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音樂名城,維也納擁有眾多的歌劇院、電影院,各式各樣的音樂廳遍布全城。最顯赫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建於1869年,是壹座古羅馬式建築。這裏曾經首演過莫紮特和貝多芬的作品,19世紀歐洲所有著名歌劇作家的作品,都在這裏上演過。1945年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來的樣式重新建造。每年這裏都有音樂比賽,是全世界的歌劇中心。
漫步維也納,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音樂對這個城市的影響。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的名字來命名的;不少著名音樂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園裏或廣場上。在內環路的城市公園裏,可以看到偉大的約翰·斯特勞斯正在聚精會神地演奏小提琴;沿著內環路,還會看到貝多芬、莫紮特等音樂大師的英姿。這些音樂大師都曾在這座音樂名城中度過多年音樂生涯。
這座音樂名城還為音樂愛好者創造各種各樣的條件。每年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到這裏深造、創作並從事演出活動。每當夏季,許多交響樂隊走出音樂廳為人們演奏。優美的旋律把人們帶到藍色的多瑙河上,帶到靜靜的維也納森林裏,帶到高雅的藝術境界中……維也納的城市布局層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區,分為"三環壹帶",即內城、外城、郊區和壹條玉帶般的多瑙河。內城街道狹窄,有許多政府機關和歷史建築物。
19世紀在拆除城墻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環形馬路(內環路),寬 50米,長4千米,沿街分布著現代化建築群。外城是維也納最繁華的商業區和主要的住宅區。外環路的南面和東面是工業區;西郊壹直伸展到森林邊緣,有眾多的公園、宮殿和別墅,參天的山毛櫸環繞城市,構成了聞名世界的"維也納森林"。
歷史名城維也納,壹直是東、西歐的重要門戶,波羅的海和亞得裏亞海之間的交通孔道。除了紐約、日內瓦以外,它還是第三個駐有聯合國機構的城市。
南美巴黎--布宜諾斯艾利斯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在西班牙語中是"空氣清新"的意思。
這裏本是拉普拉塔河口的壹片草原,現在已成為南半球第壹大都會。
布宜諾斯艾利斯被壹條從港口向西南方向流去的小河及環城公路圍繞,全市街道寬闊整齊,街區像壹個個方格圖案,整個城市猶如壹張棋盤,每兩個十字路口之間都是相距100個門牌號 。這座有"南美巴黎"美稱的城市,主要街道很像巴黎以凱旋門為中心的布局,以著名的"5.25 廣場"為中心,許多著名大街都從廣場延伸出去,呈輻射狀。廣場兩側,有被稱為 "玫瑰宮"的總統府 。因為1810年5月25日在這裏舉行會議,宣布罷黜西班牙殖民總督,成立阿根廷革命政府,所以這個廣場命名為"5.25"廣場。
從"5.25廣場"向西至議會廣場是市內最壯觀的"7月9日大街"。
這條為紀念1816年7月9日阿根廷獨立而興建的街道,寬達140米,街心有壹條長達 1.6千米的綠化帶。大街兩旁排列著全城最豪華的摩天大樓 。
街北有壹座高72米的獨立紀念碑,高聳入雲,成為城市的標誌。
