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扶綏縣位於東經107 3 ˊ-108 6 ˊ,北緯22 11 ˊ-22 57 ˊ。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壹年兩次接受陽光直射。南北最大垂直距離78公裏,東西最大水平距離55公裏;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南寧市西南部,總土地面積2836平方公裏,占廣西總面積的65438±0.22%。西鄰崇左市江州區,南接上思縣,北接南寧市隆安縣,西南接崇左市寧明縣。縣治新寧鎮距自治區首府南寧市僅45公裏,經濟地理位置優越。全縣轄8鎮3鄉,***128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居住著壯、漢、苗、瑤、侗等18個民族。全縣總人口41.4萬。總人口中,壯族占82.8%,漢族占16.9%,瑤族占0.2%,其他少數民族占0.1%。其中,全縣常住人口5萬人,其中學生654380+020人,農業人口336544人。
扶綏縣自然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約265438±0.7℃,年平均降雨量約65438±0.300毫米,平坦海拔100-200米,年無霜期342天以上,終年無雪,四季常青,森林面積5.9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適合發展農業和養殖業,各種產品非常豐富。
扶綏縣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高恐龍(兩個個體)和中國最大恐龍(兩個個體)的棲息地。汕尾鎮發掘的距今654.38+0.3億年的蜥腳類恐龍化石,是世界上發現的最高的動物屍體。扶綏縣各種資源豐富:鋁礦、石灰石、煤、高嶺土、重水晶礦、耕地、林業、勞動力、水和高等教育。
扶綏縣還有鋅、鐵、金等20多種礦藏。扶綏縣有數億噸石灰石資源。中國建材地質勘查中心廣西總隊對扶綏縣石灰巖進行初步勘查後,確定在扶綏縣建設輕質碳酸鈣生產項目。
扶綏縣土地總面積2836平方公裏,耕地1.5萬畝。目前全國有八個國有農林農場,* * *國有土地面積70多萬畝,土地開發潛力巨大。全縣森林木材儲量約260萬立方米,木材加工原料充足。糖業是扶綏的支柱產業。2065.438+00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超過654.38+00萬畝,2007年後已進口原料甘蔗470萬-639萬噸。
扶綏縣劍麻種植面積超過65438萬畝,是中國最大的劍麻生產基地。扶綏縣耕地資源豐富,常年種植瓜菜40萬畝,產量654.38+0萬噸,水果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量654.38+0萬噸。由於農產品深加工不足,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低,豐富的瓜菜水果資源使得小型農副產品深加工產業大有可為。低成本的西瓜資源特別適合西瓜飲料企業在扶綏創業。
2010以來,扶綏縣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扶綏縣至南寧市二級公路建成,境內多處鐵路與公路立交分離。2010五月底,扶綏臨空經濟區項目正式啟動。2065438年8月65438日,總投資8.8億元的中國金達集團有限公司等8個項目、總投資105億元的北京達納斯頓鋁加工項目入駐扶綏臨空經濟區。9月21,2065438總投資5億元的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擴建工程在經濟區正式啟動。
在“首都後花園”的理念下,中華恐龍園和壹些大型娛樂中心不斷增加扶綏的文化價值。甘蔗收割機進了扶綏,水泥路延伸到了各地農村,沼氣入戶率也很高,扶綏人的生活更上壹層樓。
2010年旅遊景區接待遊客67.5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7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倍和15倍。
壯族民俗壯族婦女自古就有自己做米線、糯米包子的習俗,逢年過節還會自己做點心,提高生活樂趣。如果有客人來莊家要他們的小吃,他們會很興奮的按照他們說的去對待。特制的壯族小吃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味佳肴。
扶綏縣十大旅遊景觀為1、計燕範穎-金雞巖景區、左江巖畫;2.文物古跡——1.37億年前白堊紀中國扶綏“上龍”恐龍化石,3000多年前的人骨、貝殼、石鏟;3、景點——龍寶地、美麗幽深的九龍巖區;
4.世界罕見——邁克白頭、黑頭葉猴珍稀動物保護區;?
