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買買”之後,不再忙著“扔”,可回收的快遞包裹向妳我走來。
李誌強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包裝工程系副教授
“618”中期,促銷告壹段落。在享受了“買買買”的快感後,很多人面臨著“扔”快遞包裝的煩惱。面對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裝,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擔心。近年來,我國快遞業務發展迅速。截至2021年底,日均快遞業務量突破3億件。十年前,這個數字只有1000萬。壹次性快遞包裝產生的大量垃圾不僅給個人帶來苦惱,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在剛剛結束的年中促銷中,快遞包裝出現了壹些不同的身影,可回收的快遞包裝逐漸進入更多消費者的視野。
紙箱外還有“綠流箱”和“漂流箱”。
他所說的孵化器,就是目前很多電商、物流企業都在用的流通生鮮孵化器。與以往運送生鮮冷凍商品常用的壹次性泡沫箱不同,循環保鮮培養箱的使用壽命更長,通常可達壹年以上,可循環使用數百次。而且相對於會造成白色汙染的壹次性泡沫箱,循環保溫箱的主要保溫材料多為發泡聚丙烯(EPP),不僅保溫性好,而且更輕、更耐用,在自然環境中更易降解。
除了運輸條件特殊的生鮮冷凍商品,很多企業還針對數量更大的普通商品推出了自己的可回收快遞包裝。2017年12月,京東物流推出試點圓形快遞盒“劉清盒子”,其盒子在正常情況下可循環使用50次以上。2021年7月,第二款升級的SF圓形包裝箱-box正式投入試運營。截至去年12月底,已投入使用72萬箱,回收280萬次。此外,Suning.cn物流和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推出的“漂流箱”和綠色循環快遞箱等可回收快遞包裹也已投入市場試運行。
目前常見商品的可回收快遞包裝多采用聚丙烯塑料(PP)制成的蜂窩板,輕便耐用,易於折疊。根據該類產品的主要生產商之壹瀟湘提供的資料,該材料制成的回收箱正常情況下使用壽命可達3年,達到使用壽命後,其聚丙烯材料回收率可達90%以上。不僅如此,目前可回收的快遞盒大多采用粘扣帶、搭扣、拉鏈等包裝。可以實現零膠帶使用,這也解決了之前壹直被詬病的膠帶過度使用的問題。
陜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包裝工程系副教授李誌強表示,與大量使用瓦楞紙制成的壹次性紙箱相比,使用PP塑料制成的可重復使用的包裝箱實際上會產生更低的碳排放。“造紙本身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和汙水等。而且紙品多是壹次性的,浪費很大。可降解、可重復使用的塑料制品碳排放相對較低。”從制造成本來看,他認為雖然單個回收箱的成本比較高,但隨著回收次數的增加,其成本會逐漸攤薄。“回收盒子的成本會比次數多的壹次性紙箱成本低很多”。
解決回收問題有了突破。
回收的好處那麽多,為什麽日常生活中不常見到?其實壹直是困擾可回收快遞包裝大規模使用的堵點之壹。
快遞從終端快遞站點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被稱為物流的“最後壹公裏”,而圓形包裝面臨著這“最後壹公裏”的逆向物流問題:送到消費者手中的圓形包裝如何回收?針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企業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案。
據順豐速運首個營業點的快遞員介紹,他們會鼓勵用戶在使用可回收包裝箱時,盡量當面簽收。簽收時,快遞員會將包裹從回收箱中取出。收件人檢查包裹無破損並確認收貨後,快遞員會直接將回收箱帶回現場。如果收件人要求暫時保管包裹,快遞員會在征得其同意後將包裹從回收箱中取出,並將面單貼在包裹內層的防水袋上。然後放在暫存點,快遞員拿走回收箱。從而盡可能避免將回收箱留在收件人手裏。
李誌強還認為,找到合適的場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回收包裝的回收效率。“在高校、公園等快遞暫存點廣泛使用的地方,可以率先試行回收包裝。提貨人可以在暫存點現場撕掉外面的回收包裝,留在暫存點,最後由物流公司上門收取”。同時,他還建議企業可以采取靈活多樣的激勵措施,鼓勵用戶主動使用和回收回收包裝。企業菜鳥網絡回收壹次性紙箱的做法,或許能為解決循環包裝“回收難”的問題提供有益的借鑒。綠色項目負責人牛誌敬表示,菜鳥鼓勵用戶主動將收到的快遞包裝紙箱寄回菜鳥驛站,並優先考慮下次配送。“我們有時會用雞蛋等物品換取用戶手中的舊紙箱,如果用戶選擇用舊紙箱寄郵件,我們會送出3元起的優惠券作為鼓勵”。
“小循環”將變成“大循環”
除了需要解決“最後壹公裏”的回收問題,李誌強認為,從宏觀角度來看,循環包裝的整體逆向物流是其未來大規模使用需要突破的另壹個瓶頸。“目前大部分商品的物流方向是從東南向西北,反方向的很少。這將導致壹些回收箱到達接收地後,回去的機會更少。結果導致流通箱積壓,不得不空箱運回,產生額外成本。”李誌強表示,雖然僅從制造成本來看,隨著回收次數的增加,回收包裝的成本會低於壹次性包裝,但如果加上逆向物流成本,回收包裝的整體成本仍然很高。
此前,段在接受采訪時承認,目前的“綠流箱”在反向回流時會遭遇“選擇困難”,難以在倉庫間平均分配,導致不同類型的“綠流箱”在倉庫間分配不均,容易造成包裝空間的浪費。因此,把它們放進去還是比較謹慎的。
李誌強認為,***享將是解決可回收快遞包裝逆向物流問題的關鍵。“現在不同了。