布宜諾斯艾利斯設有40多所大學,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科學院以及文化體育設施,是南美洲的重要文化中心。這裏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城市長年不脫綠裝。當我國已是金秋季節時,這裏春意正濃。
機形新都--巴西利亞巴西利亞是巴西聯邦***和國在1960年新建成的首都。誰能想到,這個擁有35萬人口的現代化城市,是在短短的三年之中建設起來的。在1957年以前,那裏還是壹片茫茫的荒原。
巴西利亞位於高原中部的壹片小平原上,水源豐富,氣候宜人。
它是根據全國評定的著名城市設計師盧西奧·阿科斯塔設計的藍圖建設起來的。
整個城市就像壹架飛向東方的飛機:飛機機頭是"三權廣場",即議會、總統府和最高法院所在地;機艙前部是"各部大廈廣場",廣場兩旁林立著政府各部的辦公大樓;機艙後部是會議廳、文教區、體育城、電視塔、公***汽車中心等;機尾是無汙染的為首都服務的工業區和印刷出版區;長長的南北兩翼是公寓區,在兩翼與機艙聯結處是商業、銀行、旅館區等。
南、北兩個人工湖,好似張開雙臂擁抱著大半個城市,兩岸是私人住宅和外國使館區。
巴西利亞沒有任何古跡,但是它卻擁有很多風格新穎、美觀、實用的建築物。如議會辦公大樓是中間有天橋聯結的兩幢樓,呈大寫H 形,意思是 "壹切為了人"。眾議院大廈像壹只朝天的巨碗,表示這裏是開放的。新都最美的建築物是曙光宮。這座大廈的柱子打破了圓形或方形的陳規,有的像上長下短的菱角,有的似展翅欲飛的大雁。連人工湖上的橋的造型也很講究,有的像壹條薄薄的素帶飄落在水面上。
新都的住宅區由幾座至11座公寓樓組成"方街"。每個"方街"內及其附近有托兒所、小學、體育場、電影院和診療所等,周圍還有面包店、食品店、藥房、洗衣房等。公路都是立體交叉的單行線,行車比較安全。
新都雖然地處高原,土地是紅色沙壤,旱季時風也很大,但看不到塵土飛揚。這主要是因為凡是空地,從廣場到每家庭院,都覆蓋著綠草,綠化區已占全市面積的60%,並且非常註意養護管理 。草地、樹林和人工湖起了凈化空氣和調節氣候的作用。
在新城附近,目前已建立起8座衛星城,連同巴西利亞,人口已達120 萬。衛星城的房租比巴西利亞便宜,物價也較低,所以人們願意住到那裏去。
跨洲連洋的城市--巴拿馬城美洲大陸中段的巴拿馬地峽上,有壹個"壹河連兩洋、壹橋接兩洲"
的城市,這就是巴拿馬城。
很早以前,這裏本是太平洋北岸海灣中的壹個漁村,村中居住著當地的印第安人。1519年西班牙殖民者開始在這裏建立城市。17世紀70年代,舊城被海盜燒毀,在原址以西重新樹立起壹座新城。1903年,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後,這座城市成為巴拿馬***和國的首都。
巴拿馬地峽東、西兩端較高,自兩端分別向中部逐漸降低,中間的海拔只有84米。正是利用這種有利地形,從1881年起,就在巴拿馬城附近,貫穿地峽南北開鑿了巴拿馬運河。運河開鑿工程開始時由法國公司承包。
法國公司破產後,1903年,美國通過《巴拿馬運河條約》,取得了運河開鑿權和"永久租借權"。後來,由於巴拿馬政府和人民的反對,才改為到 1999年由巴拿馬收回運河全部權益。
巴拿馬運河於1914年8月15日完工,1920年正式通航 。運河全長81.3 千米,寬150-304米,水深12.5米,可通4-4.5萬噸巨輪。它南連太平洋,北接加勒比海,成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的重要國際航道,使兩大洋沿岸的航程縮短了5兆米到10兆米多 。在巴拿馬城西部的運河上,架設著壹座 "美洲大橋",從南美洲過了橋便是北美洲。
巴拿馬運河通航後,巴拿馬城的城市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從事運河運輸和為運河職工服務是城市的主要經濟來源。
