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藥物治療
1、抗血小板藥物:主要是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凝集,有利於血液循環,使大腦得到充足的血液供應。
2、他汀類藥物:主要有辛伐他汀、托伐他汀等,能夠控制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防止血管堵塞。
3、抗凝血藥物:抗凝血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的作用機制相似,都能夠使血液暢通,增加腦部供血,降低腦灌註不足的發生率。如雙香豆素類藥物。最常見的是華法林,它能抑制維生素 K 的吸收,阻止凝血因子的合成。但在應用抗凝藥物的過程中,要實時監測和記錄其凝血時間和部分活化纖溶酶原時間,防止藥物過量引起出血。
手術治療
1、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適用於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或半年內無癥狀的頸動脈重度狹窄患者。它是通過手術方法解除頸動脈狹窄,恢復腦部正常血流,達到預防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目的。手術改善了患者腦部的血流供應,是近年來積極應用和推廣的預防腦梗塞的有效治療方法。
2.頸動脈支架植入術:隨著介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以其安全、簡便、微創、恢復快等優點,比頸內動脈夾層術更容易被國人接受,目前已在全國範圍內廣泛開展,使缺血性腦血管病的診治取得了重大突破。頸動脈支架植入術主要適用於頸動脈內膜剝脫術後再狹窄、醫源性或外傷性頸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頸動脈高位粥樣硬化性狹窄等患者。頸動脈支架植入術引起的圍手術期並發癥主要包括迷走神經反射(血壓和心率下降)、高灌註綜合征、血栓形成、血管痙攣、動脈夾層、術後再狹窄、血管穿孔、支架移位和穿刺點血腫等。
三、中藥治療
1、中藥藥物:主要用於改善血液循環和腦代謝功能。改善血液循環的中成藥有銀杏葉滴丸、三七等;改善腦代謝的中成藥有養血健腦顆粒,適用於中老年患者。年輕人大多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生活壓力大或睡眠不足,常用的中藥有安神補腦液、心安片等。
2、中藥熏蒸:可使藥物顆粒充分水化活化,對藥物離子產生定向推動作用,有利於顆粒的有效透皮轉運,同時還具有消炎、鎮痛和疏通經絡的作用。
3、針灸:穴位能調解血管功能,改善患者的血液流變性,能明顯加快機體的血液循環,提高細胞的攜氧能力,醒腦提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