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抗日義勇軍第二兵團副司令員李春華,1932年9月,沒有帶任何人到北平要求軍火支援。救國會後,他問張學良,“張答應給十噸左右的輕重機槍和彈藥。”這些武器是給遼東幾個誌願軍軍部的。
東北抗日戰爭的艱難歷程
“起來,不想做奴隸的人!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正處於最危險的時候……”這首《中國人民* * *和中國國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是20世紀30年代侵華日軍踐踏東北大好河山之初,《義勇軍進行曲》所寫。歌詞和雄壯的旋律,是東北誌願軍奮戰在東北,染指白山黑水,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正是他們的英雄壯舉,促使全國警醒,奮進。
歌中的誌願軍由救世軍、自衛隊、抗日兵團等各種抗日武裝組成。因為這些抗日活動是群眾自發組織的,是壹種見義勇為的行動,所以這些武裝力量被稱為抗日義勇軍。
東北抗日聯軍作為東北抗戰的主力軍,是中國生產者黨創建和領導的東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裝。它是中國人民抗日軍隊的組成部分,是壹支以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在中華民族危難的時刻,它挺身而出進行自衛。在14年極其艱難的歲月裏,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殲滅和牽制了大批敵人,為東北和全國的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抗日戰爭第壹年表
1927年9月,中央派順治省委組織部長兼秘書長陳偉到東北,成立東北統壹的黨組織——中央滿洲省委。
1928年9月,中共滿洲省中央改為中共滿洲中央。從此,東北有了真正統壹的黨的領導機構。
1928 12,滿洲省委遭受了巨大的破壞。
1929年6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任命劉少奇為滿洲省委書記。
1930年3月下旬,劉少奇調回中央,饒漱石暫代省委書記。不久,中央派李子芬接任滿洲省委書記。
8月6日,1930,省委決定更名為“總行動委員會”。
1930年8月底,陳潭秋來到東北改組“總行動委員會”,成員擴大到15。
1931 2月,中央派張迎龍到滿洲省委傳達中共六屆四中全會精神,任省委書記。
19319月18日,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占領中國東北三省的戰爭。
1931 9月19日,中國滿洲省委發布《日本帝國主義武裝占領滿洲宣言》。
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發表《關於日本帝國主義奸占東北三省事件的聲明》,痛斥國民黨政府的賣國不抵抗政策,號召全國人民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
1931 9月21日,3000多名被流放到北平的東北學生成立東北學生抗日協會,組織“敢死隊”。
1931年9月22日,中央作出《關於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滿洲事件的決議》。
1931年9月23日,日軍占領吉林城,南京國民政府向全國人民發出壹封信,警告當時的人民“對日本保持嚴肅冷靜的態度”。向青山、張海天、蓋中華等400多名抗日勇士,勇敢地向日軍控制的田莊臺鎮、營口電站、水源地發起進攻。這是“九?“壹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第壹次遭遇來自民間的迎頭痛擊,盤錦郝穎打響了中國人民武裝反抗日本軍國主義入侵的第壹槍。
1931年9月24日,宜蘭警備司令兼二十四旅旅長杜麗向所轄各縣發出通電,號召軍民團結抗日。
1931 9月25日,駐守吉林省會的第25旅張作舟到達玉樹,宣布抗日。
1931 9月28日,東北邊防司令部駐吉爾吉斯斯坦副司令員警衛團團長馮占海率部在永吉縣老營盤舉行抗日誓師大會,通電全省。
1931年65438+10月初,在鳳城縣第四區小唐溝顧家堡子成立東北人民自衛隊,鄧任書記。他們在裝備和訓練上相形見絀,在國民黨政府不抵抗、不援助的打擊下,在萬惡的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包圍下,自發組織了“誌願軍、救世軍、自衛隊”等各種抗日隊伍(統稱抗日義勇軍)。
1931年10年,中共滿洲中央書記張迎龍在沈陽被捕。在敵人的折磨下,張迎龍叛變了,中共中央隨即被摧毀,壹些人被捕。為了盡快恢復滿洲省委的工作,中央決定193112友由中央巡視員羅登賢代理滿洲省委書記。同時,原奉天市委改為奉天特委,領導沈陽、大連、清遠、本溪的黨務工作。、何、金伯陽、羅等滿洲中央委員對日軍的頻繁活動壹直保持警惕,並向中央領導作了匯報。日本關東軍特務機關阪原和石原緊張地策劃了壹場陰謀。