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在美國的許多書刊封面上,經常可以看到壹個頭戴花冕,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捧著《獨立宣言》的女神像,這就是坐落在紐約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像。她是美國的象征。
紐約地處美國東北部的哈得孫河河口,瀕臨大西洋。1609年,荷蘭西印度公司的代表、美國人亨利·哈得孫最先看中了這個地方。
1626年,荷蘭人從當地的印第安人手中賤價買下了曼哈頓島。1664年英國人占領了曼哈頓,把它改稱為"紐約",英語的意思是"新約克",因英國原有"約克郡"。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和港口。它由曼哈頓、布朗克斯、布魯克林、昆斯和裏士滿等五個相對獨立的區組成,面積***達830平方千米。700多萬居民大都是從世界各地來的移民和後裔,有荷蘭人、英格蘭人、愛爾蘭人、意大利人、猶太人、阿拉伯人、華人和黑人等。著名的唐人街聚居著15萬華人;這裏的意大利人比威尼斯還多;走在嘈雜的街道上的行人,平均每 8人中就有5個是外國人或外國人的後裔;人們的膚色從白色到深黑,各種各樣都有。
位於市中心的曼哈頓區是紐約的工、商業中心,也是最繁華的地區。
世界金融中心華爾街就在它的南端 。華爾街是壹條只有540米長、11米寬的街道,可是兩旁的摩天大樓,把街道遮得終年不見天日,走入街道如同進入峽谷。美國的壟斷集團和各大銀行都在這裏設有中心據點,各主要證券交易所都在這裏進行著大筆交易。曼哈頓的東河之濱還有壹塊不屬於任何國家的"國際領土",這就是聯合國總部的所在地。1951年在這塊土地上建起了聯合國城,主體是39層的聯合國秘書處大廈,大廈北側是聯合國大會、安理會等的會議樓。
紐約市內擁有眾多的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科學研究機構和藝術中心,它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出版中心。全市約有90種日報、 700 多種周刊,擁有全國最大的兩家通訊社(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出版的圖書占全國出書總數的3/4。美國的三大廣播網的總公司都設在紐約。市內高樓林立,大街上的小汽車川流不息。
不設圍墻的都城--堪培拉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是壹個年輕美麗的城市。說它年輕,是因為它在 20世紀的20年代才開始興建 ;1927年從墨爾本遷都到這裏時不過5 000人左右。說它美麗,是因為它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綠地面積占城市總面積的 85%,街道旁並排的樹木、地毯似的草坪以及各式各樣的花臺、花圃,把整個城市裝扮得千姿百態,分外妖嬈。堪培拉市政府還規定,任何單位未獲批準不得修建圍墻,堪培拉由此而獲得"不設圍墻的都城"的稱號。
現在的堪培拉是壹座布局新穎的現代化都市。市區所有街道都呈放射狀向外伸展,市區建築多式多樣,有圓形、弧形、三角形、六角形等,絕大部分建築都是二層樓房或平房。
市區的東西方向有壹條以城市設計者名字命名的格裏芬湖,長 11千米,把整個城市劃分為南北兩區,湖畔聳立著議會大廈、聯邦造幣廠、國立大學、聯邦科學院等建築群。湖心有水柱高達137米的人工噴泉 。市中心區離湖稍遠,這裏的建築壹律為六角形,是市民們的文化娛樂中心。
世界旅遊勝地--日內瓦日內瓦在瑞士西南,風光明媚的日內瓦湖南端、羅訥河的出口處,碧水青山,雪峰皚皚,以綺麗風光著稱於世,是全世界遊人神往的地方。
日內瓦的面積約為161平方千米,帶有歐洲古典城市的特征 。
