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地和森林蓄積損失面積巨大,森林生物鏈失去平衡,急需重建森林植被體系,恢復森林生態功能。
(2)防範次生地質災害。我國西南地區地質活動頻繁的區域主要集中在斷裂帶附近。這些地區地形地貌特殊,地質構造復雜,地質結構不穩定,坡陡、溝深、峽谷多。地震易加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各種地質災害對耕地的破壞,破壞程度極深,破壞面積大。地質作用改變了山川河流的本來面貌,這是地球正常的生長活動,我們無法完全避免自然災害的發生,但我們可以盡量將其破壞程度降到最低,將損失降到最小。
(3)消除水環境安全隱患。西南地區處於我國地形板塊的第壹、二級階地,地勢較高,是眾多河流的發源地。該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並受印度洋和北太平洋氣流影響,暖濕氣流經東南平原直接向內陸流動,受阻於高大的龍門山脈,山地地形對氣流起到擡升作用,促進氣流垂直運動,且海拔氣溫低,地面溫度高,空氣中的水汽凝結形成雨水。該地區地質稀疏,加之山高坡陡、河道密布,暴雨時容易爆發山洪。山洪暴發後,河道兩岸的泥沙和堆積物隨雨水進入水體,造成河道淤積,水體自凈能力下降,水質惡化。災後防疫工作中大量使用的消毒劑、殺菌劑和農藥,以及災民安置點未能及時處理的大量醫療垃圾、生活垃圾和生活汙水,客觀上也會對水體造成汙染。同時,城鎮汙水、垃圾處理等設施損壞嚴重,治汙能力大大降低;化工廠損壞,造成化學品泄漏,都給水環境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
(4)恢復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平衡。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往往地質景觀豐富,甚至有壹些自然保護區。例如,四川省阿壩州是長江、黃河上遊的重要生態屏障,是我國生態保護的核心區,擁有九寨溝、黃龍、臥龍、四姑娘山等多個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汶川地震發生後,通往這些自然保護區的道路中斷、阻斷,自然保護區內的生態環境和各種設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臥龍、四姑娘山自然保護區幾乎滿目瘡痍。因此,在恢復自然保護區生態平衡的工作中,應更多地考慮不利因素,為動植物今後的生存提供壹個安全穩定的場所。
(5)重建區域生態功能。自然災害造成區域生態功能衰退,區域內多年自然選擇的優勢物種和特有物種大量消亡,區域生物多樣性減弱。生態修復的目標應更多地考慮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動植物物種合理布局、保障農林產品供給、改善區域人居環境等方面。
開展災毀土地生態修復,應從三個層面考慮:
(1)人口層面。生態恢復必須使災區處於能夠自我修復的半自然狀態,這也適用於動物群落的恢復。對植物和動物群落恢復的要求非常相似,即它們恢復的最終結果必須是壹個能夠自我維持的種群或群落。
(2)物種層面。進化和遺傳學思想壹直影響著現代生態恢復。與生態學相關的邊緣學科強調功能和過程,與生態學基礎科學的發展相輔相成。現代生態恢復模式更註重物種棲息地和群落的恢復,而不是被破壞的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這種恢復涉及遺傳和進化過程,通過不斷的自然選擇和優勝劣汰,導致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形成。因此,在對災毀土地進行生態恢復時,不僅要考慮適合生存的物種,還要考慮未來面臨的物種隨時間進化和引入遺傳多樣性的問題。
(3)景觀層面。目前,人們對災毀土地生態恢復的目標更多的是集中在工程措施和管理上,目的是盡快恢復災毀地區的生態環境。但對於災後自然景觀結構發生變化的地區,應從景觀層面研究生態恢復問題。人們對景觀和區域層面生態恢復重要性的認識在不斷提高,但景觀層面的生態恢復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時間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