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藥被中國人誤解了》
中國20—29歲的育齡婦女約有壹億,其中只有2.3%的人使用口服避孕藥避孕,而歐美各國的使用率高達40%。”4月12日,北京大學第壹醫院婦產科專家鄭淑蓉教授在壹個避孕與女性健康座談會上披露了這組數據,同時談到了目前對避孕藥認識存在的幾個誤區:導致體重增加;降低女性生育能力;停藥3—6個月後才可妊娠;導致胎兒畸形;長期服用對身體有害,會增加患某些婦科癌癥的風險等。
這些提法壹出來,立刻引起了媒體的關註,在給予報道的同時,大家紛紛提出這樣壹個問題:到底該怎麽看避孕藥?
避孕藥低使用率與高人流率
我國20—29歲的婦女中,人流率約為62%。,而荷蘭的人流率為5.1%。。與之相對應的,是我國2.3%和荷蘭36%的避孕藥使用率。
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人流率和避孕藥的使用率正相關。在15—45歲的女性中,法國、澳大利亞、英國、瑞典的避孕藥使用率在20%—30%之間,人流率都在千分之十幾的水平;排名最後的日本人流率高達84%。,其避孕藥使用率比中國還低,只有1%。鄭淑蓉教授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避孕失敗的已婚婦女有56%使用避孕套,24%使用宮內節育器;而避孕失敗的未婚婦女主要使用避孕套(71%)。研究表明,避孕藥的可靠性比避孕套高10—15倍,比節育器高1.5—4倍。
這些數據說明了避孕藥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計劃生育科主任武淑英認為,避孕藥是“最好的選擇”。
中國人“害怕”避孕藥
但就是這個“最好的選擇”,在我國卻沒能得到充分認同,為什麽?
武淑英教授告訴記者,在我國,避孕藥都是人工合成甾體類激素,主要包括雌孕激素。“我2004年開始做壹個避孕藥的臨床試驗,充分感受到人們對避孕藥的抵觸情緒。”武教授表示,當時很多人都在問:吃避孕藥會不會增加體重,會不會導致乳腺癌和卵巢癌,會不會影響後代?對這些問題,武教授已經習以為常了。她遇到過壹個44歲的教師,已經做了6次人流,但就是不肯吃避孕藥。“和她壹樣,不少人寧願承受人流的痛苦也不願吃避孕藥。”武教授搖搖頭說,有時病人甚至以為她在推銷藥品,讓她覺得很無奈。
說起中國女性不願吃避孕藥的原因,武教授認為其中之壹是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大規模推廣宮內節育器,讓人們形成了“節育器最有效”的觀念,至今其使用率仍高達41.7%。有些醫生在這方面都存在認識誤區。不過從2000年以後,人們對避孕藥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但她指出,影響避孕藥使用率的關鍵因素,還在於人們對其“副作用”的錯誤認識。即使在發達國家美國,國家疾控中心的調查也顯示,大部分女性對口服避孕藥存在誤解,有3/4的人認為它會影響健康。
避孕藥變了
其實,與其說人們誤解了避孕藥,不如說是人們還在拿老眼光看它。德國著名婦產科專家伍思特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各國科學家的努力下,避孕藥可謂“煥然壹新”,紛紛采用新型孕激素、減少雌激素含量,使用較低劑量即可達到很好的避孕效果,而且副作用很小。
鄭淑蓉教授具體闡述了這兩個趨勢。壹、雌激素減少:1968年,30%的口服避孕藥中雌激素含量超過50微克。而現在所有暢銷品牌的雌激素含量都不超過35微克。武淑英教授指出,目前避孕藥的雌激素含量普遍為20—30微克,其副作用比含量為35—50微克的低50%以上。二、孕激素改良。上世紀70年代,避孕藥中的孕激素均有壹定的雄激素活性,會導致肥胖等副作用。1981年,首個新型孕激素地索高諾酮誕生,其雄激素活性大大降低。此後,孕二烯酮等新型孕激素相繼出現。
武淑英教授指出,口服避孕藥可靠、不影響性生活,能改善月經紊亂,預防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停藥後可立即恢復生育。“現在使用的主要是短效避孕藥和緊急避孕藥,長效避孕藥副作用較大,已經不用了”。壹項針對20—49歲歐洲女性的調查表明,87%的人認為避孕藥使用簡便,72%的人不擔心意外懷孕,56%的人說月經量減少,46%的人痛經減輕,44%的人說對性生活有益。可以說,對其優點了解得越多,越傾向於服用口服避孕藥。
“避孕藥副作用”其實是誤區
在出現這兩個重大變化之後,我們該如何看待所謂的避孕藥副作用?
