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1939。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世界糧食產量銳減,無數人死於饑餓。瑞士化學家米勒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已經發現近半個世紀的DDT是壹種強效殺蟲劑,對幾乎所有害蟲都有效。DDT的毒性機理是通過昆蟲體壁中的幾丁質進入昆蟲體內,抑制神經信號傳遞,使昆蟲肌肉痙攣或過度興奮,最後麻痹而死。神奇的是滴滴涕。
1940年,米勒申請了滴滴涕專利。在獲得政府批準後,DDT投入大規模生產,壹度這種廉價高效的農藥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睞。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引入滴滴涕後,農田的單位產量比未使用的農田高出60%。美國人民開始歡呼,世界人民也開始歡呼。DDT像救世主壹樣拯救了成千上萬饑餓的人。DDT的使用也殺死了大量傳播瘧疾的昆蟲,世界上瘧疾的發病率越來越少,DDT被奉為神。
正是這種狂熱的吹捧熱潮,讓米勒成功獲得了1948諾貝爾醫學獎。很多人以為這件事會壹直朝著預期的方向發展,但事實是,最後卻拐了個彎,翻車了。
1962年,美國引入DDT十年後,這種看似無害的農藥的弊端開始顯現。首先,壹些科學家發現大量鳥類無緣無故死亡,其次是小動物,最後是寵物...經調查,DDT是幕後黑手,DDT在動物體內積累的毒素甚至可以達到死亡,對人類健康也構成了潛在威脅,甚至致癌。
結果,在美國人民的呼籲下,DDT被世界人民徹底拋棄,但禁用後,非洲的瘧疾感染率立刻翻倍,美國人民自然也沒什麽可損失的,苦難深重的非洲人民。
如今,人們開始認為DD實際上是有益的。滴滴涕在極低的濃度下就能把瘧疾的發病率降低到90%以下。現在,沒有大規模使用的DDT已經進入非洲,為抗瘧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