企業各自推出的循環包裝,其實還是單個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如果能夠使循環包裝在各個企業間進行***享,把‘小循環’變成‘大循環’,逆向物流成本就能夠進壹步降低。”李誌強表示,***享的前提是標準的統壹,他建議行業協會、政府對口管理機構等主動牽頭推進相關標準制定,為實現循環包裝***享,降低逆向物流成本鋪平道路。段艷健也透露,預計到2023年底,京東物流將完成循環包裝的***享模式試點,到時用戶看見“青流箱”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除了面向下遊消費者普及循環箱,京東物流、菜鳥網絡、蘇寧易購物流等也將循環箱向上遊商家推廣,鼓勵生產企業在商品生產裝箱時使用循環箱。循環箱會隨商品進入物流倉庫,由物流倉庫對其進行統壹暫存管理,積攢至壹定數量後,集中批量返回企業工廠,實現真正的循環利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的要和動輒堆積如山的快遞包裝說再見了。
相關問答:循環泵買過的給點建議?能否說下 循環泵要根據企業的規模和生產質量來看,陽光壹直是以把用戶放在第壹,質量就不用多說,循環泵的流量中等大小,在穩定工作條件下,泵的流量變化比較小。它的揚程小低,只是用來克服循環系統的壓力降。可采用低揚程泵。循環泵的工作原理要將水循環起來所用的泵就叫循環泵,例如水暖供熱管道中的熱水是靠循環泵循環起來的。可以去官網參考下相關問答:銀行的理財是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大家好!作為壹位資深銀行員工,以及壹名金融專業碩士,我來分享壹下我的答案:在當前市場條件下,如果壹筆資金可以長期用於理財,肯定是買長期的好;如果該筆資金未來只是偶爾用來周轉,而且擁有低成本的負債渠道可解決屆時的資金需求,也建議買長期的。除此之外,則應根據未來資金使用情況,選擇相應期限的理財。為什麽這麽說呢?主要考慮三點因素:
1、壹般來說,期限越長,銀行理財收益越高。而且理財產品募集期較長,循環購買短期理財,實際收益率還要打折扣。
上圖是工商銀行在售的幾款理財產品,可以明顯看出來,產品期限越長,預期收益率越高。購買銀行理財,有壹點需要提醒大家特別註意,那就是募集期。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的募集期都是7天,在這期間,資金是按銀行活期存款利率(0.3%-0.35%計算利息的)。循環購買短期理財的話,因為享受理財收益的時間短,實際收益率還要大打折扣。比如說,循環購買1個月的理財產品,考慮到每次7天的募集期,加上選擇產品的時間,壹年大約只能買10次,也就是只能享受10個月的理財收益。相比於購買1年期的理財產品,不僅收益低,還要損失兩個月的收益,非常不劃算。
2、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下行周期,而且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
購買銀行理財時,有壹點也非常重要,那就是未來利率走勢如何。如果是處於加息周期,短期產品比長期產品相對更有優勢,如果是處於降息周期,則長期產品比短期產品更有優勢。
央行決定是否加息,壹方面要考慮國內經濟形勢,另壹方面要考慮國際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以及人民幣的匯率走勢。當前,我國經濟仍處於下行周期,穩增長是優先目標,加息將進壹步減緩經濟增速,顯然不在央行的選擇範圍內。另外,今年以來,美元兌離岸人民幣匯率已貶值1.71%,也就是說人民幣壹改去年大幅貶值的局面,反而升值了。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美聯儲放慢加息節奏的形勢下,人民幣貶值壓力很小,央行也就更加沒有加息的動機了。由此分析,2019年,我國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極小,貨幣政策較為寬松,市場利率還有望進壹步走低。這也意味著,隨著時間的推移,短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還有可能下降。
3、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是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
除了理財產品本身的特點以及利率走勢外,影響理財決策的關鍵因素還是個人或家庭的財務狀況。如果壹筆錢1個月以後肯定要花出去,那麽就只能買1個月的短期理財,也就無所謂買短期的好,還是買長期的好了。
這裏有壹點需要提示大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要學會合理使用負債。假設壹筆錢未來1年內可能要用,用的話也就是周轉幾天。此時,就要看是否擁有銀行信用貸款的授信額度,以及購買的理財是否能進行質押貸款或者是否支持轉讓了,換句話說,就是要用錢的時候有沒有地方借錢周轉壹下。如果有的話,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買長期的理財,獲取更高的收益了。因為借錢用幾天花不了多少利息,算下來肯定是買長期的理財更劃算。
最後總結壹下,考慮到以下兩點:
理財期限越長,壹般收益越高,以及理財產品具有較長的募集期,長期理財在收益上的優勢非常明顯;當前市場條件下,央行加息可能性極小,市場利率有可能進壹步走低,購買短期理財的話,未來再投資時收益可能更低。
因此,建議在購買銀行理財時,應根據個人或家庭當前及未來的現金流情況,以及是否具有低成本的負債來源,優先選擇長期的理財產品。
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請點個贊支持壹下吧。
歡迎關註《小錢說金融》,壹起傳播金融常識,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