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滿洲省委發出《關於滿洲兵工作的指示》。
1931 10 10月下旬,在黑山縣的壹次士紳大會上,曾擔任過黑山、新民、北鎮、泰安等地兵站站長的王顯廷被推選組建“誌願軍”。“九個?十八大後,王獻廷發起成立“抗日義勇軍”。經過決議,這支誌願軍的名稱是“遼西抗日義勇軍第壹路”。至此,中國第壹支正式的“誌願軍”在錦州成功成立。
1931、11年,馬占山率領的東北誌願軍在張海鵬抗擊日本關東軍主力師團和偽軍,殲滅敵人眾多,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掌聲和援助,成為臨時抗日民族英雄。
19311二月,羅登賢任滿洲省委書記,何任組織部長,聶任宣傳部長,金伯揚任參謀部長,任軍委書記。
1931年冬,攜夫人李返滬,被安排到老上級領導的中央軍委工作。這時,滿洲省委要求中央派軍事幹部,中央派楊林到他熟悉的東北地區。楊林去後,立即成立了省委軍委,並擔任書記,在東北大地上第壹次打出了“蘇維埃”的旗幟。
10月3日,1932,65438,張學良命令遼寧省警察局長、沈陽市公安局長黃先勝將軍離開錦州,退入山海關。此後,東北三省的廣大領土相繼落入敵手,黑龍江、吉林、遼寧除遼西外均被日軍占領。事實上,黃先勝將軍是第壹個支持誌願軍的煽動者。但在蔣介石的壓力下,張學良將軍不得不下令黃顯聲退入山海關,於是於65438年10月2日晚經錦西、綏中退入山海關。65438年10月3日上午,日軍不經抵抗成功占領錦州,從此遼西誌願軍獨立擔負起抗擊日軍的重任。誌願軍在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裏發展到30多萬人。從其構成來看,農村各界人士占50%以上,原東北軍和公安警察占25%左右,綠林隊(東北人叫胡子)占15%,知識分子占5%左右。軍官、警察、官僚、知識分子、開明的地主和士紳、綠林領袖和農民領導誌願軍抗日。從範圍上看,當時整個東北154個縣中,有93個縣有誌願者活動。
1932年5月,滿洲省委先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代理書記楊靖宇到南滿;大連市委書記童到東滿;省軍委書記趙尚誌到巴彥、賀鑄;省委秘書長馮仲雲到湯原組建抗日武裝,先後成立了巴彥、磐石、海龍、延吉、琿春、汪清、安圖、和龍、賀鑄、密山、寧河、湯原、饒河等十幾個抗日遊擊隊和抗日救國遊擊隊、遂寧抗日聯軍,開展遊擊戰爭,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2年6月,滿洲裏省委書記羅登賢同誌在“北方會議”上被調離領導崗位,省委領導和壹些地方黨組織堅持援助誌願軍和聯合其他抗日武裝的正確主張和實際工作,被斥為“機會主義”。
1932年6月,中央調羅登先赴滬工作,華鋼接任滿洲省委書記,李實任組織部長。在華鋼到任之前,李實負責省委工作。
1932年秋,中央滿洲省委派李同誌到華中河中央縣委工作。她先後擔任縣委委員、婦女部長、鐵北區委書記等職務。她在群眾中有很高的威望,是和趙壹曼同誌壹起在賀鑄抗日遊擊區著名的抗日女英雄。
1932年9月底,黃先勝開始整頓各縣的市民組織(村社)。政府提供槍支彈藥,有槍的人也可以從政府領取子彈。這些民團和民間槍手後來成為各地組建誌願軍的基礎。受中國* * *產黨抗日救國倡議的鼓舞,黃先聲決定組建誌願軍,與東北軍並肩作戰。經張學良將軍同意,以遼寧省警察的名義,制定了《抗日義勇軍編輯委員會方案》,對義勇軍的組織原則、程序、獎勵辦法、經費來源等作出了切實可行的規定。遼西的“誌願者”多達20人。
1932 165438+10月25日,國民黨在美國的授意下,向國聯提出將錦州劃為中立區,由美、英等國駐軍,企圖阻止日本入關。這個喪權辱國的提議自然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反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錦州事件”。
1933 65438+10月3日,日本侵略者入侵山海關,將侵略戰爭擴大到華北地區。
1933 65438+10月7日,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和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宣言,鄭重聲明中國工農紅軍願意在停止進攻蘇區、保證人民民主權利和武裝人民三個條件下,同國內任何軍隊締結作戰協定。
1933 65438+10月26日,中央給滿洲各級黨部和全體黨員(以下簡稱“壹?26指示信”)
1933年7月,李實調回中央,李耀魁被任命為省委代理書記。
1933年6月,李耀魁在哈爾濱被捕,省委書記由馬良代理。
1934團委書記劉明佛被抓改判,省委機關被破壞。5438年6月+10月,中央派楊光華到滿洲擔任滿洲省委書記,並組建了新的省委。
1935年4月,王明、康生將省委主要領導、譚、劉昆調到莫斯科,張文烈負責省委工作。這時,滿洲省委的工作基本停止了。
1933年9月至1936年2月,抗日遊擊隊先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日聯軍六個軍。