旅遊休閑項目。名巖勝洞——美麗的千巖、形態各異的“神奇洞屋”、景色獨特、傳說感人的“犀牛洞”、帶有神話色彩的“美人峰”、有童話色彩的“李連古榕”。
6、葫蘆八寶——曲徑通幽,牛奶石林,形態各異,生動美觀。
7.水上休閑城——水質清澈,天然遊泳池是“日月潭”,山清水秀的克蘭、王莊水庫是水上樂園;左江壹日遊;
8.筆架山莊-巍峨的筆架山,綿長的左江,銀灘之夜,水上樂園,規劃中的民族度假村。
9.朝拜勝地——色彩神奇的八仙巖景區;壯族的宋仙,三姐英魂的“劉三姐墓”;
10,天下奇聞——沒有答案的印度天池景觀;左江巖壁畫扶綏縣,屬於古奧,山水秀麗,自然人傑地靈。歷史人物輩出,如清代鄢陵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甘,中國現代民族學的奠基人之壹黃先凡,著名作家陸棣、吳將軍等。,均生於扶綏縣。
金雞巖景區位於扶綏縣城西北1 km的筆架山腰部,屬於明代遺址。主洞占地40多平方米,高4米。有金雞娘娘、班敏夫人、華工、花婆、花木蘭等塑像。洞左下方臨江處有清代鄧齋題寫的“雞巖範穎”,左為富博亭,右為富博將軍像。沿著河岸有103石階通往入口。四周樹木環繞,洞穴與清澈的左江形成了壹幅美麗而優雅的畫。
恐龍園位於廣西扶綏縣山圩鎮那排盆地,距廣西首府南寧75公裏。扶綏縣分別於1973和2001年在納派盆地出土了世界頂級恐龍化石,其中2001年出土的恐龍化石“壹窩三龍”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完整的鱗翅目恐龍化石,堪稱“稀世珍寶”。經分析,扶綏出土的恐龍化石有三個特征:1屬於鱗翅目壹個目前世界上從未發現的新屬種;2就是個體特別大。從腳到後背高達6米;3是壹個很大的數字。在50平方米的坑內發現了65,438+000多塊化石,“壹窩三龍”堪稱世界奇跡。汕尾納派盆地屬於古生代寒武系和三疊紀沈積的砂巖,是目前世界上恐龍化石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之壹。恐龍園以恐龍文化為特色,突出扶綏-中國上龍、翼手目恐龍為主題形象,是集觀光遊覽、科普教育、休閑娛樂為壹體的特色文化旅遊景區。
大九重景觀生態旅遊區位於廣西扶綏縣八盆鄉。景區內的白頭葉猴是世界珍稀瀕危動物,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景區自然風光優美,自然環境優良,動植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 * *動物350余種,國家壹、二級重點保護動物35種,其中世界珍稀和國家壹級保護動物30種,如白頭葉猴、葉猴、雲豹、林麝、蟒蛇等。* * *植物種類1100余種,其中刺蘇鐵為國家壹級重點保護植物,鳳尾蕨、川楝子樟木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歸龍潭旅遊風景區位於廣西扶綏縣城北7公裏,四面環山,位於長平鄉白屏村。景區內峰林眾多,景色優美,有三個溶洞,壹條地下河,兩個湖池。桂龍潭常年泉水噴湧,水質碧藍清澈,是理想的天然遊泳池。歸龍潭是集登山、觀巖、開采加工(方解石脈)、地下河漂流、水上娛樂、旅遊朝聖、休閑度假為壹體的綜合性旅遊區。
今天諸葛亮在三國時,掐指壹算天下大事,被劉分了壹塊地。大多數人不會相信諸葛亮的神奇故事。今天的扶綏有壹個“諸葛亮”。妳不需要介紹他。他能知道妳家屋前屋後的路況(也就是地理位置)以及各種只有妳知道的事情(比如妳有幾個兄弟姐妹孩子)。像猜燈謎壹樣,他能解開妳心中的許多疑惑,經常逗得客人哈哈大笑...世界上不相信“靈力計算”的遊客不妨去體驗壹下“諸葛亮”遊戲今天,“諸葛亮”住在曲裏鎮曲新村,每天去“計算”的男男女女絡繹不絕。
旅遊指南現在扶綏的交通很發達,有南友高速和322國道兩條主線穿過縣城。扶綏縣境內有3個高速公路出入口,其中縣城出入口距廣西首府南寧52公裏,距新建地級市崇左67公裏,距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友誼關口岸152公裏。經南寧至防城港高速公路200公裏,欽州港175公裏,北海路290公裏,崇左至上思二級公路194公裏。322國道穿過縣內三個鄉鎮,長達60多公裏。湘桂鐵路南段貫穿扶綏縣中部,全長約60公裏,共設5個火車站,其中曲裏站是南段最大的貨運中轉站。扶綏站距西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南寧南站45km,距憑祥友誼關190km。
