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壹般包括中藥材、中藥飲片和中成藥。我國現有35大類、43個劑型、5000多種中成藥,其中壹些中成藥經過長期臨床觀察,在很多方面都優於西藥。但是,中國作為中醫藥大國,為什麽沒有成為中醫藥強國?由於中國傳統中醫理論與西方現代醫學體系的巨大差異,中國傳統醫學長期遊離於國際主流醫療市場之外,大部分傳統中藥產品與國際醫療市場的標準和要求相差甚遠。
中國的中藥主要是復方藥,在中國已經被人們檢驗了幾千年。據了解,復方中藥藥物有十幾種。有時候加壹種藥是為了消除另壹種藥的副作用,聯合起來治療某種疾病效果更好。很難說清楚哪種藥起什麽作用,很多方面還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階段。
比如阿膠的補血功能,已經被很多中醫著作論證,被國內民眾認可,但國外醫學界希望指出阿膠中哪些成分有助於提高鈣的吸收,哪些成分有助於補血。目前國內還沒有壹家研究機構可以證實這壹要求。正是這種問題,堵住了中藥在國外申請藥品審批的道路,所以人參、銀杏葉、黃芪這些非常有名的中藥產品,在國外是不被認可的,美國的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不承認它們是藥品,所以只能在食品專櫃銷售,而不能在藥店銷售。
然而,在中國很多復方藥因為壹時“不清楚”而徘徊在國際市場之外的同時,日本等國的“洋中藥”卻大行其道。日本等國生產的中藥,以單方為主,可以把每味藥的作用解釋清楚。中藥在日本被稱為韓方制劑,大部分中藥都有明確的標準、藥理研究和臨床療效數據,生產過程中融入了現代新技術,無論是質量還是外觀都優於中國。
據了解,日本只有210種中藥制劑,方劑主要來自中國名醫張仲景的《傷寒論》,75%的原料從中國進口,但在國際市場上的覆蓋率卻達到了80%左右。泰國在2000年加入承認中醫及其合法化的國家和地區行列後,也迅速占領了國際市場的壹部分。
國產中藥壹直占中國中藥銷售額的90%以上,但近年來,“洋中藥”返銷中國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了。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壹些相當於中國藿香正氣丸的日本藥品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數據顯示,從65438年到0998年,中國進口了超過654380億美元的日本和韓國產中藥,遠遠大於同期中國向兩國出口的中藥量。
如今,中國每年進口超過6億美元的“洋中藥”。專家指出,2001年,中國的原料藥材產量占全球的90%以上,中藥材凈盈余達到2.38億美元,但中成藥赤字達到3.9億美元,兩者相差65438+5200萬美元。
專家認為,中醫藥大國未能成為中醫藥強國,與國際上的不認可、“洋中醫”的不斷發展和我國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有壹定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