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後期,境域為宋、魯、衛三國分割。
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前期為齊、楚、魏所轄。至戰國末期,為齊、魏兩國分領。
秦(公元前221—公元24年),境內中部和北部屬東郡(治濮陽),南部和北部屬碭郡(治碭山縣)。
西漢至隋近600年間又數度變遷。
隋朝(581—618年),文帝即位後,廢郡,以州直接轄縣。境內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北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治鄆城),東南部屬戴州(廢永昌郡後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內。南部屬宋州。606年(隋大業二年),煬帝廢州改郡。境內中部屬濟陰郡(治濟陰縣),東部屬東平郡(治鄆城)。
唐代(618—907年),境內屬河南道,中部屬曹州(治濟陰縣),東部屬濮州(治鄄城),東北部屬鄆州,南部屬宋州(治睢陽)。
元代(1271—1368年),屬中書省。明(1368—1644年),境內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司兗州府的曹州、濟寧州和東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壹小部分屬京師大名府的開州和山東承宣布政司東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鎮(今菏澤市大黃集鄉安陵集),次年再徙治盤石鎮(今曹縣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為曹縣。1445年(明正統十年),復置曹州於古乘氏縣址(今菏澤城)。這時的曹州雖領兩縣,但為府轄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為省,境內西部和東北部分屬直隸省大名府和山東省兗州府外,均屬山東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為直隸州,轄區較明代不變。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為府,轄壹州10縣,附郭設縣,賜名菏澤。此時轄區面積略大於今菏澤市。
中華民國(簡稱民國1912—1949),1912年,政區仍沿用清末省、府、縣三級制,道為省的監察區。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頒發組織令,規定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制。今境除東明縣屬直隸大名道、鄄城縣和梁山縣(原為壽張縣)屬山東省濟西道(後改為東臨道,治聊城),其他縣均屬山東省岱南道(後改為濟寧道,治濟寧)。1925年10月22日,山東省將原四道增為11道制,於今菏澤市區置曹濮道(治菏澤)。1928年廢道制,東明縣直屬河北省,其他縣直屬山東省。1932年南京政府規定省下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至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山東省***有7個行政督察區(以下簡稱區):第壹區治濟寧;第二區治菏澤,菏澤、定陶、曹縣、城武、單縣、巨野、鄆城屬之;第六區治聊城,濮縣(1931年濮、鄄分治,1926年鄄城並入濮縣)……屬之。“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軍侵入山東後,山東省政府撒離濟南,在省內流亡,並於1938—1942年在全省先後設置了17個區。巨野、鄆城、壽張、汶上屬第二區,單縣、成武、曹縣屬第十壹區,菏澤、定陶、濮縣屬第十六區。日本投降後,國民黨山東省政府雖然調整了行政區劃,但境內各縣的歸屬仍未變。1948年9 月全境解放。
在抗日戰爭中,由中國***產黨領導的抗日政府相繼產生,抗日根據地和遊擊區逐步發展成為各級政區。從1940年到抗戰勝利,境域分屬以下幾個專區:
冀魯豫第八專區。1940年4月初建立運西專區,是年11月改稱魯西二專區,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1941年魯西行政區並入冀魯豫行政區,從此脫離山東省。
冀魯豫第十壹區。1940年7月建立湖西專區(因地處微山湖西),屬山東省魯西行政區,轄區位於今境南部,專署常活動於單縣東南蔡溜、張寨壹帶。
冀魯豫第十專區。1941年5月建立冀魯豫三專區,7月改為冀魯豫七專區,9月改稱晉冀魯豫二十二專區和冀魯豫十專區。轄區位於境內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權等縣部分區域。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2月,原冀魯豫第八專區改為冀魯豫二專區,專署曾移駐鄆城潘渡和陳坡,原冀魯豫十壹專區改為三專區,十專區改為五專區。