扶綏縣建成了以光導傳輸和電路交換為主的電話網絡,實現了電信自動化、傳輸數字化和服務多樣化。全縣電話交換機容量超過2萬門。開展了特快專遞、特快專遞、郵政儲蓄等業務,郵件可以到達世界各地。
歷史文化唐初,今天的扶綏縣境內除永州汝河縣的壹小部分外,其余都屬於西部平原。貞觀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紅潔在今扶綏招募部分土地,建立籠州,統治今新寧鎮。隸屬六個羈縻縣,隸屬永州總督府。天寶初(742-756),龍州改為扶綏縣。在甘源(758-760)的開始,它再次成為壹個籠子裏的國家。
開元二年(714),在原地永寧通州,又在通州,今通村,屬永寧總督署管轄。
大理六年(771年),破西苑蠻夷,置西苑郡,屬安南都護府管轄。
元和末年(806-820),定居西苑府福利黃洞洛陽郡,統治今洛陽村。
宋初,費汝河縣入宣化縣,與沈東並置。
胡五年(1053),康山黃洞設永康郡,轄舊縣、村;在吉米重新建立洛陽郡,全部歸永州龍寨。駝鈴縣,位於駝鈴洞,屬於永州古萬寨村。五裏縣,位於原龍州,屬永州。在原洛龍縣,位於東門古鎮村所在的吉州,隸屬永州太平村。
元朝(1206-1368年)
明初,由於地方官的鬥爭,五裏縣分為五裏、華陽、沙水、五叢四個窯洞。
成化八年(1472),永康土縣改土為流,編戶圖。
嘉靖年間(1522—1566),五裏、華陽、沙水、五從歸四洞,改組為四都。
隆慶六年(1572),五裏、華陽、沙水、武聰與原汝河縣壹、二、四合並,設新寧府,國政設在丁咚(今縣政)。
萬歷元年(1573),在新寧府老運河設立集市,名老街。
萬歷六年(1578),新寧府接管中州、邊陽等15村侵占的地段,定為五都。
萬歷十七年(1589),新寧府征集了被江州侵占的曲屯等十六個村落,編為六都。
萬歷二十七年(1599),四通州地方官黃承失業,改隸並永康郡,升任永康州,編三圖,州政由老郡移至中東西街。
萬歷二十八年(1600),新寧府接管被中州侵占的甘肅等十八個村落,編為七都。
崇禎十壹年(1638),永康在城外建東關圩。還建了永康義倉。
幹凈的
康熙元年(1662),在新寧府曲裏村建立了料場。
康熙二十八年(1689),駝鈴縣土官金鼎廢棄,並入永康府,編為二圖。
嘉慶元年(1796),中州在東門修建了料場。
道光元年(1821),新寧府在羅龍(今東洛)設圩。
同治元年(1862),新寧府首領興隆村建立了壹個料場。
光緒年間(1875),土中的山圩、那寮、上屯、帶嶺村建立了畜牧場。
中華民國(1912-1949年)
元年(1912)改中州土州為故土,設忠縣。永康府改為永康縣。
民國3年(1914),新寧府改稱阜南縣,永康縣改稱鄭桐縣。
5年(1916),忠縣改為綏魯縣。
13 (1924)年,綏魯縣帶嶺圩遷至劉橋,重建市場,命名為模範街。
17 (1928)年,洛陽的土縣改為鄭桐縣,縣內設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65438年2月6日,綏魯郡民宣。
65438年2月9日,宣布阜南郡民。
12月14日,鄭桐縣人民宣告成立。
1950年初,鄭桐縣分為中東、那隆和昌平區。阜南縣分為大塘、龍頭、曲裏、曲九四個區。睢魯縣分為劉橋區、東門區和山圩區。
1951年7月,阜南、鄭桐、綏魯三縣合並為富通綏縣,改為扶綏縣。全縣分為龍頭、大塘、曲黎、曲九、劉橋、東門、汕尾、昌平、中東、那隆等10個區。程響街位於縣城的阜南。
1953年2月,崇左縣托頂鄉、龍河鄉三個自然村劃歸扶綏縣管轄。
1958 12、扶綏、崇左兩縣合並為崇左縣,縣內設太平鎮。
1962年4月,崇左縣分為崇左、扶綏兩縣。
1980年9月,設立府南鎮,轄程響大隊和八圩。9月,1984,更名為新寧鎮,隸屬程響村委會和沖河村委會。
1984年4月,設置東羅鎮。
2002年8月,新寧鎮和府南鄉合並為新寧鎮。
2003年8月,地級崇左市正式成立,扶綏縣隸屬崇左市。
