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假藥未遂如何處罰 我國《刑法》第壹百四十壹條規定:生產、銷售假藥,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六十以下罰金:生產、銷售假藥,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致人死亡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特別嚴重危害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本條所稱假藥,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規定按假藥論處的藥品和非藥品。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壹)第十七條規定,生產(含配制)、銷售假藥涉嫌下列情形之壹的,應當立案追訴:(壹)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過規定標準的; (二)未標明有效成分,可能導致誤診、誤治的; (三)標示適應癥或者功能超出規定範圍,可能導致誤判的。(三)標示的適應癥或者功能超出規定範圍,可能導致誤診誤治的;(四)缺少標示的急救必需的有效成分的;(五)其他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或者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害的。 二、犯罪構成 1、犯罪的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個人和單位,表現為假藥的生產者和銷售者兩類人。生產者即藥品的制造、加工、收集、代收者,銷售者即藥品的有償提供者。 2、犯罪的主觀方面 犯罪的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壹般以營利為目的。當然,生產者、銷售者是否以營利為目的並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行為人的主觀故意在生產領域表現為制造假藥,即認識到假藥足以危害人體健康而持希望或放任的態度;在銷售領域則必須是明知是假藥而銷售的心理狀態,而對銷售假藥不知情的不構成銷售假藥罪。 3、本罪的客體要件 本罪的客體是復雜客體,不僅侵犯了國家對藥品的管理制度,而且侵犯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健康權。 國家制定了壹系列藥品管理的法律法規,建立了完善的藥品管理制度,以保證藥品質量,提高藥品療效,保障藥品安全。生產、銷售假藥是對國家藥品管理制度的侵犯,同時也危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對於生產和銷售假藥的行為,國家相關部門會進行壹定程度的處罰,但是最關鍵的還是自身對於犯罪行為的反思和改正,藥品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安全,所以壹旦假藥在市場上暢通無阻,那麽對於自身的生命安全也會造成壹定的不良影響,所以必須積極應對。
上一篇:新冠肺炎治療新藥千金藤素的發明者講述了新藥的發現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經歷了哪些挫折?下一篇:手術室藥品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