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藥物療法適用於所有級別的高血壓患者。如果沒有糖尿病和靶器官損害,I級高血壓可以以非藥物治療為主。非藥物方法通過幹預高血壓發病過程中的不同環節,可以在壹定程度上降低血壓,有利於減少心腦血管並發癥。
2.抗高血壓藥物療法
近年來,抗高血壓藥物發展迅速,各種抗高血壓藥物可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單獨使用或聯合使用。目前常用的降壓藥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類。
(1)利尿劑:利尿劑可減少細胞外液容量和心輸出量,通過排鈉作用降低血壓。降壓作用溫和,2-3周後達到高峰。適用於輕中度高血壓,尤其適用於老年收縮期高血壓和心力衰竭伴高血壓的治療。可以單獨使用,更適合與其他降壓藥聯合使用。有噻嗪類(雙氫氯噻嗪)、袢利尿劑(呋塞米)和保鉀利尿劑(螺內酯)。噻嗪類藥物應用最廣,但長期使用可引起血鉀降低和血糖、血尿酸、血膽固醇升高,故糖尿病、高血脂患者慎用,痛風患者禁用。保鉀利尿劑可引起高鉀血癥,故不宜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合用,腎功能不全者禁用。利尿劑廣泛用於快速利尿和腎功能不全,但過度作用可引起低鉀血癥和低血壓。另壹種制劑達帕胺同時具有利尿和舒張血管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血壓,減少低鉀血癥。
(2)β受體阻滯劑:倍他樂克、普萘洛爾、撲熱息痛。β受體阻滯劑的降壓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血管β受體阻滯可增強α受體的作用,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不利於降壓,但β受體阻滯可通過交感神經突觸前膜阻滯降低心輸出量,抑制腎素釋放,減少神經遞質釋放,從而降低血壓。
β受體阻滯劑有緩慢的降壓作用,1 ~ 2周內起效。適用於輕中度高血壓患者,尤其適用於心率較快的中青年患者或伴有心絞痛、心肌梗死的高血壓患者。
β受體阻滯劑可抑制心肌收縮力、房室傳導和竇性心律,可引起血脂升高、低血糖、外周循環障礙、乏力和加重氣管痙攣。所以不適合以下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支氣管哮喘、糖尿病、病竇綜合征、房室傳導阻滯、外周動脈疾病等。冠心病患者不宜長時間突然停藥,否則會誘發心絞痛;因為它抑制心肌收縮力,所以不適合與維拉帕米(維拉帕米)合用。
(3)鈣通道阻滯劑:由壹大組化學結構不同的藥物組成,如硝苯地平、百信通、絡活西、波依定、尼群地平、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二者具有阻斷鈣通道,抑制血管平滑肌和心肌鈣離子內流的相同特性,從而舒張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收縮力,降低血壓。鈣通道阻滯劑的特點是降壓迅速,作用穩定,可用於中重度高血壓的治療。特別適用於老年人收縮期高血壓。
維拉帕米和地爾硫卓不僅能抑制血管平滑肌,還能抑制心肌的收縮、自主性和傳導性,因此不適用於心力衰竭、竇房結功能障礙或心臟傳導阻滯的患者。二氫吡啶類藥物(如硝苯地平)近年來發展迅速,主要作用是阻斷血管平滑肌鈣通道,因此對心肌收縮力、自律性和傳導性的抑制作用很小。但由於血管舒張,反射性交感神經興奮,可引起心率加快、充血、潮紅、頭痛、下肢水腫等。上述副作用主要見於短效制劑,其交感神經激活對冠心病事件的預防不利,故不宜長期治療。近年來,二氫吡啶類緩釋、控釋或長效制劑不斷問世,顯著降低了上述副作用,可用於長期治療。
(4)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藥物,常用藥物有卡托普利和洛汀新。降壓作用是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減少血管緊張素ⅱ的產生,通過抑制激肽釋放酶減少緩激肽的降解,兩者都有利於血管舒張和降低血壓。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對各種程度的高血壓都有壹定的降壓作用,特別是對伴有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肌梗死後、糖耐量受損或糖尿病腎病蛋白尿等並發癥的患者。高鉀血癥、妊娠、腎動脈狹窄患者禁用。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幹咳,10% ~ 20%的患者可出現幹咳,停用後消失。幹咳的原因可能與體內皮膚刺激增加有關。
(5)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有科素亞、氯沙坦、益泰清等。通過阻斷血管緊張素ⅱ受體,可以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更充分有效地阻斷血管緊張素對血管收縮、水鈉瀦留和細胞增殖的不利影響。適應癥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抑制劑,但不引起咳嗽反應。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降壓效果穩定,可與大多數降壓藥(包括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合用。