1985後政治經濟概況縣委、縣* * *總結改革的歷史和實踐經驗,從全縣豐富的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出發,堅持立足本地資源和原材料的扶貧開發;以扶貧覆蓋面為基礎;立足國內外市場。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工業大縣建設戰略取得良好成效。2005年,海螺、富源劍麻等壹批重大生產項目建成投產,有力地帶動了全縣工業經濟增長。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265438+7900萬元,同比增長26%;工業增加值7.5億元,同比增長1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6.9億元,同比增長18.8%。做強做優企業進壹步培育壯大。2005年,工業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由15家增加到17家,其中超億元企業2家,超億元企業2家。制糖、水泥、劍麻、林業、化工等支柱產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全縣新發展個體工商戶2248戶,從業人員2776人,註冊資本2053萬元;新發展私營企業43家,從業人員562人,註冊資本33865438+萬元;個體私營企業實現工商稅收191.8萬元。
農業特色農業加快發展,農村經濟進壹步發展。扶綏地處南亞熱帶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熱、雨同季。主要農作物有甘蔗、水稻、玉米、花生和木薯、水果、瓜果和蔬菜。該縣盛產龍眼、荔枝、柑橘、芒果、香蕉、西瓜等亞熱帶水果和黑皮冬瓜、甜南瓜等瓜菜。目前,全縣水果面積已發展到25萬畝,其中龍眼65438+萬畝,被譽為廣西“龍眼之鄉”、“黑皮冬瓜之鄉”。瓜菜種植面積30萬畝。2005年,我縣13萬畝經自治區農業廳評估後被列為“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2005/2006榨季,全縣原蔗達到465.65萬噸,產糖達到56.78萬噸,原蔗產量和產糖量均居全國第壹,成為名副其實的“糖鄉”。堅持用現代產業理念抓農業,不斷壯大蔗糖、劍麻、林業等特色農業產業。依托汕尾劍麻產業園、富源劍麻公司等劍麻加工企業,劍麻產業持續做強做大。2005年,全縣劍麻新品種21萬畝,劍麻種植面積增加到7萬多畝。依托廣西鄭東木業公司等林產加工企業,積極推進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工作。全縣新造林豐產林2.56萬畝,占全年任務的150.7%。城市“菜籃子”進壹步擴大,蔬菜種植面積(含復種)達到301.4萬畝,同比增長5.35%;水產畜牧業快速增長,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49萬噸,同比增長7.05%,肉類總產量達到2.45萬噸,同比增長6.5%。全縣農林牧漁總產值24.27億元,同比增長1.7%。
扶綏縣原是廣西48個貧困縣之壹,1996年通過發展制糖生產宣布脫貧。2003年成為廣西經濟發展十強縣;2005/06年度,該廠進口原料甘蔗465.65萬噸,首次成為中國第壹個生產甘蔗和糖的縣;2006年,全縣財政收入46792萬元,位居廣西經濟發展十強縣、西部百強縣。
到2010年,全縣甘蔗種植面積已超過1.2萬畝。
以下是扶綏縣甘蔗產業的相關數據:
2000/2001年度甘蔗種植面積41.9萬畝。該縣進口的原甘蔗約為1353400噸。
2001/2002年甘蔗種植面積43.08萬畝。全縣進口原蔗約288.47萬噸。
2002/2003年度,甘蔗種植面積為56.8萬畝,進口原料甘蔗約343.9萬噸。
2003/2004年度,甘蔗種植面積為68萬畝,進口原料甘蔗約335.65萬噸。
2004/2005年度,甘蔗種植面積為68萬畝,進口原料甘蔗約348.89萬噸。