東北人民革命軍1軍:前身是磐石南滿遊擊隊於1938+08年9月成立的東北人民革命軍1軍獨立師,於1934+01年6月改組成立。楊靖宇任司令員兼政委,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師,全軍800余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前身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1獨立師,1934年3月由東滿各縣遊擊隊組建,1935年5月改編成立。王德泰任司令員,東滿特委書記魏任政治委員,任政治部主任。下轄三個師,全軍約1200人;(第三師師長金日成)。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前身為東北抗日遊擊隊(原賀鑄抗日遊擊隊)哈東支隊,成立於1935+10月。趙尚誌任1師師長兼軍長,任政治部主任。它有三個團。1935年9月至1936年春,擴編為6個團,先後擴編為6個師,全軍約700人。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原名密山人民抗日革命軍、密山遊擊隊,成立於1934+00年6月。李任1師師長兼軍長,何忠國任政治部主任。它有四個部門。1935年改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兵力約230人。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原遂寧抗日聯軍,成立於1935年2月。周保忠任司令員,任虎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兩個師,全軍900余人。
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原名湯原抗日遊擊兵團,成立於1936 65438+10月。由任司令員,張壽(李)任政治部主任,馮誌剛任參謀長。下轄6個團,全軍約1000人。
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告全體同胞抗日救國書》(即《八壹宣言》)。
1936年2月20日,東北抗日聯軍發布《東北抗日聯軍統壹軍成立宣言》,宣布壹切人民革命軍、抗日聯軍、抗日遊擊隊為抗日聯軍、抗日遊擊隊。東北抗日聯軍* *有11部隊,人數最多的有4萬多人,其中第壹、二、三、六、七軍是在抗日遊擊隊(由* * *生產黨領導)的基礎上建立的;第四軍和第五軍是在王德林救世軍和杜麗抗日自衛隊的基礎上成立的。第八軍、第九軍、第十軍、第十壹軍是在誌願軍殘余和抗日山林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東北抗日聯軍1軍:前身為原東北人民革命軍1軍,於1936年7月改編成立。楊靖宇任司令員兼政委,宋鐵巖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學組;
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前身為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1936年3月整編成立。王德泰任軍長,魏任政治委員,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1個教學組;
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前身為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1936年8月整編成立。趙尚誌任司令員,張壽()任政治部主任。轄10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原東北抗日聯軍第4軍,1936年3月整編成立。李、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它有四個師和三個遊擊隊;
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前身為原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1936年2月整編成立。周保忠任司令員,柴任副司令員,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6軍:前身為原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1936年9月整編成立。由任司令員,張壽(李)任政治部主任(代)。下轄4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7軍:前身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4軍第4團,1936+01年6月擴編成立。陳榮久任司令員,崔世全(崔庸健,朝鮮族)任參謀長。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前身為原東北人民救世軍,1936年9月收編整編。謝文東任司令員(兵變後),滕任副司令員(兵變後),劉樹華任政治部主任。下轄6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9軍:原吉林渾成旅第2支隊,1937年6月整編成立。李華堂任司令員(叛逃後),李錫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轄3個師;
