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優質水?即藻類、真菌和浮遊動物動態平衡,為蝦提供天然餌料。透明度適中,抑制絲狀藻類和苔蘚的生長;不僅有利於蝦類防禦敵人,還能避光、利於遮光,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水中溶解氧濃度高;亞硝酸鹽、氨氮等有害物質含量低;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優質水色通常為棕褐色;淺綠、翠綠色;不渾濁的濃綠色或黃綠色。
壹、對蝦水質的前期管理:
1.疏浚和消毒
清理池塘、疏通溝渠、噴灑漂白粉、幹塘是提高養殖池塘排水後底質的壹系列措施。它不僅可以延緩池塘老化,使底泥微堿性化,提高池塘的水肥力和COD利用率,還可以殺滅池塘底部的多種害蟲、寄生蟲和壹些病原菌,消除有害的還原性中間體,提高池塘的肥力,為下壹輪養殖做準備。每年養蝦結束後,把池塘裏的殘水抽幹,池底壹定要幹到裂開,或者可以把表層汙泥洗幹凈再幹,去掉池底多余的黑色汙泥,使池底的軟汙泥不超過10 cm。播種前壹個月左右,用含氯量在30%以上的漂白粉,每畝5-6公斤,幹撒在有積水的池子裏,隔天註入20-30厘米的水(用80-100目網袋雙向過濾),然後用強氯精或二氧化氯水化,每畝0.3-0.5公斤,7天後再加入全池噴灑。隔天在整個水體噴灑茶麩,可以殺死野生魚類,同時肥水。註意消毒液的用量壹定要充足,灑得均勻,消毒要徹底,避免其他雜魚和病菌的繁殖。
2.用肥料和水培養細菌
清淤消毒後開始施肥培養水質,為蝦苗進入池塘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和充足適口的餌料。播種前7~10天,先在全塘每畝施單細胞藻類生長素2kg,每隔2~3天每畝施水生藻源3kg,每畝施藻類培養基1kg,使池水透明度達到30 ~ 40cm,ph值在8.0~8.5之間。光合細菌、EM菌和藻基營養物質常用於追肥和水質調節。優勢藻群以綠藻和矽藻為主,最佳水色為翠綠色或淺綠或深褐色。肥期每天中午開啟增氧機1~2小時,使藻類能有充足的生長氧氣,有利於藻類繁殖。
新池塘最好用發酵生物肥,老池塘用化肥,水產專用生物肥,肥水效果明顯,比較經濟。
3.保持水質
培養初期只餵水不排水,放苗後30-40天左右補充新水。壹般第壹次只能加3-5 cm。第二次加水5-15 cm,第三次以後每隔5-7天加壹次,每次20 cm左右,進水時間選在晴天上午8-10,用80-100目網袋過濾。每天早上7: 30前或下午16: 30後要檢測蝦池的水的pH值、氨氮、亞硝酸鹽。上午和下午的pH值相差小於0.3,pH值波動大說明蝦池水中的藻類不穩定,容易掉落。塗抹降堿平衡液或農用石灰或小蘇打,穩定水質,保持25~40 cm的透明度。蝦苗入池後半個月左右,由於浮遊動物的攝食和浮遊植物本身的老化,水中的生物組成發生變化,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的數量逐漸減少,透明度變大。這時候就要根據水色和天氣情況,適時適量追施藻類,調節水質。用每畝1公斤的藻類培養基或每畝3公斤的光合細菌在水中浸泡1-2小時後,對整個池塘進行灑水,每天12:30至中午14:00使用增氧機。
二、對蝦水質的中後期管理:
蝦苗放流後兩個月,對蝦主要吃人工配合飼料。由於人工餌料的不斷投入,殘留的餌料和對蝦排泄物不斷堆積,使池塘水肥化。這壹階段的控制方法主要是:排出壹些老水,加入新水,使水活起來;定期消毒,然後施用有益微生物菌劑,對池塘中的有機物進行降解和轉化。
1.定期換水消毒。
在穩定池水的基礎上,根據池水情況適當換水,減少蝦糞、殘餌、死生物體等有機物的汙染,減輕蝦池負荷,改善池水生態環境。換水用80-100目網袋過濾,避免過度換水,防止對蝦應激反應。反之,如果換水過少,就達不到目的,所以換水量控制在池塘總水量的20%左右。壹般栽培60~100天,每5~7天加水壹次。每次加水前,底部老水排出5 ~ 10 cm,再慢慢加水15~20 cm。6月進入高溫季節後,每隔15~20天對池塘水質進行壹次消毒,或根據池塘水質情況和對蝦發病情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消毒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預防。常用藥物有:中草藥、碘制劑、季銨鹽、氯制劑、溴制劑。
