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偏方大全网 - 藥品查詢 - 對混凝土粗、細骨料含泥量超標的思考有哪些?

對混凝土粗、細骨料含泥量超標的思考有哪些?

近年來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需要,對混凝土強度、抗滲性、抗腐蝕性、耐久性等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了理念,修訂了設計和施工規範,升級了國家和行業《混凝土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其中在粗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塊含量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控制指標。

含泥量和泥塊含量超標的粗骨料用於混凝土,會直接影響混凝土的品質,導致混凝土的強度明顯降低,對混凝土的其他性能亦有壹定的負面影響。若采取二次篩洗工藝或調整混凝土配合比消除負面影響,又會導致工程成本相應增大。通過對新規範、新標準的學習,結合以往工程實踐的經驗深入思考後,對粗骨料含泥量和泥塊含量指標的定義和實際應用有了更新的認識。1對基本概念的理解

混凝土粗骨料(碎石、卵石)在含泥量方面***有兩項控制指標,其壹是含泥量,其二是泥塊含量。1.1含泥量

含泥量指粗骨料中粒徑小於0.075mm 顆粒的重量百分比含量。

其檢測方法大致為:隨機取樣→烘幹→稱取試樣→篩除0.075mm 以下細顆粒→稱出篩余量→計算出含泥量。

結合現場實際可以理解為含泥量是壹項粒徑方面的指標,包括可篩除的石粉、黏土顆粒、灰塵等固

體顆粒,同時也包括部分石料表面的黏附性泥質。

1.2泥塊含量

泥塊含量指含泥量合格的粗骨料中,所含的遇水軟化物質的重量百分比含量。

其監測方法大致為:隨機抽取含泥量指標合格的粗骨料→烘幹→稱取試樣→用水浸泡24h →反復攪拌沖洗幹凈→烘幹→稱出余量→計算泥塊含量。

結合現場實際可以理解為泥塊含量是壹項材料軟化物質方面的指標,包括較大粒徑堅硬的黏土團、強度較低遇水後崩解軟化的巖塊、石料表面黏附性泥質等,通過浸泡、攪拌、水洗等手段可去除的軟化部分,同時也包括了由於石料間互相摩擦導致的表面磨耗量。1.3

兩種指標的區分

從理論角度可將兩項指標嚴格地區分開來理解,但從監測的可操作性角度看仍存在重疊部分難以區分開來的問題。如泥塊含量在提前去除含泥量過程中,已經被去除了壹部分,卻計入含泥量指標;再如碎石表面的黏附性泥質,又有部分未被計入含泥量指標,在測定泥塊含量時,經長時間浸泡、反復攪拌、沖洗才被清除,但它並非屬於石料本身的軟化問題,卻被計入了泥塊含量指標。鑒於此,從施工角度應將兩項指標疊加後理解和使用,並統稱為泥質性雜質含量較為切合實際。2

粗骨料中泥質含量偏高的原因分析

導致粗骨料中泥質含量偏高的因素較多,大致

山西交通科技2010年第3期

可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部分。

2.1自然因素分析

導致混凝土粗骨料泥質含量偏高的自然因素包括:山體巖石裂隙中沈積的泥質和風化巖,在破碎前無法徹底清除,壹並進入破碎、篩分工序,導致產品泥質含量偏高;古河床砂卵層之間的淤泥夾層,采用破碎、篩分工藝無法徹底清除幹凈。自然因素導致的泥質含量偏高的問題,采取必要的工藝改進措施能夠得到改善。

2.2人為因素分析

導致混凝土粗骨料泥質含量偏高的因素包括:山體風化層未徹底剝離、機械故障未能及時排除、篩分工藝停頓、碎石工序淋水降塵導致篩孔堵塞無法將石粉分離幹凈、淋水降塵使大量細顆粒石粉黏附在碎石表面、石料場內及周邊揚塵二次汙染、雨季裝運過程機械將泥土帶入造成二次汙染、低價購買供應商簡化加工工藝的材料、放松源頭質量控制等。人為因素導致的泥質含量偏高的問題,可通過提高質量意識,加強源頭控制管理收到壹定效果。

3粗骨料泥質含量偏高的控制措施

解決粗骨料泥質含量偏高問題,應以源頭控制為主,拌和站補救為輔。

  • 上一篇:虎柏的功效與作用
  • 下一篇:牙博士牙膏排名No.
  • copyright 2024偏方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