東北抗日聯軍第10軍:前身為抗日山林隊汪亞塵部“雙龍”隊,1936年改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8軍,11年整編成立。任司令員,任副司令員,任政治部主任。轄10團;
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前身為戚誌忠原東北抗日山林隊“明山”隊,1937年5月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獨立師,165438年10月成立。戚誌忠任司令員,金正國任政治部主任,白雲峰任參謀長(叛逃後)。下轄1師和1、2、3旅。
1936,65438+10月,中國* * *國際代表團在* * *向中國* * *滿洲省委傳達了關於撤銷滿洲省委,成立冀東、松江、東滿、南滿四個省委和哈爾濱特委的指示。
1936 65438+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改編而成,趙尚誌任軍長,張壽任政治部主任。它有10個分部。
1936年2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由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改編而成,周保忠任軍長,柴任副軍長,任政治部主任。它有三個部門。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而成,王德泰任軍長,魏任政治委員,任政治部主任。下設三個師,1個教學組。
1936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改編而成,李任軍長,黃玉清任政治部主任。它有四個師和三個遊擊隊。
1936 6月18組建三支軍隊,分屬於新成立的省委領導。新組建的三支軍隊是:
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和第2路軍,組建於1936年7月。楊靖宇為總指揮,王德泰為副總指揮,魏為政治部主任,6000余人隸屬南滿省委。
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4、5、7、8、10軍,以及救世軍王部、誌願軍姚振山部。於6月1937組建成立。周保忠任總司令,崔世全(崔庸健,朝鮮族)任參謀長,隸屬冀東省委;
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下轄東北抗日聯軍第3、6、9、11軍,1939年5月組建,成立總司令部。張壽(李)任總指揮,任政委(1940年4月),許(李錫山,朝鮮族)任參謀長,歸北滿臨時省委。
1936年7月底,東北抗日聯軍第壹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壹、二路軍組成。楊靖宇任總指揮兼政委,王德泰任副總指揮,魏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9月,東北抗日聯軍第八軍由原東北人民救世軍改編而成,謝文東(後叛變)任軍長,滕(後叛變)任副軍長,劉樹華任政治部主任。它有六個部門。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六軍改編而成,夏雲傑任軍長,張壽任政治部主任。它有四個部門。
1937 10,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成立,由東北抗日聯軍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十路軍組成。周保忠任總指揮,趙尚誌任副總指揮(2月1940),崔世全任參謀長。
1936 165438+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改編而成,陳榮久任軍長,崔世全任參謀長。它有三個部門。
1936年冬,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由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八軍改編而成,由任軍長,張任副軍長,任政治部主任。它有10個團。