(6)α受體阻滯劑:分為選擇性和非選擇性兩種。除嗜鉻細胞瘤外,非選擇性藥物如酚妥拉明壹般不用於治療高血壓。選擇性α1受體阻斷劑可以阻斷突觸後α1受體,對抗去甲腎上腺素的動靜脈收縮,從而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這類藥物的優點是降壓作用明確,對血糖和血脂代謝無副作用,但可能出現體位性低血壓和耐藥性,限制了其應用。
(7)其他:包括可樂定、甲基多巴等中樞交感神經抑制劑;外周交感神經抑制劑,如胍乙啶和利血平;直接血管擴張藥如肼屈嗪(hydralazine)、米諾地爾(長期降壓)等。這些藥物在臨床上已使用多年,有壹定的降壓作用,但由於副作用多,缺乏心臟和代謝保護,不適合長期使用。
許多中藥復方制劑降壓作用溫和,價格低廉,受到患者歡迎。目前仍作為基本醫療需要在壹定範圍內廣泛使用,但在藥理、代謝、靶器官保護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研究,且存在壹定副作用,不推薦作為壹線用藥。
3.抗高血壓目標和藥物治療
(1)降壓目標:由於血壓水平與心、腦、腎並發癥發生率和心血管風險呈線性關系,有效治療必須將血壓降至正常範圍,即降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這也是老年人的標準。高血壓合並糖尿病或腎臟疾病患者,血壓應降至130/85毫米汞柱以下。對於中青年患者(< 60歲),應將血壓降至“正常”(收縮壓< < l30毫米汞柱,舒張壓< 85毫米汞柱)或“理想”(收縮壓< 120毫米汞柱,舒張壓< 80毫米汞柱)。
壹旦確診為原發性高血壓,通常需要終身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經降壓藥治療後,血壓可得到滿意控制,降壓藥用量可逐漸減少,但壹般仍需長期用藥,停藥後高血壓仍會復發。
此外,長期吸毒人員突然停止吸毒,也可能出現戒斷綜合征,即血壓迅速升高,交感神經活動增強,如心悸、煩躁、多汗、心動過速等。冠心病患者可出現心肌缺血發作和嚴重心律失常。
(2)藥物選擇和應用:壹般來說,能有效控制血壓、適合長期治療的藥物是合理的選擇,包括不引起明顯副作用、不影響生活質量。具體用藥時應註意:
①心力衰竭患者應選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利尿劑。
②對於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應選用利尿劑和長效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
③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可用於糖尿病、蛋白尿或輕中度腎功能不全(非腎血管)患者。
④心肌梗死後患者可選擇β受體阻滯劑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尤其是收縮功能不全者),無內源性交感作用。對於穩定型心絞痛患者,也可選用鈣通道阻滯劑。
⑤脂代謝異常患者可使用α1受體阻滯劑,但不應使用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劑。
⑥孕婦不宜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ⅱ阻滯劑,可用甲基多巴代替。
⑦ β受體阻滯劑不應用於合並支氣管哮喘、抑郁癥和糖尿病的患者;痛風患者不宜使用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和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不能直接用於心臟起搏傳導障礙患者。
⑧對於輕中度高血壓患者,開始小劑量或壹般劑量。2 ~ 3周後,如果血壓控制不理想或有副作用,則增加劑量或改用其他藥物。如有必要,可聯合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進行治療。較好的聯合用藥方法有:利尿劑和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和ACE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ⅱ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二氫吡啶類)和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和ACE抑制劑、α和β受體阻滯劑。聯合用藥可以減少每種藥物的用量,降低副作用,增強降壓效果。
⑨要求白天和夜間血壓穩定下降,可用動態血壓法監測。
⑩盡量每天使用1片長效制劑,方便長期治療,可減少血壓波動。
4.高血壓急癥的治療
在高血壓急癥的情況下,迅速降低血壓是必要的。快速降壓的目的是將血壓降至能盡快阻止腦、腎、心臟等靶器官進行性損害的水平,但不導致重要器官灌註不足。靜脈給藥最適合隨時改變藥物的劑量。常用的靜脈用藥有硝普鈉、硝酸甘油、尼卡地平、烏拉地爾等。但是在非醫療場所出現高血壓急癥怎麽辦?壹方面,先服用安定、安定或硝基安定等1鎮靜劑保持鎮靜,然後舌下含服心得安、尼群地平、硝酸甘油或卡托普利,將患者移至通風安靜處,臥床休息,有條件者給予吸氧。另壹方面是被緊急送往醫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