2005/2006年度,甘蔗種植面積68萬畝,全縣原蔗達到465.65萬噸,支付給農民種植甘蔗的現金達到654.38+0.3.5億元。首次躍居全國甘蔗、蔗糖生產第壹位。
2006/2007年度,甘蔗種植面積90.7萬畝,全縣原蔗達到461.5萬噸,產糖57.95萬噸,* * *從農民手中套現6543.8+0.296億元。
2007/2008年度,甘蔗種植面積654.38+0.07萬畝,全縣原蔗639.2萬噸,居全國第二位。
2008/2009年,在種植季節,該廠進口了600多萬噸原甘蔗。
2009/2010年度糖產量62.3萬噸。
2010/2011,甘蔗種植面積1216000畝。
扶綏縣是中國重要的劍麻生產基地。2007年,劍麻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約占世界劍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壹;該縣有兩家最大的劍麻產品加工企業。劍麻生產是扶綏僅次於甘蔗的第二大農業支柱產業。
中國最大的水泥生產商海螺集團600萬噸水泥生產基地建成投產,成為廣西乃至西南地區重要的水泥建材生產基地。海螺的廣告詞吞山河:“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
海螺廠是壹家新型水泥生產企業,石料從山上運輸到廠區采用機械自動化的形式。海螺質量標準高,是用戶可以放心的產品。為了向國外銷售大量優質海螺,準備利用海螺專用鐵路運輸海螺(2011)。但由於鐵路運輸成本高,海螺需要壹條直達珠三角的水路路線,以滿足世界各地客戶對海螺的需求。
扶綏縣有煤礦。目前有新東礦業公司和東洛工礦公司兩家煤礦生產企業,年產原煤40萬噸。隨著新東礦業公司3號井和5號井的復產,全縣煤炭年產量將增加到60-70萬噸左右。
有鋁礦,儲量654.38+0.2億噸,相當於蘋果鋁礦的40%以上。
這裏有大量的石灰石,適合發展水泥工業和建材產品。
高嶺土豐富。
有人民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人民保險公司、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等金融機構。在金融大縣,金融服務設施齊全,服務網點遍布全縣。全縣有16個集貿市場,市場設施完善,流通活躍。縣城有幾十家賓館、飯店、餐廳,各具特色,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
2010經濟2010與2005年相比,全縣生產總值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長13.7%;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2005年的2.15倍,年均增長16.59%。財政收入是2005年的近3倍,年均增長24.4%,分別比全區和全市高3.5和1.2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長33.2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2005年的2.17倍,年均增長16.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5年的兩倍,年均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長16%,分別比全區和全市高3.3和1個百分點。五年來,扶綏優勢地位日益凸顯,部分主要經濟指標居全區前列,綜合實力居全市首位。2006年被評為“廣西經濟發展十強縣”,2007年被評為“中國西部百強縣”,2008年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和“廣西科學發展進步縣”,2010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如今,首都後花園扶綏的發展戰略深入人心。以全縣全力建設臨空經濟區形成新認識,扶綏成為新時代開放發展新熱土!