1937 65438+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九軍由吉林渾成旅第二支隊改組成立,李華堂(後叛逃)任軍長。它有三個部門。
1937 10東北抗日聯軍第11軍由原東北山林誌願軍改編而成,戚誌忠任軍長,金鐘國任政治部主任。它有1個分部。
1939年5月,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成立,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三、第六、第九、第十壹路軍組成。張受為總司令,(1940)為政治委員,許為參謀長。
從1936到1937,東北抗日聯軍發展迅速。到1937年秋,已建成11軍,3萬余人,開辟了東南滿洲、冀東、北滿三個遊擊區。遼吉黑廣大地區的元野抗聯軍開展的大規模遊擊戰,威脅日偽統治,牽制日偽主力近40萬,實力強大。東北抗日聯軍的形成是貫徹黨的抗日統壹戰線政策的結果,壯大了抗日軍隊,促進了東北抗日遊擊戰爭的發展。從滿洲省委撤銷的1936,到1942,東北黨組織幾乎與中央失去了壹切聯系。這壹時期全國都在進行抗日鬥爭,處於極其困難的時期,東北的抗日鬥爭變成了局部鬥爭。在此期間,抗日聯軍遭受了日軍前所未有的打擊,損失了多名著名的抗日將領,三路聯軍被打散,繼續與日軍周旋。
1942,1年8月,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正式組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又稱蘇聯遠東軍步兵第88旅,由原東北抗日聯軍第壹、二、三軍團組成),周保忠任旅長,張壽利·趙霖任政治副旅長,崔世全(崔庸健,朝鮮族)。在蘇聯進行了三年系統的現代軍事訓練,包括爆破、空降、滑雪、通信等特殊技能訓練。
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壹顆原子彈。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派遣遠東軍進入東北戰場。
8月9日,1945,毛澤東主席發布《抗擊日寇的最後壹戰》,正式宣布抗日反攻的到來。同壹天,美國在日本長崎投下了第二顆原子彈。
1945八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14日,中央東北局成立。彭真同誌擔任書記(1945年9月6日,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
1945 9月15中央決定:彭真、陳雲、葉、、段子君、莫純考慮到蘇軍是有軍銜的,中央軍委為了便於他們工作,以毛澤東的名義授予這六人軍銜。其中彭真、陳雲、葉為中將,為少將,段子君、莫為上校,聘書用漢俄兩種文字書寫。同時從山東軍區(壹個直屬隊,第壹、二、三、六、七、五師)、魯中軍區、濱海軍區、膠東軍區、渤海軍區的主力部隊,* * * 6萬。
新四軍第三師、後方留守兵團、中支等解放區3萬余人(陜甘寧晉綏聯防軍359旅1萬余人)* * * 654.38+萬人,幹部2萬人迅速向東北挺進。
彭真、陳雲、葉、、段子君、莫純等六人由曾克林陪同,乘貝魯·諾索夫飛往東北。9月17日,彭真壹行乘蘇聯飛機離開延安前往東北。下午,飛機飛過山海關。沒想到,飛行員不小心。著陸時,飛機沖出跑道,壹頭紮進附近的壹片稻田。飛機機頭朝下,機尾朝天,直立在稻田裏。、段子君、莫受了輕傷,彭真被砸成腦震蕩,而陳雲最幸運,卻逃過壹劫。最嚴重的是葉,他受了重傷,他的腿被油桶和無線電設備壓住了。在山海關過了壹夜,彭真壹行第二天乘火車抵達沈陽。
9月1945、19日,東北局第壹次擴大會議在張前帥府召開。會議由彭真、陳雲主持,傳達了中央的決定、戰略方針和東北局的總任務。
1945、10年10月20日,周保忠、崔世全(崔庸健,朝鮮族)向東北局移交組織關系,中國* * *東北黨委完成歷史使命後撤銷。
1945,10年10月30日,中央決定進軍東北,為東北人民自治軍。
1945 65438+10月31林彪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任第壹副司令員,任第二副司令員,小任第三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彭真任第壹政治委員,羅榮桓任第二政治委員,程任副政治委員,周保忠任第四副司令員,任第二參謀長。同時決定成立北滿分局和北滿軍區,陳雲任軍區書記兼政委,林峰任副書記,高崗任軍區委員兼司令員,張聞天任委員。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兵力27萬余人。至此,東北抗日聯軍勝利完成了歷史使命,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1946 65438+10月6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更名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野戰軍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