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培養環境中,它是壹個非常豐富的弧菌類群,並且由於我們的現代航運、洋流和水產品的國際貿易,弧菌的區域性菌株之間的交流非常頻繁。弧菌有壹些特點:首先,它的宿主範圍很廣,從魚、蝦、貝類,甚至人類都有。美國FDA稱,有13種弧菌可引起腸胃炎、傷口感染、敗血癥等壹系列癥狀。弧菌的另壹個特征是它的全球分布。可以說,目前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弧菌病的分布開始向冷水區發展。2012年,英國壹個研究小組在壹些北方國家因弧菌感染導致腸胃炎,傷口感染和敗血癥增加。而且,他們的研究發現,溫度每升高65438±0℃,弧菌的數量就會增加200倍。作為壹個疾控,我們壹直在問這樣壹個問題:弧菌病的發病機制是什麽?
細菌和我們的身體是相互依存的。
在這裏,我想先講壹個想法: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看,細菌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我們的朋友和祖先。然後細菌和病毒出現在38-25億年前,稱為前寒武紀太古代,而魚類出現在中奧陶世,也就是5億年左右,哺乳動物出現才6400萬年。也就是說,在魚類和包括我們在內的哺乳動物出現之前,細菌或病毒已經在這個地球上生存了數十億年,而現在我們卻要殺死它,擺脫它。
讓我們考慮壹下。可能嗎?比如以細菌為例。我們自然界中大約有1013個原核生物,它們與環境和我們的宿主共同進化。再舉個例子,我們假設我們的消化道有1012個細胞,但是有1014個微生物。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這樣壹個事實:雖然微生物如此之多,但大多數並不具有致病性。這是事實。為什麽它們沒有致病性?因為它們和宿主是壹個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相互鬥爭的過程,我們平時說的病毒其實只關註了它們鬥爭的壹面。我們常說,細菌和肝臟、腎臟壹樣,都是我們身體的壹部分。
另外,微生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理論中流傳著壹句話:腸道菌群是個體中細胞數量最多的獨特“功能器官”。妳可能覺得這有點誇張。其實,在微生物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理論剛剛提出的時候,就有科學家預言,菌群和我們的肝臟、腎臟有壹樣的生物鐘,遵循人體的生物規律,24小時之內就發生了變化。以色列專家在去年4月20日證實了這壹預測。也就是說,經常出差、做壹些國際旅行、經常倒時差的人,腸道菌群失調,就會導致肥胖。近十年來,在Nature、Science、Cell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了數百篇關於腸道菌群與疾病和健康關系的論文,另有數千篇其他論文。
現在已經有50多種疾病被證明與菌群失調有關,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癥、自閉癥等等,所以細菌和我們的身體是相互依存的。曾經看過壹個報道:假設證明這個小人是我們的細胞,那麽外圍就是細菌的細胞;假設證明了這個大人物是ATCG組成的DNA,那麽外面這個大圓圈就是體內細菌的DNA。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是壹個活生生的人。其實確切的說,我們還不到“十分之壹的人”。
傷害——細菌和宿主鬥爭的結果。
但是,細菌總是和宿主鬥爭,這就是疾病,我們要註意。然而,我們不得不考慮這樣壹種微小的細菌如何征服它的宿主。與宿主相比,細菌非常微小,可以說螞蟻和大象的比例差不多。但是,我們知道螞蟻也會絆倒大象,這取決於群眾的力量。細菌群體感應系統的發現者所做的第壹個實驗是使用費氏弧菌,壹種海洋中的發光弧菌。他們發現,費氏弧菌的單壹培養或低濃度培養不發光,而高濃度培養的費氏弧菌會突然發出強烈的熒光。所以可能存在壹個觸發機制,讓細菌在進入體內的時候暫時不攻擊宿主。我們可以想壹想,假設當壹個細菌或少量細菌攻擊宿主時,它的命運只能是被我們的免疫系統消滅,所以它能做的就是繁殖,繁殖,再繁殖。當它繁殖到壹定數量時,所有的細菌同時攻擊宿主,這時就會發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