2010年財政收入突破10億元,累計1003億元,比2005年的3.37億元增加6.6億元,年均增加132億元,成為北部灣經濟區“4+2”市縣(市)級財政首次突破65438。財政總收入在全縣的排名從2005年的13上升到2010的第三位,總量和增速在全市排名1,實現了扶綏發展史上的歷史性跨越。“十億跨越”不僅是量的跨越,更是質的跨越,為我縣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財力保障。
項目總投資和增速逐年刷新,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665438+9500萬元,年均增長33.28%,其中自治區市級重大項目265個。海螺二期、三期、富南東亞精糖蔗渣發電、富源劍麻木塑復合材料、風華白酒乙酸乙酯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山秀水電站3臺機組成功並網發電。江蘇雨潤食品集團扶綏產業化基地建設、東門南華味精糖倉儲物流園、新落戶空港經濟區的達納斯頓鋁業、扶綏縣集中引進東部產業轉移示範項目、桂林理工大學南寧扶綏校區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五年來,中國-東盟青年產業園已簽約項目26個,其中項目12個,在建項目9個,累計投資20.5億元。總投資6543.8+05億元、年產值6543.8+00億元的南方銅冶煉項目落戶中國——廣西東協青年產業園,預計今年開工建設。項目建設融資渠道不斷拓寬,五年累計為銀行機構項目建設融資536543.8+0億元。
由農業為主向工業為主轉變明顯加快,形成了以蔗糖、水泥為核心,劍麻加工、林產為兩大主導產業,食品加工、制造等新興產業為補充的多產業配套工業體系。三次產業比例由44:27:29優化為38:36:26,工業化率由0.52提高到1.358。全縣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22.05億元增長到68.1.6億元,年均增長25.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05年的7.6億元增長到2.451.7倍,年均增長2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5家增加到37家。糖業取得新進展,成為中國重要的食糖生產基地。富南東亞、東門南華是全國制糖龍頭企業,全縣日榨甘蔗量達到5萬噸以上。精制糖、蔗渣發電等蔗糖的綜合回收利用,使全縣制糖工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制糖工業由大變強。
糖產量占全區8%,全市32%。制糖工業產值從2005年的654.38+0.296億元增長到2065.438+00年的36.63億元,2065.438+00年稅收4.04億元。水泥建材工業取得新進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新型水泥生產基地。海螺二期、三期建成投產,海螺公司水泥產能突破600萬噸;開發豐富的頁巖資源,推進頁巖磚生產基地建設,加快廣西新型墻體生產基地建設。以海螺為首的建材行業工業產值從2005年的654.38+0.4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654.38+0.4億元,2065.438+0年提供的稅收為654.38+0.5億元。新興產業取得新進展,劍麻加工業向精細化拓展。劍麻木塑復合材料、宜君劍麻制品、劍麻果膠、劍麻皂素等劍麻綜合利用項目開發建設,劍麻產業產值由2005年的5800萬元增長到2006年的16萬元。銅冶煉、鋁加工、林產加工、食品加工等新興產業培育加快,以空港經濟區為載體的服裝、玩具、五金、廚具、電動車零部件等東部產業轉移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