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鬥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鬥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裏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壹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壹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壹直在後方工作,坑道裏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壹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誌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壹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誌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裏有女衛生員很好。
6、壹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壹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裏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麽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妳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裏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裏家鄉都有壹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蕩起雙槳》。《我的祖國》第壹句“壹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壹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壹句:永定河~~~......
10,最關鍵壹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幸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妳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壹起。坑道內空氣汙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藥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裏犧牲了。此外,坑道裏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鬥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壹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壹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鬥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電影《上甘嶺》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壹場戰役對壹場戰爭的全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上甘嶺戰役無論就其殘酷性還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可以說是不多見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嶺的英雄事跡後,當即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體裁片拍攝的長春電影制片廠承擔了這壹光榮的任務,並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負責劇本的寫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編劇經驗較為豐富,他也因此成為影片《上甘嶺》的執筆者。
劇本創作 班子搭起來後,沙蒙便率攝制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慮到沙蒙有心臟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齡較大,勸他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卻堅持和大家壹起攀上高達壹千多公尺的五聖山。 盡管上甘嶺的硝煙已經散盡,然而當年戰鬥殘酷之壹幕卻依然那麽生動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光禿禿的山上,見不到壹棵樹木、壹只動物,山頂的石頭被炸松翻起壹米多深。嶺上鋪了厚厚壹層子彈殼、炮彈皮。隨手抓把土就能數出32粒彈片,壹截不到壹米的樹桿上嵌進了壹百多個彈頭和彈片。壹米見高坑道裏潮濕而又悶熱,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此情此景使攝制組深切地感受到了當年上甘嶺戰鬥的艱苦和壯烈,體會到誌願軍指戰員們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堅定了盡全力拍好這部反映中國人民誌願軍的戰爭片子的決心。 在隨後的兩年裏,他們又二度來到上甘嶺,並采訪了壹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老誌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當感到資料收集得差不多時,大家便聚在壹起為影片結框搭構了。若按常理,上甘嶺戰役很容易被拍成壹部全景式的戰役。但大家覺得這樣雖然能展示上甘嶺戰役的全貌,但卻不容易打動人。 經過壹番研究,沙蒙決定突破傳統戰爭體裁片的框框,將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役中壹條坑道和壹個連隊,采用“以小見大”手法來展現人民軍隊壹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壹致贊同。 影片基調確定後,編劇林杉便立即進入了緊張的創作,原先的生活體驗和積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圍繞著這壹主題重新進行藝術地組合、編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劇本初稿的寫作。劇本講述了誌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防禦戰、直到轉入坑道,在缺糧斷水的情形下,開始了堅守上甘嶺的任務。 在坑道裏,他們克服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二十四天,最終爭取了時間,贏來了大部隊反攻的勝利。沙蒙看了本子後,覺得寫得不錯。但林杉卻總感到劇本裏還缺少些什麽,但究竟缺少什麽,他自已壹時也說不出來,整天就那麽憋著,苦苦地思索,直到有壹天,當她看到壹篇關於誌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事跡報道後,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鮮戰場上許許多多女護士中的壹員,在上甘嶺戰役中負責3個坑道的20多個重傷員,每天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藥、餵飯、洗繃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見。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有時為了給大家解悶,她還唱起了唱起了陜北民歌《南泥灣》《解放區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嶺,她象壹支春天的小燕給殘酷的戰爭註入了生氣和活力。 作為壹部反映上甘嶺戰役的影片不能沒有象她這樣的人物,而且在清壹色的男人中加進壹個女性角色也會使劇情更加生動。於是,在《上甘嶺》劇本再次創作中,林杉便讓這個女衛生員以王蘭的名字“歸隊”了,並在劇本的最後頁碼上特別註明:王蘭的原型就是衛生員王清珍。實際上劇本中女衛生員王蘭雖是以林清珍為原型,但她同時也綜合了其它許許多多誌願軍女戰士、女衛生員的身影,因而其事跡顯得更加生動、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