史來看,建立真正的二級學科時間短,缺乏有效的健全的急診從業醫務人員培養制度和準入制度,因此人員不整,技術參差不齊,規範程度不夠,影響了急救醫學的發展。
另外,絕大部分醫學院校缺乏對急診專業培訓和培養,只有極少數的院校建立了急診學系和急診醫學教研室,醫學畢業生也缺乏規範的培養輪轉制度。筆者結合國外急診醫學情況,對我國急救醫學的發展和規範化建設進行探討。
硬件設備 急診科現狀 急診科往往規模不夠,布局不合理,急救室通路不暢通,無獨立的通路,通往搶救室的通道也不暢通,彎道較多,不利於快速進入;診室設置或布置不到位,診室不夠大,無必備的檢查器具,無活動檢查床,發生突 *** 況時,不利於將病人轉運入搶救室;不具備手術室和骨科石膏室(或太簡陋),不能滿足創傷急救所用;急救車裝備不合理,沒有氧氣、呼吸機、監護儀和除顫設備等,擔架不能折疊和升降,無特殊的鏟式擔架。 急救車應配備的設備 急救車要配備有簡易急救箱,包括簡易輔助呼吸器、常規氧氣設備、口腔保護設備、氣管插管設備、靜脈開放設備、創傷保護設備(包括頸托等)、心電監護和除顫儀等; 急救科應配備的設備 作為急救科,設備應健全,包括呼吸機、血濾機、超聲檢查儀、心電監護儀、除顫儀、洗胃機等;另外平車和輪椅嚴重不足,造成病人在檢查過程中病情不必要的加重,甚至猝死在急診科內。
急診各亞科診室的設置要合理,各種診療所需的儀器配備要全面等,如檢查扣診捶、手電筒、血壓計、眼底鏡、喉鏡和吸引器等,均應在每個診室內配備。 急診科需要不止壹輛搶救車,每輛搶救車均要有壹套搶救藥品、監護除顫儀、手術包和氣管插管等設備,並列有藥品和輔助物品的明細表,每天由主班護士清點並簽名,並記錄清點時間。
更重要的是急診檢查設備和儀器的配備(包括X光和超聲儀器、胃鏡和氣管鏡等,其中X光機應置於搶救床上方,可移動式)應全面到位,而且方便快捷,24小時壹路綠燈。 此外,急診應設立隔離區,遇有特殊病例,相應的措施才能夠落實,不能臨時抱佛腳。
急診、急救醫療人員培訓 急診科專業人員缺乏,過去情況是醫學生畢業後直接分配到急診科,沒有相應的專科培訓,或者由內科轉行到急診科。目前雖有了壹部分的培訓,但培訓不規範,規範項目達不到,輪轉時間不夠,必要的培訓沒有或不足,尤其心血管和呼吸內科培訓、外科監護室、麻醉科、神經內、外科,傳染科、放射科等,至少需要3年,才能達到全科程度。
當今國際上的全科素養非常符合急救特性,包括院前和院內急救,及時、準確、全面,不會貽誤時機,不會耽誤病情,避免因等待或呼叫不及時而導致的醫療糾紛。美國和新加坡的急診醫生均要輪轉至少3年,輪轉科室包括外科、骨科、兒科、眼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神經科、皮科、婦產科和麻醉科等,並要通過危重病、復蘇、中毒學和創傷學等培訓考核。
應建立急救醫生準入制度,凡涉及急救系統的醫務人員,必須完成培訓項目,參加考試,獲得復蘇通過證書。沒有各項培訓證書,不可能成為急診科醫生。
復蘇培訓應包括初級心肺復蘇、高級心肺復蘇、初級創傷復蘇和高級創傷復蘇技術等,從而培養出真正的急診科醫師。要完成或達到上述目的,必須建立各級培訓中心,將我們的培訓國產化、制度化、規範化。
不僅要培養醫務人員,還要培養社會的相關人員,這是壹項長期制度化任務。 目前我國仍然沿襲辦培訓班制度(如臨時、不定期地舉辦中美復蘇培訓等),這根本達不到普及和規範的目的,更無法達到定期更新的目標。
急診科規章制度 目前,人們的法律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也增強,這就要求醫生規範其行為,尤其是診療行為的規範,嚴格按照診療操作標準去做,過與不及,都會帶來問題。對於不同級別的醫生和護士,需要對其操作範圍進行設定。
目前,我們缺乏的就是無人制定各項診療操作規範,完全憑經驗和感覺進行,這種情況必然為發生醫療糾紛和事故埋下隱患。 作為學術機構,學會應負責制定各種急診醫學的診療常規,包括各種急危重癥的診斷、處理等具體步驟,如胸痛診療規程、腹痛診療規程、消化道出血診療規程、創傷診療規程和中毒處置規範等等,還應制作可詳細記錄的表格。
只要醫生醫囑建議對病人進行胸痛觀察,護士則自然會按規程去進行心電圖、心肌酶等檢查。在檢查結果出來後,由護士呼叫醫生看結果。
這樣可形成良性循環,減少差錯出現。再例如頭顱創傷觀察規程,護士分診時病人生命體征穩定,頭顱無明顯挫傷,格拉斯哥評分正常。
但如果不按頭外傷進行留院觀察,則很容易忽略隨後發生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