2.穩定藻類相
藻類不僅能產生氧氣,還能穩定水質的理化元素,消除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比如藻類大量繁殖,水色太濃,透明度不足20厘米。壹般用凈化水的生物制劑來調節水色,也可以用碘劑。如果水色太清,透明度大於60cm,除了適當換水外,還要向香堂中引入藻類較好的藻液,培養適量的藻基,形成有益的藻相。在養殖過程中,要特別註意連續陰雨天或暴雨後藻相的變化,及時采取相應措施修復藻相。
3.有益微生物制劑在改善水質中的應用
芽孢桿菌、硝化細菌、光合細菌、酵母等生物制劑能有效吸收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分解大分子有機物,抑制有害細菌的繁殖。是目前廣泛使用的壹種水質改良方法,也是未來推廣無公害養殖的重要舉措。當水質惡化,藻相較差時,應盡早使用芽孢桿菌或光合細菌,硝化細菌因繁殖緩慢,應提前投放。但是,應避免使用消毒劑。壹般活性生物制劑只能在使用消毒劑4-5天後才能使用。通常每15天給藥壹次,劑量適宜,但謹防過量。
三、常見水質現象的對策
1.亞硝酸鹽和氨氮的調節
(1)培養有益浮遊植物,發揮其強大的吸氨功能;或者在池塘表面小面積種植水生植物,在高溫季節能表現出較強的吸氨功能。
⑵根據水體的肥度,遵循“少勤施”的原則,避免亞硝酸鹽和氨氮的增加。
⑶亞硝酸鹽和氨氮升高時,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專業的降低亞硝酸鹽和氨氮的產品,如硝化菌、綠維寶等。
(4)高溫季節,中午光照強烈時,啟動增氧機攪動水體,使有毒的氨氣從水體中溢出。這壹措施不僅能很好地去除有毒氨,還能增加底層水中的溶解氧。
2.控制劣質水色
(1)黃色:含有大量甲藻、金藻等甲藻。水溫低,含氧量不高,大量有機物被異養菌分解,PH值下降。
對策:每畝1~2公斤藻基,1公斤活細菌素,250 ~ 500克水生酶,可改變藻種和水色,每三天可再用壹次,增強效果。
⑵靛藍、藍綠色:藍藻或微囊藻在水中大量繁殖,成為優勢種群。水濃濁,水面上常有少量綠色懸浮細粉。
對策:每畝施用250ml溶藻菌和250~500g水生酶,在72小時內將養殖水中的藍藻溶解到最低。在施用溶藻菌和水生酶的第三天,以1kg/畝的藻類培養基和20倍的池水,全池培養綠藻、矽藻等各種有益單細胞藻類。藍藻結塊變白漂到水面後,及時人工打撈。第二天直接晾曬,噴灑水井寶1000g/畝,凈化水體懸浮細粉,分解部分死藻下沈造成的底層有機物。
⑶深綠色和灰綠色:有害藻類占優勢,處於消長期。水面出現浮油,水質粘稠渾濁。開啟曝氣機,會產生泡沫,不容易消失。
對策:施用1000g/畝凈水寶,用1000g/畝活菌素1kg/畝浸泡3小時,然後灑滿池塘。2天後,藻類開始繁殖,水色發生變化,逐漸轉變為優質水色。
3.惡劣天氣下的水質維護
(1)臺風暴雨前,提高蝦水位,增強蝦的防禦功能,投放顆粒氧,可增強池底溶解氧,減輕應激;在飼料中添加護肝冰杞維C和維康素,可以提高對蝦的抗應激能力。
(2)臺風暴雨後,排幹池塘表面雨水,及時啟動增氧機,混合池塘上下水體。投放生物制劑或基質改良劑壹次,保持水質穩定良好。
第四,總結
在水產養殖中,養蝦戶對水質的管理較早,但管理水平仍參差不齊。專業養蝦人的管理水平比較高,養蝦時間長,比較註重水質,做事認真的養蝦人管理水平也不錯,但是還是有很多普通養蝦人時不時的管理水質,很不穩定。這是總的情況。認為養蝦就是要靠天氣和運氣,給養蝦業的發展和進步帶來很大阻力。希望以上的水質管理技術能夠幫助很多養蝦人解決生產中的壹些水質問題,也能給養蝦人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