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名
學名: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別名:豆寄生、無根草、黃絲、金絲、馬寒絲
英文名:China Dodder
科名:旋花科(Cyclamenidae Convolvulaceae)
壹年生寄生草本植物。莖絲狀,橙黃色。無葉。花簇生,外部有膜質苞片;花萼杯狀,5裂;花冠白色,長為花彎的兩倍,頂部5裂,裂片常向外反折;雄蕊5,花絲短,與花冠裂片互生;鱗片5,近長圓形。子房 2 室,每室 2 胚珠,花柱 2,向頭部頭狀。蒴果近球形,成熟時完全被花冠包圍;種子淡褐色。花期和果期 7-10 月。
產於連雲港、邱縣、銅山、寶應、南京、吳江等地,生長於山坡路旁、河邊,多寄生於豆科、菊科、蓼科等植物上;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西南、西北、西南等省區。菟絲子具有群居的特點,因此在野外很容易辨認。種子含脂肪油和澱粉,也可入藥,是滋補強壯的收斂藥,主治陽痿、遺精、遺尿等癥。
=====================================================================================================
二為中藥名
菟絲子 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覆花科植物菟絲子或大菟絲子的種子。菟絲子植物特征:無根無葉的寄生壹年生草本植物,喜歡生長在陽光充足的開闊環境中,常寄生在蔓草或馬鞍藤上。莖細長,絲狀,光滑,黃色。葉片退化,細卵形,薄膜鱗片葉。夏季開放白色小花。果實為蒴果(帶殼果實),扁圓形。菟絲子在中藥界名氣很大,它不僅能治各種瘡瘍、腫毒,還能滋補強黃疸,功用真是數不勝數。
菟絲子分為菟絲子和菟絲子兩種商品,其中菟絲子是主流產品,在全國各地廣泛使用。菟絲子以籽粒飽滿、黑褐色均勻、無雜質者為佳;菟絲子以籽粒飽滿、堅實、灰褐色或黃褐色者為佳。
菟絲子:圓形或卵圓形,常兩面凹陷,長徑約1.5毫米,短徑約1毫米。表面黑褐色或紅褐色,粗糙。在放大顯微鏡下觀察,表面有細小的深色小點,壹端有淺色小點,中心有線狀種臍。質地堅硬,不易折斷,強壓不碎而扁平。剝去種皮後,胚乳為膜質,鑲嵌在胚外,胚細長,呈卷曲狀。氣無,味微苦澀。
細辛為臨床常用中藥,發表散寒,溫肺止咳,祛風止痛。臨床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淵、肺寒咳喘、風濕痹痛、外治牙痛等癥。藥典規定用量為 1~3g,外用適量。全草入藥。
性狀:北細辛常卷曲成球,根狀莖橫生不規則圓柱形,具短分枝,長1~10厘米,直徑0.2~0.4厘米;表面灰褐色,粗糙,具環狀節,節間長0.2~0.3厘米,分枝頂端有碗狀莖痕。根細長,密布在節上,長 10 ~ 20 厘米,直徑 0.1 厘米。表面灰黃色,光滑或縱皺,有須根和根痕。基生葉 1-3 片,有長柄,表面光滑。葉片多折斷,完整的葉片心形至腎形心形,全緣,先端銳尖,基部深心形,長 4-10 厘米,寬 6-12 厘米,表面淡綠色。有的花皺褶多,鐘狀,深紫色,花被頂端裂片自基部外卷,花被筒數個全部粘連。果實半球形,氣辛香,味辛,舌麻。
韓城細辛:根莖直徑0.1-0.5cm,節間長0.2-1cm。基生葉多為2片,葉柄有毛,葉片較厚。花被裂片平展。果實半球形。
華欣欣:根莖長5-20厘米,直徑0.1-0.2厘米,節間長0.2-1厘米。基生葉1-2片,葉片薄,心形,先端漸尖。談話由裂片展開。果實近球形。氣味微弱。
細辛是壹味常用中藥,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溫肺化痰的功效。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多咳嗽等癥。
英文名 SEMEN CUSCUTAE
Alias Bean Parasite, Rootless Grass, Yellow Silk, Yellow Silk Vine, Wu Niang Vine, Golden Yellow Silk Seed
起源 本品為菟絲子科植物菟絲子的幹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曬幹,打碎,去雜質。
炮制方法
菟絲子:去雜質,洗凈,曬幹。
鹽菟絲子:取凈菟絲子,按鹽水焙法(附錄Ⅱ D)炒至微鼓。本品表面棕黃色,有裂紋,微有香味。加沸水浸泡後,表面有粘性,煎煮後可露出黃色至棕色的卷曲胚。
本品性狀為球形,直徑1~1.5mm,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細小凸起的圓點,壹端有稍凹的線狀臍。質地堅實,不易用指甲碾碎。它有輕微的氣味和淡淡的味道。
鑒別
(1)取本品少量,加沸水浸泡,表面有粘性;加熱煮至種皮破裂,可露出黃白色卷曲的胚,形似吐絲。
(2)本品粉末黃棕色或深棕色。種皮表皮細胞橫截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側壁增厚;表面呈圓形和多角形,四角壁增厚。種皮柵欄狀細胞成片,截面呈兩列,有輻射帶;表面呈多角形皺紋。胚乳細胞呈多角形或圓形,細胞腔內有澱粉粒。子葉細胞含有澱粉粒和脂肪油滴。
味甘,性溫。歸肝、腎、脾經。
功能與主治 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胎明目,止瀉。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腎虛胎漏、胎動不安、脾腎虛瀉;外治白癜風。
用法用量6~12g;外用適量。
貯存於幹燥通風處。
《中國藥典》摘錄
菟絲子為菟絲子科植物菟絲子或菟絲子的種子。主要成分含有甙類、β-胡蘿蔔素、γ-胡蘿蔔素、維生素 A 樣物質等。菟絲子性味辛、甘、平,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氣、養肌壯陰、強筋骨、益氣力、肥壯人體等功效。對於下元不足所致的須發早白、腰膝酸軟、齒搖等各種病癥都有很好的療效,是美容方中應用廣泛的藥物。本草正義》中說:"菟絲子為養陰通頂之品,...... 汗出面挺,又有柔潤肌膚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