羅訥河是壹條貫穿全境的河流,它把市區壹分為二:左岸是老城;右岸是新城區。
建於小山頂的聖彼得教堂是老城的中心。它是12世紀留下的古跡,在中世紀晚期曾部分加以改建。教堂周圍建築擁擠,用鵝卵石鋪成的街道十分狹窄,沿街有著古董店、鐘表店、工藝品商店等,基本上保持了500年以前的舊貌。老城腳下的勃朗峰橋頭,設置著壹座舉世聞名的花鐘。這是壹座十分別致的大鐘,機件都安裝在地下,只有時針和分針露出地面。鐘面上的壹切,如刻度、阿拉伯字、框架等全用鮮花組成,還有音樂報時裝置。
從老城越過勃朗峰橋就是新城區。新城區的街道寬闊整齊,到處是壹幢幢現代化高層建築以及栽有各種花卉的公園。沿街開設著許多新型商店,還有超級市場。聯合國歐洲總部的萬國宮就在新城區東北方的阿裏阿納公園內。這裏原是孔雀園林,現在仍飼養著孔雀。
沿著羅訥河走入日內瓦東北郊,就來到了令人向往的日內瓦湖。
日內瓦湖又名萊蒙湖,是阿爾卑斯山區的最大湖泊。長72千米,寬8 千米,面積 580平方千米,形狀略似新月。南岸有皚皚的雪峰,沿湖公園密布,壹幢幢造型奇特的別墅掩映其間。
日內瓦湖平均水深80米,最深處310米 。水色湛藍,猶如翡翠鋪成。
湖中樹立著壹座高達130米的人工噴泉。湖區也是水禽的樂園 。群群白鴿在湖畔徜徉,5 000多只天鵝與海鷗、野鴨在湖中追逐嬉戲,呈現出壹派和平寧靜的氣氛。這些水上"居民"受到日內瓦人的良好保護,也充分享受著和平的幸福。每當天鵝產卵季節,湖畔居民給它們送來了幹草、棉花、海綿、塑料,供它們營建產房;如果"小寶寶"在早春降臨,市民們給它們送來面包、蛋糕、牛奶等營養品;如果天鵝得了病,人們就會把它們抱到懷裏,送進醫院。
日內瓦還是壹座國際城市,全市30多萬人口中,有1/3是外國人。許多國際會議在日內瓦召開,不少條約在這裏簽訂,很多國際組織設在日內瓦。世界旅遊勝地日內瓦,也是壹個重要的國際舞臺。
北方威尼斯--斯德哥爾摩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位於瑞典東部梅拉倫湖註入波羅的海的湖口,由散落在湖海之間的22個島嶼和部分陸地組成,面積186平方千米 。城區水道縱橫,幾十座橋梁橫跨海面、湖面,把各島與陸地連接在壹起。市內,古老的中世紀建築與鱗次櫛比的現代化高樓大廈相映成趣;蔚藍的大海和迂回起伏的狹窄街道融為壹體。整個城市猶如壹幅充滿水鄉情調的油畫。
由於這座名城地處意大利之北的北歐,因而獲得了"北方威尼斯"的稱號。
景色秀麗的斯塔斯島(城市島)是老城的所在地。這裏有壹片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建築群。城北的皇宮建於18世紀,富麗堂皇的內室四壁有許多精美的浮雕。至今,皇宮衛隊在每天中午仍按古老的傳統為遊客表演隆重的換崗儀式。
老城之北便是市中心的塞爾格爾廣場。廣場中央有壹個巨大的噴水池。
池中屹立壹根高約40米、由8萬多塊玻璃組成的大柱,在陽光和燈光交織中放出奇異的色彩。廣場四周的國王街、皇後街和斯維亞大街是城市的最繁華商業區。這裏的現代化氣氛與古色古香的老城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廣場下面有著龐大的地下商場和地下鐵路中心站,被人們稱為"世界最長的地下藝術長廊"。與"以舟代步"的威尼斯不同,斯德哥爾摩的地下鐵路穿過海底,四通八達,是當地的主要交通工具。中心站分上中下三層,各層可同時上下乘客。
市中心西南國王島東端,便是市政廳所在地 。市政廳的高達 105米的塔尖上的三個金色皇冠,是斯德哥爾摩的象征。在皇宮附近,還有著"中國宮"和"北海草堂"。北海草堂是壹片中國式園林,是我國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時構築的。
斯德哥爾摩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除老城等名勝點外,在"動物園島"
