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治療
藥物是治療冠心病的基礎。無論是否接受手術治療,冠心病患者都應當堅持服藥。具體服用哪些藥物需根據病情決定。
抗血小板藥物
冠心病患者的基本用藥之壹。通常,病情穩定的冠心病患者,需要堅持服用阿司匹林,如有使用阿司匹林的禁忌,醫生會建議以其他抗血小板藥物替代。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死或接受介入或者“搭橋”手術的患者,需要同時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替格瑞洛(醫生會根據情況二選壹)兩種藥物。服用壹段時間後(時間長短由醫生根據具體病情決定),可以停用其中壹種,但要保留另壹種堅持服用。
調脂藥物
確診冠心病後,無論血脂是否升高,都需要服用調脂藥物,並且要堅持服用。根據具體病情,醫生通常會建議服用以下壹種或幾種藥物。
他汀類藥物,是冠心病患者調脂治療的最主要選擇,藥品名稱裏壹般都有“他汀”二字。
貝特類,主要作用是降低甘油三酯(TG),可與他汀合用,藥名裏壹般都含有“貝特”二字。
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例如依折麥布(Ezetimibe),可以在應用他汀治療效果不滿意時加用,也可以在對他汀完全不耐受時單獨使用。
抗心絞痛藥物
主要作用是預防發作、緩解癥狀。
短效抗心絞痛藥物:主要用於心絞痛發作時,代表藥物如硝酸甘油,壹般舌下含服或噴。
長效抗心絞痛藥物:用於預防心絞痛發作,或是提高誘發心絞痛發作的活動閾值。主要包括:硝酸酯類藥物,如硝酸異山梨酯、單硝酸異山梨酯等;β 受體阻滯劑,如美托洛爾、比索洛爾、卡維地洛等;鈣拮抗劑,如地爾硫卓、維拉帕米、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尼卡地平等。曲美他嗪和尼可地爾醫生也會推薦部分患者服用。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哪種藥物最適合、服用多久。作為患者,務必嚴格遵循醫囑用藥,勿擅自停藥或更改用藥方案。
介入治療
即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從手腕部位的橈動脈或者大腿根部的股動脈穿刺動脈血管,插入導管到達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開口,通過壹根很細的鋼絲,送入球囊、支架,在狹窄的部位進行擴張、放置支架,是壹種“微創”的方法。介入治療通常適用於如下情況。
穩定性冠心病,如果血管狹窄嚴重,功能學評價提示大面積心肌缺血,采用藥物治療對心絞痛仍控制不佳,醫生通常會考慮進行介入手術。
心臟病發作頻繁或持續發作不緩解,醫生通常會盡快實施冠狀動脈造影檢查並開展介入手術。壹些不具備開展介入治療條件的醫院,有時會先立即給予藥物溶栓治療,並轉送至有條件的醫院開展介入手術。
搭橋手術
即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是壹種開胸手術,繞過堵塞的血管在其旁邊用另壹根血管為血流通過重新“搭壹座橋”。
冠脈搭橋手術通常適用於如下情況:
冠脈重要部位或多支血管病變。
伴有心功能不全。
伴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置入支架後,易發生再狹窄,搭橋手術在此方面具有優勢。
心肌梗死後繼發其他疾病。繼發心室破裂、室壁瘤形成、室間隔穿孔和二尖瓣關閉不全等情況,會嚴重影響心功能,醫生在搭橋手術的同時,便於處理這些情況。
另外,還有壹種手術方式結合了搭橋手術和介入手術的優點,叫做雜交手術。通常適用於某些多支血管病變者,需要心臟內科和心臟外科醫生的密切配合。
疾病發展和轉歸
導致冠心病發生的直接原因粥樣斑塊本身是無法完全去除的,但通過藥物治療可以緩解心絞痛癥狀,控制粥樣斑塊的進展,從而預防心肌梗死等嚴重事件的發生。
如果冠狀動脈嚴重狹窄阻礙了對心肌的血液供應,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通過介入手術或搭橋手術等,是完全可以使血管腔再通、心肌不再缺血的,對冠心病是壹種有效的治療。但術後仍需堅持藥物治療控制粥樣斑塊進展,預防其他並發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