增加某些婦科癌癥風險:武淑英教授告訴記者,關於這壹點,人們主要是擔心雌激素。但是,目前避孕藥的雌激素含量已經很低,而且,雌激素是否致癌還沒有定論。事實上,鄭淑蓉教授指出,研究發現,服避孕藥時間越長,子宮內膜癌發生率反而越低,且停藥後這種保護作用可持續15年;服避孕藥5年能降低50%的卵巢癌發生率,停藥後這種保護作用還可持續10年。
增加體重:以前的避孕藥增重,主要是因為孕激素具有雄激素活性,而新型避孕藥中的孕激素對雄激素受體沒有親和力,不會增重。伍思特教授指出,只有少數女性服用避孕藥後會略微增重,但長期服用後,這壹現象都會消失。
停藥3—6個月才可妊娠:這種觀點只是針對已被淘汰的長效避孕藥。對短效避孕藥來講,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沒有任何臨床研究證明需要停藥3—6個月再妊娠。“如果想懷孕,只要停服避孕藥即可。”伍思特教授說。
導致胎兒患病、畸形:研究發現,服用避孕藥的婦女懷孕生產後,後代出現先天性心臟缺陷和肢體短小的風險與沒有服過避孕藥的婦女的孩子相比,基本沒有差別。
降低女性生育能力:鄭淑蓉教授告訴記者,其實,避孕藥能有效防止異位妊娠,阻止下生殖道感染發展為盆腔感染,對保護女性生育能力有好處。
導致閉經:鄭淑蓉教授指出,研究發現,只有不到1%的人停用口服避孕藥後出現無排卵或閉經現象,原因可能是避孕藥對下丘腦的抑制引起的。
指出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後,伍思特和武淑英教授還表示,80%的有痤瘡的婦女在服藥6個月後痤瘡消失了,皮膚也更加紅潤。不過,口服避孕藥確實存在壹些風險:35歲以上吸煙或有心血管疾病的女性長期口服避孕藥會增加靜脈血栓、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患病風險。另外,有全身性疾病和肝炎、腎炎、心肌炎、糖尿病等疾病,40歲以上,患癲癇或抑郁癥,月經異常和處於哺乳期的女性也最好別選擇這種避孕方法。
不提倡使用緊急避孕藥
除了這些,避孕藥還有沒有其他禁忌?4月17日,記者到北京幾家大藥房詢問避孕藥的銷售情況,發現每家店裏緊急避孕藥都賣得最好。對此,武淑英教授指出:“我們不提倡經常使用緊急避孕藥。”很多年輕人認為房事後服緊急避孕藥方便又安全,殊不知它可能導致月經不規律、出血和惡心等現象,不能作為常規用藥,只能應急用。她說,臨床上壹般推薦使用短效避孕藥,從月經第壹天開始吃,連續吃21天,停壹周再進行下壹周期,效果好,副作用很小,適合18—40歲的女性。
武教授最後提出:月經量多、月經不調、痛經的女性應服短效避孕藥;月經正常但需要長期避孕的可以使用宮內節育器;有多個性夥伴的婦女最好采用避孕套。她告訴記者,2004年的試驗開始時,不少受試者都有抵觸情緒,可經過壹段時間,大家發現月經規律了,痛經沒有了,連皮膚都好了,紛紛轉變了看法。她說:“關鍵是讓她們了解實情,然後自己去看、去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