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看似健康的人,因為潛在自然疾病的突然發作或惡化而突然死亡。
1979國際心臟協會、美國心臟協會和1970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的定義是:急性癥狀發生後立即或情況發生後24小時內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時間限定在1小時。
有三個特點:①猝死;②意外死亡;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猝死的幾種原因:
1.急性心肌梗塞可導致休克、昏迷和猝死。
2.腦出血和高血壓患者容易發生腦出血,出血存在於顱內,無法排出,壓迫腦組織,導致猝死。
3.肺栓塞血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動脈內,猝死。
4.暴飲暴食是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的病因。導致胰腺出血、壞死、溢出和自噬。
5.哮喘哮喘患者在壹些刺激物的攻擊下突然收縮呼吸道,然後不幸死亡。
6.過敏青黴素和普魯卡因容易引起藥物過敏。導致病人過敏性休克死亡。
7.猝死綜合征此病多見於年輕人(17 ~ 40歲),死前各項檢查均正常。其原因可能與鈉離子通道代謝異常有關。
8.葡萄球菌暴發性紫癜的臨床表現是在呼吸道感染恢復過程中,病情突然惡化,多數患者死於中毒性休克。
9.藥物,有些藥物過量,很容易導致猝死。
突然死亡
時間:2007年2月24日1: 20: 22
突然死亡
猝死
自然和意外猝死。世界衛生組織將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的人定義為猝死。猝死的急救叫做心肺復蘇。猝死的原因有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前者最常見,尤其是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藥物和電解質紊亂引起的長Q-T綜合征、主動脈夾層、低鉀血癥、急性心肌炎、心肌病、主動脈瓣疾病、二尖瓣脫垂綜合征等少見。
主要臨床表現為心臟驟停和呼吸驟停。可依次出現以下癥狀和體征:①心音消失;②脈搏摸不到,血壓測不到;③突然意識喪失,若伴有驚厥,稱為阿斯伯格綜合征,發作可自限性,幾秒鐘或1 ~ 2分鐘即可恢復,持續時間長可致命;④間歇呼吸,嘆息,然後停止;5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斷心臟驟停的主要特征是意識喪失和動脈搏動消失。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心電圖表現有三種類型:心室顫動、竇性停搏和心臟機電分離。
壹旦心肺復蘇術(CPR)停止,我們要果斷決策,爭分奪秒,就地實施復蘇。因為心臟驟停超過4 ~ 6分鐘往往會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或死亡。同時還需要找出病因,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心肺復蘇的基本步驟是氣道通暢、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環。首先,氣道要通暢。必須將病人放在堅硬的平板上,仰臥,放在頭上的枕頭和衣服應撤去。施救者會雙手後仰患者頭部,托住下頜關節,清除口腔內異物,使鼻孔至氣管的氣道保持通暢,使猝死時松動的舌根不會後仰,堵塞氣道。人工呼吸的目的是在猝死後立即維持呼吸功能,以保證機體主要器官尤其是大腦的有氧代謝,保護呼吸中樞的功能,防止腦水腫。簡單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即施救者深呼吸,將氣體吹入患者口中(單手捏住患者鼻孔),20次/分鐘。也可以使用簡單的面罩呼吸器(507)接收氧氣,然後加壓。如果復蘇失敗,給予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插管。人工循環的主要內容是胸外按壓、直流電除顫和靜脈或心內註射藥物。胸外按壓的方法要正確,手掌放在患者胸骨下部,保持主要壓力在胸骨上,減少肋骨骨折的發生。按壓時,手肘要伸直,壓力要大,使胸骨下降3 ~ 5厘米,然後突然放松,以60 ~ 70次/分鐘的速度按壓,連續不斷。由於胸部壓迫,胸腔發生變化,胸腔內壓力發生變化,使胸腔內外動靜脈壓力產生壓差,從而恢復循環。有效按壓的指征是:①
摸頸動脈或股動脈跳動;②血壓:收縮壓約為7999.32 Pa③擴張的瞳孔開始縮小。常見的並發癥有肋骨骨折、心包積血、血氣胸等。任何有心室顫動的人都應該立即進行除顫。考慮到90%的猝死患者都有心室顫動,不壹定能通過心電圖確診,可以進行盲除顫。電極片放在胸骨右緣第二肋間和心尖處,緊貼胸壁,不成功可多次用200 ~ 300瓦除顫。藥物註射,目前從氣管滴註腎上腺素或靜脈註射腎上腺素和阿托品,並給予適量碳酸氫鈉,可起到心臟直接註射的作用。
且不影響心臟按壓測量。心內註射僅在靜脈輸液或氣管插管前使用。根據不同的心律失常性質選擇抗心律失常藥物。心肺復蘇成功後,心、腦、腎可能受損,導致嚴重並發癥和後遺癥。因此,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應維持有效的循環和呼吸功能以及水電解質平衡。防止腦水腫和急性腎功能衰竭是治療的關鍵。