上的斯康森公園內還有壹座露天博物館。這座博物館集中了瑞典全國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農舍、教堂和風車等建築物和工具。走進農舍,身穿各種民族服裝的"女主人"會按傳統方式向妳表示歡迎,為妳表演織布、編織,介紹有趣的風俗習慣。
博覽會之城--萊比錫萊比錫是德國十大城市之壹,北距柏林165千米。面積141平方千米,人口約60萬。
萊比錫地處中歐交通要道,早在中世紀就是東西方貿易中心。
1170年開始出現商業性的集市,這便是萊比錫博覽會的前身。15世紀,萊比錫博覽會已成為歐洲各國商品交換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覽會的大部分設施被毀,商品交流壹度停頓。戰後在1946年又恢復舉辦。萊比錫博覽會的展室面積***達35萬平方米,每年舉辦兩次:3月份的春季博覽會,以工業產品和綜合性產品為主;9月份的秋季博覽會,重點展出輕工業品和各種消費品。
萊比錫的圖書出版印刷業很發達,也是壹個有名的"書城"。早在15 世紀初,這裏已是德語地區的出版印刷中心。目前,萊比錫已有 100多家設備精良的印刷廠,印刷質量舉世聞名。在全市60多萬居民中,從事印刷業的職工就達23 000多人 。萊比錫***有30多家出版社 ,全市每年出版書籍 1 400多種,2 000多萬冊。自1914年以來,萊比錫每年定期舉行國際書籍展覽會。國際書展在市中心展覽大廈舉行,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書商和出版社都雲集於此,參加展出。
萊比錫的居民酷愛音樂,差不多都會彈奏小提琴等樂器。這裏是德國音樂會的發源地。
"萊比錫"壹詞在古斯拉夫語中,意為"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市區、郊外,濃郁的菩提樹處處可見。每當鮮花盛開季節,城中陣陣花香,沁人心脾。除國際博覽會外,城內還有古皇宮、列寧舊居、季米特洛夫博物館、萊比錫動物園等名勝古跡。
本初子午線的誕生地--格林尼治在英國倫敦東南的泰晤士河南岸,有壹處遊覽勝地--格林尼治。它是地球經線為本初子午線的誕生地。
英國皇家格林尼治天文臺創建於1675年。1884年,國際天文工作者在華盛頓的國際經度會議上作出決定,以經過格林尼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並以格林尼治時間作為國際標準時間。從此,格林尼治就馳名於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倫敦燈光強度增加,加上空氣渾濁,使天文臺的工作受到影響。自1948年起,原來的天文臺雖然已經遷移到了倫敦東南部蘇塞克斯的赫斯特蒙蘇,但是慕名到這裏來訪問的人還是陸繹不絕。
原來的格林尼治天文臺所在地,如今已辟為格林尼治公園。天文臺原址就在公園中央的高地上,現已改為國家航海博物館的壹部分。
走入公園,便可看到小徑左側有壹座典雅的庭院,這便是天文臺。庭院的大門右邊的墻壁上,鑲著壹口銀盤似的大鐘。這座大鐘安裝於1851年,周圍以羅馬數字表示24小時,左上方有壹個表示秒數的小圓盤。大鐘上顯示的時間,就是國際標準時間(格林尼治時間)。
在子午館裏,最引人註目的是壹條鑲嵌在大理石地面上的筆直的銅線,這就是世界聞名的本初子午線。銅線兩邊, 分別標著"東經"和"西經"
字樣。到此參觀的人, 總喜歡跨在這條銅線上,雙腳分別踏著東、西兩半球,攝下壹張珍貴的照片。本初子午線的壹頭伸到壹座古老的二層樓房的墻腳邊。墻上鑲嵌著的銅牌中央也刻著壹條線,上面寫著:"世界本初子午線,北緯51度28分38秒2,經度零度零分零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