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因素:
1 長期臥床,缺乏活動。
2 腦神經系統、脊髓損傷或病變導致排泄反應受損。
3 排便反射受損:
(1)骨盆骨折。
(2) 谷物和蔬菜攝入不足。
(3)過度使用輕瀉劑。
4 機械性障礙:
(1) 腹部、骨盆和膈肌無力。
(2)年老體弱、缺乏 B 族維生素、低鉀。
5 腸道環境改變。
6 液體攝入不足。
7 纖維素攝入不足。
8 正常排便解剖的機械障礙,如痔瘡患者排便時疼痛和出血。
9 心理因素:害怕排便會使會陰部鄰近的傷口受到影響(移動後移位、出血、疼痛),害怕在床上排便汙染室內空氣受到他人影響,或不願給人添麻煩等而未能定時排便。
主要表現:
1 患者主訴排便費力、疼痛。
2 大便幹硬或結塊。
3 大便次數減少。
4 腹部不適、絞痛、頭痛、食欲不振和惡心。
護理目標:
1 患者便秘緩解,不適癥狀消失。
2 病人重新建立正常的排便模式。
3 病人感到清潔和舒適。
護理措施:
1 重建正常排便的壹般原則:定時排便,註意排便沖動,進食促進排便的食物,補充足夠的水分,進行力所能及的活動。
(1)定時:協助患者早餐後立即排便。因為飯後尤其是早餐後,由於腸蠕動刺激而產生多次胃結腸反射。
(2)可在早餐前適當飲用較敏感的刺激物,促進排便(如咖啡、茶、開水、檸檬汁等熱飲)。
(3) 給患者壹個合適的環境(如屏風或簾子)和足夠的排便時間。
(4) 利用腹部環形按摩幫助排便。按摩腹部左側可促進糞便從降結腸上端向下移動。
(5) 輕壓肛門,促進排便,並用手舀出糞便。
(6)使用甘油栓劑,刺激腸壁引起排便,局部潤滑,幫助和培養定時排便的習慣。
(7)使用輕瀉劑,如口服大黃碳酸氫鈉,以軟化糞便,排出糞塊結石。
(8)告訴患者排便時適當用力,促進排便。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協助進行鍛煉,增強腹肌力量。
(9)協助病人建立飲食規律:①多吃植物油,有通便作用。選擇富含植物纖維的食物,如粗糧、蔬菜、水果、豆類等粗糧。這些不易消化的植物纖維可增加食物殘渣,刺激腸壁促進腸蠕動,使糞便及時排出。多吃水果(如楊梅汁)、新鮮水果和果醬等食物,蜂蜜、涼拌黃瓜、蘿蔔、白薯等食物也有助於排便。多喝水,多喝飲料,每天喝水 3000 毫升可防止糞便幹燥。必要時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多吃酸奶,促進腸道蠕動。避免吃辣椒、生姜等刺激性食物。[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10)協助醫師積極為患者消除引起便秘的直接因素,如妥善處理骨盆骨折、痔瘡局部用藥、手術緩解脊髓壓迫癥狀等。
2 緩解不適:
(1)肛門註射開塞露。
(2)肛管通氣。
(3) 油劑保留灌腸。
(4) 用戴手套的手指舀出糞便。
3 保持患者身體清潔舒適,如清潔肛門周圍和便後洗手、更換汙染的床單、傾倒糞便、開窗除臭等。
重點評估:
1 患者是否理解並實踐重建正常排便模式。
2 患者是否了解食物、水和排泄的關系,並能選擇合適的食物和水。
3 患者是否消除心理顧慮,定時排便。
4 患者引起便秘的直接原因是否已經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