1949年3 月,華北人民政府決定將冀魯豫第二、三、五、七專區分別更名為臨河、湖西、魯西南、運西專區。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臨河、魯西南及運西的壹部分合並為菏澤專區,與湖西專區同屬平原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和國(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準撤銷平原省建制,菏澤、湖西兩專區劃歸山東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山東省撤銷湖西專區,其所轄縣分別 歸菏澤、濟寧兩專區。1958年11月12日,國務院批準撤銷菏澤專區建制,所屬各縣劃歸濟寧專區。次年6月,恢復菏澤專區,轄區如舊。1967年3月,改菏澤專區為菏澤地區。2000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菏澤地區建制,改稱菏澤市,原菏澤市(縣級)改稱牡丹區。菏澤市下轄鄆城、巨野、單縣、成武、定陶、曹縣、東明、鄄城八縣和牡丹區、開發區兩個區,總面積為12228平方公裏。
歷史名人
相傳堯、舜、禹等著名氏族部落首領主要活動在這壹地區,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伊尹、軍事家孫臏、思想家莊周、農學家汜勝之、經濟學家劉晏、文學家溫子升等大批聖賢,都出生在這裏,“商界鼻祖”範蠡經商、劉邦登基稱帝、曹操成就霸業、黃巢起義、宋江聚義等都發生在菏澤。秦末漢初大將彭越、三國曹魏大將李典、北宋文學家 王禹偁,蘇門學士晁補之,清末武狀元田在田都誕生在這塊土地上。
自然地理
菏澤市古稱曹州。轄牡丹區、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巨野、鄆城、鄄城、東明壹區八縣,253個鄉鎮,總面積12228平方公裏。地處山東省西部,位於北緯30°39〃--35°53〃,東經114°48〃--116°24〃。與蘇、豫、皖三省接壤,南北最長距離157公裏,東西最寬距離145公裏。轄8縣1區和開發區,總面積12238平方公裏,總人口849萬,其中農村人口680萬人,城鎮人口169萬人。
菏澤氣候宜人,物產豐富。菏澤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這裏是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沃野千頃,是培植優質農副產品的理想區域。目前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商品糧、棉、油、林、畜生產基地。地下礦藏豐富,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地熱和礦泉水等。開發條件優越,利用前景廣闊。不久的將來,隨著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菏澤將成為中國的魯爾式經濟區,成為規模可觀的農副產品加工集散中心、中原地區商貿中心和物資集散中心。
菏澤區位優勢突出,涉外服務機構健全。京九鐵路與新不斷更新歐大陸橋(太平洋西岸的日照--菏澤--西安--阿拉山口--大西洋東岸的荷蘭國的鹿特丹港)在菏澤交匯,使菏澤成為縱連南北、橫貫東西的交通樞紐,是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的人流物中心。
近幾年來,菏澤的基礎設施有了較快的發展。市內有火車站3個汽車站2個鐵路專用線12個,百畝大貨埸4個。四通八達,兩條國道貫穿全境,幹支公路輻射全區、通向全國,銜接東明黃河大橋的菏澤高速公路竣工通車。距城區80公裏的嘉祥機埸通航京、滬等大城市。菏澤海關、菏澤商檢、中國外運菏澤集裝箱公司已配套運營多年,並建有鐵路二類口岸和公路二類口岸。
菏澤市交通十分便利。菏澤是全國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之壹,京九鐵路與新亞歐大陸橋(日照--菏澤--西安--阿拉山口--荷蘭鹿特丹)在這裏十字交匯。菏澤公路四通八達,全市通車裏程4500公裏,105、106、220、327四條國道通貫全境,18條幹線和127條縣鄉級公路縱橫交錯。市區距濟南機場220公裏,距鄭州機場230公裏,距嘉祥機場僅75公裏。
菏澤地處四省交界和濟南、徐州、鄭州等大中城市的中心位置,是我國承東啟西,引南聯北的接力站和橋頭堡。二是交通便利。京九鐵路南北縱貫5個縣區,新石鐵路東西橫穿4個縣區,境內鐵路總長272公裏,地方物資專用線23.2公裏。有縣級站8處,日通過客車19對;四條國道縱橫交錯,公路通車裏7649公裏。
菏澤市區內現有出租汽車2千多輛,有公***汽車線路18條,乘車非常的方便,能夠滿足市民和遊客的的出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